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庆明
(安徽省芜湖县横岗中学,安徽 芜湖)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1]。”把传统课堂教学和信息技术二者进行有效整合是我国课程改革和教育信息化的重要任务之一。而在传统课堂教学和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过程中,要讲究方式方法,不能够生搬硬套,也不能过于被动,而应该是两者有机地结合,相互交融,彼此融合。
在传统化学教学中,教师在进行实验教学时,由于场地或者实验器材的限制,不能够完全体现出化学实验的操作性、直观性、探索性和科学性[2]。而由于这些限制,学生在课堂中学习化学时,对于化学知识的原理和化学理论不能够有充足的了解和掌握。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多数实验现象并没有那么明显,或者化学反应的规模较小,或者反应现象不清晰,就会导致在课堂进行实验时,学生难以看清化学实验的具体反应现象。例如:盐酸使石蕊溶液变色实验中,由于反应没有剧烈现象,石蕊溶液变色不明显,就会导致后排学生很难看清实验现象,对实验结果记忆不深刻,不利于学生学习记忆化学实验内容。
初中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2]。而在传统课堂中,学生对于化学实验中微观变化的了解多由教师讲解传达,学生对于化学实验中物质的微观变化不能够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就会对化学变化的微观原理难以理解。例如,在进行酸碱中和实验时,学生对于反应中的氢氧根和氢离子相结合产生水分子的微观变化难以理解,对实验结论只能死记硬背,导致学习效率过于低下。
初中化学已经接触到一些化学实验中的大型实验,而在传统化学课堂教学中,由于难以在课堂中对这些实验进行演示,教师只要求学生对这类大型的工业化学实验有一些基础的了解即可,没有充分利用这些大型化学实验来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在传统化学课堂教学中,有一些化学实验反应过程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但是由于这些实验过程过于危险,所以没有办法在课堂中进行操作实验,所以学生对于实验原理不能够有一个直观的认识。例如,红磷、白磷的燃烧实验等,教师为了避免实验过程出现危险,都选择通过课本图片来对实验过程进行讲解,取得的效果大打折扣。
还有的一些化学实验由于其反应过程较慢,实验周期过长,教师不可能在课堂中对实验进行展示,例如铁钉生锈等实验,学生只能通过教师口头讲解和结合生活经验来对实验进行了解。还有的实验产生的反应物有毒等等都不能够在课堂中进行操作。
在传统化学课堂教学中,把一些反应效果不明显或不剧烈的实验通过投影装置进行方法处理,这样学生通过多媒体幕布上的放大图像就会对实验的反应现象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对反应原理也会有一个更好的了解。还可以通过明显的实验现象来调动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将化学实验中的一些危险实验进行播放,既可以让学生通过观看实验视频来对实验过程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又可以避免危险实验可能带来的危险,一举两得。还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来模拟在实验过程中的错误操作,让学生对实验室操作规范有一定的认知,避免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发生危险,而且还可以通过观察错误操作造成的后果,让学生对该反应印象深刻。
在化学实验中,其反应过程中的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由于看不到,学生对其没有直观的认识,如果利用信息技术来对实验过程进行模拟,使学生通过模拟动画来对实验过程的微观原理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学生对化学实验的认识水平就会升高。例如,氢氧根和氢原子进行结合生成水分子的实验中,就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展示出一个氢氧根和一个氢离子经过碰撞后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然后变成了水分子。模拟动画可以使原本看不见摸不到的微观粒子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学习的困难迎刃而解。
在化学教学中将信息技术与化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整合并非只是简单的技术运用,而是将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加入初中化学教学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工作者要不断摸索,将信息技术这种手段有效地整合在化学实验教学中,促进化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