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耐群
(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宜州区洛东镇中心小学 广西河池 546305)
事实上,问题学生是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在小学班级中,每个班级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问题学生。然而,问题学生虽然一直存在,但问题学生产生原因却没有一个准确的定论。问题学生的形成原因多种多样,班主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难以把握准确的问题学生成因,也导致了问题学生的教学工作难以开展。其实,问题学生的产生并不是学生本性导致的,身为班主任更应该主动向这些学生伸出手,让他们能够敞开心扉。更多的依靠心理方式去引导学生,让学生慢慢转化。[1]
问题学生的产生其实更多的受到的是环境因素的影响,主要是社会、家庭和学校三方面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带给人们生活巨大的变化,也对现在的小学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当下的小学生在感受互联网带来的便捷生活的同时,也让学生深陷互联网的泥潭不可自拔。互联网在无形中转变着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影响着他们的方方面面。其次,家庭作为学生的“第一课堂”,对学生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在一个家庭中,如果父母缺少教育孩子的意识、正确教导孩子的方法,就会对孩子产生负面的影响。比如,有些家庭中父母双方缺少对孩子的关心和照料,就会让孩子失去安全感,并且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因此,家庭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可谓是关键因素。同时,学校对于学生的影响也值得我们关注。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成绩是划分学生优劣的重要凭据,这样就导致学生中间呈两极分化的现象。成绩好的学生更受老师的青睐,家长的宠爱;而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便成为另一个极端,逐渐滑向“问题学生”的一端。因此,我们发现,学校现有的成绩评价体系存在着很多不合理之处,改变学校的学生评价体系迫在眉睫。[2]
问题学生形成的原因各种各样,因此我们想要了解学生的心理情况也要从心理角度入手,从而让学生愿意与班主任聊天打开心结。学生能够选择倾诉便是转化的第一步。作为班主任,应该用自己的心情去体谅学生的心情,用自己的理解换取学生的信任。老师的理解和关心能够为师生之间搭建沟通的桥梁,让问题学生消除内心里的抵触。
我在教学过程中,比较关注班级中的问题学生。利用班会以及课余时间与这些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聊天,纾解学生内心的疑惑和问题。比如班级中有一名学生上课时注意力很难集中,其他学生反映该生性格也比较暴躁,很容易生气。在注意到该生后,利用班会时间与该生在办公室中进行了一对一的谈话,通过讲故事等方式消除他内心的不安,引导该生进行倾诉。在了解一些大致情况后,我发现该生主要是因为家庭情况而产生的情绪过激,因此引导学生让其感受自己的同学和朋友对他的关心和爱护,回忆父母对他的关爱,让该生明白家长、老师和同学都是理解和爱他的。
除了进行爱心的感化,我还发现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与学生成为朋友也能够让问题学生潜移默化中转变。对于一些问题学生,他们对老师和家长的身份有着天然的抵触情绪,认为老师和家长不理解自己。因此,在进行问题学生转化工作过程中,笔者还会通过一些活动与学生建立亲密的关系,让学生能够更加信任自己的老师。
比如,班级中有一位学生总是感觉与班级中的氛围格格不入,也不愿意交际。因此笔者利用组织课外活动的方式,加强该生与学生之间的联系,笔者也参与其中,与该生分为一组进行游戏。通过游戏的过程,让该生开始信任自己的老师。后来,该生主动找到笔者进行倾诉,说明了自己的内心的疑惑。[3]
在以往的教育过程中,家长与学生之间存在很大的代沟,家长与学校之间也存在信息壁垒。家长认为既然孩子交给了学校,学校就应该对孩子的学习全部负责,出现问题也只是学校的过错。事实上,学生的教育与家庭的氛围也是密不可分的。家长在家庭中的一举一动都对学生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在转变问题学生的过程中,家长也要意识到自己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积极配合学校的工作,达到家校合一的教育模式。
比如之前因为家庭原因而性格暴躁的学生,父母之间的矛盾影响了学生在学校的正常学习生活,班主任还需要联系家长了解具体情况才能够根除学生的态度问题。通过校方联系学生家长进行面谈,了解到家庭的具体问题后再次找到该生进行心理疏导,从而该生慢慢放下家庭问题的困扰,融入了日常的学习活动中。[4]
总而言之,问题学生的转化并不是哪一方的责任,而是需要多方合作才能得以解决。同时,问题学生的转化也是一项长期工程,并不能够一蹴而就。班主任从学生的心理入手,学校也需要和家长建立紧密的联系,达成家校合一的教育模式,让问题学生逐步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