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亚萍 吕永辉
(1.灵武市郝家桥回民小学 宁夏银川 751400;2.灵武市第一小学 宁夏银川 751400)
好动是学生的天性,教师要在教学中力争创设情境,让学生人人动手。例如在教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节课时,笔者用教学工具演示、学习工具操作、电化学教学等手段,让学生多种感官都协调动起来。首先,让学生看、摸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接着让学生把课前准备好的硬纸片剪、糊成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然后引导学生看着自己糊好的长方体、正方体,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通过实物模型,直观地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并让学生上讲台演示,多方位识别长方体的长度、宽度和高度;在学生知道长方体的长度、宽度和高度后,我还要求学生测量长方体的长度、宽度和高度,动手拆一拆长方体的模型(空心的),长方体和长方体的表面积为下一课奠定了基础。通过看、摸、数、量、拆这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有趣和愉快的环境中学到的几何知识而且印象深刻,不断拓展学生的空间观念[2]。
语言是心灵的外壳,说之前必须先思考。在教学中尽量让学生去说。例如在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课程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判断问题:“两个正方体能组合成一个长方体吗?学生们有的说可以,有的说不可以,争执不下。这时我因势利导,让学生们各自阐述自己的见解,其中有个学生为了充分证明自己的判断正确,提前准备两个完全一样的正方体,往一块一拼,说:“你看,我这不是拼成一个长方体吗?”另一个学生也不甘示弱,为了驳倒对方,他拿出了一大一小两个正方体,往一块一拼说:“你看这是一个长方体吗?”大家一看,两个大小不同完全不相等的正方体,确实拼不成一个长方体。此题练习到此,并不算完。我接着让大家讨论要让两个方方体合在一起成为长方体,关键是什么?学生争着回答:完全相同的两个正方体,才能拼成一个长方体,课堂进行恰到好处,使学生不仅能判断,而且还能说出其中的道理。这样,在学生们独立的探求过程中,加上我的点拨、同学之间的讨论,深化理解了新知识,掌握了规律,学会理解。
学生会做题不等于掌握了知识,还必须懂得推理,懂得知识的内在联系。所以,在学生们努力练习之后,教师要进行全面讲解。但此时教师的讲解不必面面俱到,可以针对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精讲点评。为了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加深印象,我在这个环节采用教师讲解穿插学生的讨论中进行,也就是让学生参与到归纳总结的活动之中,从而正确理解所学知识。
例如:在教学 “比较复杂的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时,把尝试题“一个炼钢厂去年产钢50万吨,今年计划比去年增产25%。今年计划产钢多少万吨?”和准备题“一个炼钢厂去年产钢50万吨,今年计划比去年增产 ¼ ,今年计划产钢多少万吨?"进行对照比较,设计问题让学生讨论。
1.解答尝试题你借鉴了哪种类型题的解法?
2.你是怎样把尝试题与准备题联系在一起呢?
3.这种类型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是怎样的?
这样通过学生的参与,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让学生通过回答、讨论、总结出解题规律。学生学起来情绪特别高涨,印象也特别深刻,课堂气氛也自然轻松、活跃。
新授课一开始教师就把认识客体和新问题摆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置身于积极的、主动的、活跃的探究状态之中,课堂求得问题解决就成了学生迫切的、主动的、需求和渴望的。这时,让学生积极参与自学课本、尝试练习以及讨论等学习活动,是符合儿童好奇心和好胜心的心理特征。
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教师不急于示范,而先让学生利用准备好的圆(大小不限)在米尺上滚动一周。启发学生观察滚一周的长度跟同圆直径的关系,让学生自己去推导公式。这样学生既可动脑,又可动手,亲自尝试,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主动参与了。
精心设计练习的目的不仅让学生掌握了所学的新知识,而且激发了学生兴趣,诱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实现师生互动,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从而进行自学。练习的设计要从题型简单、认识台阶低、知识容量小、解题反馈快这四个方面来设计。例如:在“质数和合数”的教学中,给出如下习题:
1.写出这5个数的约数:1.3.10、11.14;
2.按约数个数分类:一个的(),两个的(),两个以上的();
3.约数有两个的数,它们的约数分别是()、();
4.约数有两个以上的数,它们的约数分别是()、();
5.在下面6个数中,()是质数;()是合数。
17、 25、51.49、83.91;
6.请自己归纳质数、合数的概念以及判断方法。
由于上述习题低起点、小台阶、化难为易的探索意境,反而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概念的形成过程,发现规律性的东西,从而悟出学习概念和方法,
以“加法的初步认识为例”。如果不采用实物演示、学生做游戏、摆学具等操作方法而采用讲授、讲解等语言来描述的教学方法,可能部分理解能力强的学生,能完成学习任务,但大部分学生无法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特别是部分能力较差的学生不仅不能完成学习任务,而且还会丧失学习兴趣,自顾自的去做小动作、打瞌睡,而无法参与教与学的双边活动。由此可见,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数学,才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保证学生参与到教与学的活动中去,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
学生是课堂教学中认知和发展的主体。然后,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创造一种局面,把主动的精神交给学生自己。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打破课堂教学中教师说话、学生安静听的沉闷局面。培养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形成自主参与学习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索,课堂气氛也就真正的“活起来了”,学生真正的“学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