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青竹
(辽宁省抚顺市第二十一中学,辽宁 抚顺)
语文是初中的基础学科、工具性学科之一,不仅因为它在现实中被人们经常使用,更因为它可以作为知识的载体,将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知识记载下来。人们只要懂得语文知识,就可以通过它学习其他学科、领域的知识,因此学好语文是非常必要的。笔者作为一名普通的八年级语文教师,有责任提高自身语文教学能力,为学生带来更加完善、更加高效、更加充实的语文课。学生只有在这样的语文课堂中学习语文知识,才能为其今后的学习打下牢固的语言基础。
在实际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可以发现,在45分钟的课堂教学中,前3~5分钟学生的学习状态很集中,通常教师在这段时间进行课程的导入,或是对以前的知识进行回顾与复习;5~30分钟这段时间是学生注意力最为集中、学习状态也是最好的时候,通常教师会将本节课的学习重难点在这段时间内完成;在课堂的最后10分钟,通常教师在这段时间回顾、梳理这节课所学内容,或者做一些习题,但效果却不是很理想,从而影响整节课的课堂效果。针对这一问题,笔者根据多年的初中语文教学经验,再结合问题出现的原因,具体探究如何利用好课堂最后10分钟来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效果。
由于14~16岁的学生注意力持续的时间一般在30~60分钟之间。这样看来在课程的最后10分钟,学生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这是不是造成课末10分钟教学效果不高的原因呢?笔者认为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是造成课末10分钟教学效果不高的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要知道课堂上不是学生独自学习,是由教师引领学生学习的,教师可以采取适当的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延长学生注意力保持的时间。
在课程的最后10分钟,教师一般采用总结法来回顾这节课的知识点和主要内容,帮助学生理清本课的脉络。原本是很好的方法,但长期在课堂的最后使用这种教学方法,会形成暗示作用,教师只要开始总结学生就知道“快要下课了”。学生有了这样的认知,自然就不会有心思听课了。这就造成学生“跑神”,影响教学效果,笔者认为这是导致课堂最后10分钟教学效果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课程的最后10分钟,教师通常将教学内容安排为总结和作业。教师总结的内容往往是这节课的重难点,是知识的脉络,是“精华”。教师留的作业更是考点、学生的易错点。原本都是好意,但长期在课堂最后安排这样的教学内容,即将一课的“精华”与“负担”放在一起,学生会更过多地去注重作业部分,而忽视了“精华”部分,让其白白流走。笔者认为这也是导致课末10分钟教学效果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充分分析造成课堂最后10分钟课堂效率下降的原因后,笔者根据多年的初中语文教学经验,再结合问题出现的原因,具体探究如何利用好课堂最后10分钟来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效果。
最为简单有效地将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方法就是给学生更强的刺激。例如:通过敲击讲桌发出声响、加大说话的音量、调整语速等方式引起学生注意,提醒学生认真听讲。这是最简单直接的集中学生注意力的方法。当然还有其他方法,如:提问。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会集中注意力来认真听教师的问题,会认真思考问题,努力找出答案。如果说之前提的两种方法学生都是在被动地集中注意力,那么下面这种方法则可以让学生主动地集中注意力,“求”着老师接着讲下去。在课程的最后设置悬念,让学生对“下文”充满好奇心。例如,在学习《马说》第一课时,因为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比较吃力,读不懂文章,所以在第一课时教师主要向学生介绍文章的大意及作者背景,再进行逐字逐句的翻译,最后是背诵。让学生想一想:如果你是韩愈,后面的文章你会怎样写才能证明“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呢?相信通过这样的变化会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对“下文”充满好奇心,为第二课时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师可以改变课堂最后10分钟的教学方法,如让学生自己总结这节课的收获,在学习《敬畏自然》最后一课时时,可以请学生总结文章是如何论证“敬畏自然就是敬畏人类自己”的。学生在总结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在旁引导,相信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出结论,要比教师直接“喂”给的结论更让学生记忆深刻。这样做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还可以利用这一环节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网络化、系统化,锻炼其逻辑思维能力。当然,教师也可以在课堂的最后10分钟采用其他的教育方法。如设置疑问、情景体会、续写故事等等,让学生在意犹未尽中结束一堂课,产生“余音绕梁,三日犹未绝”的效果。
教师在课堂最后10分钟时间,总是将教学内容安排为总结和作业,造成学生更注重作业部分,而忽视了总结部分,引起课堂效果下降。笔者认为,可以将总结和作业合并为一,即将作业设置为:总结这节课所学内容,在课堂上学生和同学、老师一起完成作业。这样做不仅可以达到教学目标,还可以锻炼学生合作学习能力,培养归纳总结能力,还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一举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