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丽娟
(攀枝花市第七高级中学校,四川 攀枝花)
长期以来,高中语文阅读教学都存在一个困境:阅读课上教师拘囿于应试教育,唱独角戏、自问自答,忽略了学生作为个体的人的感受力、辨别力,更是将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束之高阁。本文以课外阅读《玉石城缘》课堂实践为例,致力于在高中阶段有效开展阅读教学,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的探索,尝试能够走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困境。
教育部领导人在《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一文中指出:要把质量作为教育的生命线,坚持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中,明确提出了“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是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使学生具有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具有科学文化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具有自主发展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基于此,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应该掀起“课堂革命”,改变舍本逐末的传统教学,转而为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服务。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三个为本”,即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坚持素质教育在课堂、教为学服务两个点不放松,坚持以人为本、以生为本、以学为本。
“诵读”是学习语文的关键,朱熹曾说:“大抵读书,必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之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耳。”朗读时,学生眼、耳、口多种感觉器官并用,在对语速快慢的掌控、语气轻重的把握、停顿长短的驾驭、词语语意的涵泳中贴近作者的内心,把握作品的精髓,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这种体验虽“随意生发”,却弥足珍贵。学生一边以饱满的情感自由诵读原文,一边邂逅着撞击心灵的语句,完成对文本的初步感知,开启对文本的“鉴赏之眼”。
以课外阅读《玉石城缘》教学为例,笔者在设立教学目标时将学生学会使用文本细读的方法进行阅读设立为本篇文章教学的首要目标。通过云课堂教学系统事先上传微课到学生平板,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到“文本细读”的方法及其核心要义,明确文本细读要以关键字、词、句为突破点,在准确定位的基础上,通过涵泳、揣摩等方法品味、领略语言独特的韵味。
文本解读的核心是“发现”,发现可以是在对一个词、一个句子推敲的过程中产生的顿悟,也可以是对整个文本的整体印象。在设计学案时,笔者特意留了空白,让学生在资料右半部分正上方设计“展开生命,我的感悟”版块,旨在提醒学生要有意识地将自己的生命敞开来,将体验结果清晰化、条理化,展示出自己独特的感受。这种感悟可以是对于文章的整体体验,也可以是对于其中某一句话撞击心灵所得。
甲同学在品读“偶然在隙口会伸出一朵精致细巧的无名小花,不招摇,不瞩目,却是对青砖最忠实的守候”时抓住“无名”“最忠实”二词进行推敲:“无名的小花,她本可在其他地方生根,但她却依旧选择坚守青砖,青砖是朴素的,小花是无名的,守候却是忠实的。”
乙同学在对“石砖与石砖的接缝间生出薄薄的一层青荇,指尖依稀能触及从里面涌出的源源不断的潮湿而温暖的水汽。”进行解读时,写道:“石砖与石砖的缝隙,阴暗狭小的角落,却又充满令人吃惊的磅礴的生命力,青荇以它自己的风采将生命的伟大诠释在了冰凉的石头上,透过湿润的空气,传递到指尖的是一丝对生命的向往。我们生活在平凡贫瘠的土地上,我们也应该燃烧生命一般的热情。”
在对文本的品读与感知中,学生完成了由文本到自我的非自觉移位,作者的情感与学生个体的情感相互渗透,学生的探究能力及审美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学生在自主阅读中理解、发现,通过敏锐的观察力对文章重要细节进行捕捉,并统揽全篇,领悟作者最原真的意图,但是思想的火花却亟待在合作探究的碰撞中得到升华。
在合作探究环节对文中“我弯下腰抱头痛哭,我听到我的血管破裂的声音。冰冻的血浆被折断了,残脆的冰碴儿刺穿了我的血管,殷红的刺痛遍布了全身。我知道他们冰封了太久,从此以后,他们将会和我一起好好生活。”进行合作探究时,出现了以下几种不同的解读:
甲同学侧重于分析表现手法:“夸张的描写手法充分表现出了作者被眼前景物震撼时的心理活动和感受,并将自己长时间以来心中的抑郁之情化为冰封的血液,随后用心理描写展现出了被景物震撼后的热血沸腾的感受。”
乙同学则重点挖掘文本背后的深层原因:“文段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哭的过程中一种痛彻心扉的感受,是压抑了许久的一种爆发,由于看到一堵石墙光亮不复从前,可依旧有顽强而茂盛的生命力、蓬勃向上的感染力和动力。自己却碌碌无为,被城市的压力压得奄奄一息,心中似乎再次活过来一样。”
每一种解读都基于文字本身,或从语言方面进行解构,或从理性思辨的角度展现自身的个性化认知,或从直觉思维方面凸显读者独特的情感体验,总之都以贴近作者的生命体验、融注自己对于生命的理解为核心。在开放式的交流中,文本变得立体、有活力。阅读的意义超越了技巧,在合作交流中,学生的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创造思维等思维能力得到锻炼,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得到提升,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也进一步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