王 兴
(江苏省溧阳市戴埠高级中学,江苏 常州)
在新课程不断深入改革发展的今天,教师要想培育学生的解题能力,最开始就要培育学生具备积极探究的心态以及求知的欲望。在新课标核心素养下,数学是抽象的,需要进行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和数据分析。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鼓舞学生去探究、猜测和求知,以此培育学生问问题的意识,还能够时常启示学生去考虑和提出问题。再给学生预留一些时间和空间去培育他们的“问题意识”。
例如,在日常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如果能有一定的时间在每一个学习环节中暂停下来让学生去提出自己的疑惑,培养他们爱思考的能力,教师可以给学生解除疑惑,也可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对上课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解决,这样的教学方式比整节课都是教师在讲课的效果更好,可以及时了解并熟悉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于教师及时调节教学进度,可以明显地提升教学的实际效果。
在当下,教师对于现代教学观是这样认为的,学生的日后发展本质上是通过运动不断进步的,主体内部的发展是学生运动的结果,同时外部事物的作用也可以促进其内部活动的进行,却不能替代学生这个主体的“自己运动”。所以,就本质含义上来说,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问题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实现自我的过程,在高中数学的所有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一切指导能够实现的因素都需要通过学生这个主体的活动才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所以说,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既是投入学习的主体,也是自我发展的主体,同时还应该是评价的主体。
例如,教师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过程中,如果不重视学生的自我反省与自我评价,也就等同于直接否定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个实质性的问题,会在根本上有碍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所提到的每一个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都要去指导学生进行不断的反省与自我评估,之后才能进行不断地改正,使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解题方法得到不断优化。长期以来,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只注重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仅仅强调了客观评价对学生的学习等方面起到了促进作用,却忽略了学生的自我评价以及自我评价能力的养成,学生只是被动地去评价客观事物,缺乏了评价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是这种评价会让学生对教师产生依赖的心理,左右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解答问题过程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所以,如果想要改变这种传统教学评价中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就必须积极鼓舞学生参加到课堂教学的评价之中,将学生的反省与自我评价作为学生解决问题的一个组成部分,让评价去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产生以及成型,这同时也是促进解决问题能力提升的一种有效方法,让学生在反省与自我评估中用智慧行走,不断地超越自己,实现学习能力质的飞跃。
在日常的学习中,学生只有先把题目意思理解清楚了,才能对问题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解答,才能够进一步对数学解题思想及解题方法进行运用,从而更好地解答遇到的数学问题。最近几年里,新技术革命正在飞速发展,这就要求数学教育培育出来的人才需要具有更强的创造能力,要求学生具有更高的数学涵养,高考中出现的一些新开放题目、背景题目就体现了这一点要求,相对于之前做过的数学题目,高考中的这两个题型更加重视考查学生的解题能力了。
由于高考中新背景题所给出的背景都是当下较为新颖的,所以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理解题意和选择解题方式增加了麻烦,因此造成失分也不断在增多。由于高考中开放题目的特征没有一个明确的结论或者题目中所给的解题条件不充裕。所以,在高中数学的日常教学中就需要教师努力去扩展学生的知识面,还可以适当地对学生进行新型题目和开放题目的练习,这样做有利于提升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分析和解答的能力。
教师要让学生理解数学是具有模式的,所以解决应用题的关键就是对数学中解题模式的辨别能力。就像高考的时候,命题人所考查的并不是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而是命题者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设计和加工处理,而且每个应用题的设计都具有其特定的数学模型。教师要通过学生对数学题型的研究,来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
例如,在高中数学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对应用题的学习引起重视,而且还需要对应用题进行专题的训练,才能让学生对各种各样的应用题的数学模型进行一系列的归纳和整理。这样才可以让学生对他们自己的学习有所了解,对数学思想与解题方法进行合理的利用,进而才能对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解答。
综上所述,在高中数学教学模式的大背景下,教师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时,要坚持做到以上几大方面,不断提高学生自身的数学素养,加强他们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使其高中数学学习充实且富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