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萍
(德州市实验中学,山东 德州)
在之前教学数学课程时,普遍存在的现象就是:如果学生的数学基础好,则成绩会越来越好,基础差的学生成绩也会相对越来越差,因此,数学课堂中学生两极分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成绩较差或者成绩一般的学生的学习方式也会呈现出机械式的特点,只是周而复始地记笔记以及做练习。因此,对于高中课堂的数学学习而言,只有抽象、枯燥以及难度大的特点,导致这种现象存在的主要原因不仅来自于教师的教学模式,同时也在于学生的学习方法,这些现象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点的把控。在高中数学课堂中,可以选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教授数学,这样一来,就能够很好地消除以及减少学生的学习阻碍,并且能够借助小组成员之间的互补性以及差异性来帮助学生克服心理上的障碍,并且提高学生的自信心,确保学生的基础功底扎实。与此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后期学习的好习惯。小组成员之间的良性竞争能够激发学生的好胜心,提升学生的积极性。
高中生在学习数学课程时,都在认真地划重点、做笔记,害怕遗漏重要的内容,同样,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压力也很大,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给学生灌输特定的知识点,并且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尽管高中生已经相对成熟,但是对于老师还是存在很强的依赖性,在练习习题时,等着教师给自己布置作业,纠错之后等着老师公布答案,就连最后做的习题都需要老师布置,因此,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很大。这种现象使学生在遇到问题时,第一反应就是找老师,不管题目的难易程度,也不管同学是否能够帮助自己进行解答。教师帮助学生解决疑惑尽管能够给学生提供正确的答案,但是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没有给学生提供探索以及思考的机会。由此可见,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在课堂上,教师给学生营造同本节课相符的教学情境,能够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状态。与此同时,在设置教学问题时,设置问题的科学性直接关系到学生对否能够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得到一定的收获。因此,教师在创设高中数学的问题情境时,需要结合对学生个体差异的了解、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以及学生的兴趣差异为切入点来进行,从而创设出科学合理的问题情境。作者认为,教师在创设学生问题情境的过程中,最好选择和学生日常生活经验相关的内容,以此来不断激发学生钻研问题的兴趣,同时也能够确保学生在后期的学习中畅所欲言。比如,作者在讲到“圆”的问题时,需要借助生活中关于“圆”的例子,比如足球、手表的表盘以及篮球等,让学生对圆有较为清晰的了解。其次,教师还可以将汽车的车轮作为素材,给学生营造出对应的课堂情境。同时,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思考“为何机动车上的轮胎被设计成圆形?”通过提出这种生活化的问题,来不断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并且帮助学生培养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为了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高中教师需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同时需要注重对教学机制的创新,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兴趣。比如,高中教师需要给学生布置课后作业,并且给学生提供与学习内容相关的学习素材,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在小组之间组织知识竞赛,并且要给获胜的小组适当的奖励,对于成绩比较差的小组,需要布置额外的学习任务,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高效学习。在开展教学评价工作时,高中数学教师应该借助组内互评以及小组间互评的方式,来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总而言之,在进行高中数学课程教学工作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加强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同时还需要鼓励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合作、主动思考,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