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欢
(江西省南昌市南钢学校)
小学作为学生学习生涯的起始阶段,其具体教学模式、相关教学手段与学生自身学习兴趣激发、学习习惯养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勇于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及相关理念的局限,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及参与积极性,进而提升强化小学生课堂教学实效性。
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习惯把教学重心放在知识理论的传达上,强调学生对相关知识内容的记忆。这样做的弊端是,如果教师对文本教材内容利用不充分,就会导致具体的课文内容失去其作为教材内容的应有教学意义。因此,教师应当注重对教材文本的充分理解把握。入选教材的文章俱是经过编者精心挑选的,具有相当的文学意义及现实意义。在课前,教师要充分研读文本教材,切实把握具体教学大纲要求及文本价值取向,准确揣摩领会教材编著者的意图目的,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更为娴熟自如地运用,更为高效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为具体相关知识内容的内化提供有利条件。
良好习惯的养成是成功的开端,教师应当注重对学生相关学习习惯的培养。通过对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现状进行了解,我们不难发现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花费大量时间在课文朗读方面,教师习惯把单纯的、周期式的重复朗读作为重点,这样占据大量课堂时间却难以达到培养强化学生语感及相关运用能力的教学目的。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学生对教材内容不熟悉,学生并没有对课文文本整体形成大体印象,只是重复地阅读而不精心研究课文,效果自然不尽如人意。想要避免这种问题再次出现,教师应当重点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在课前预习阶段对文章的重点部分进行大体了解掌握,进而更好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与教师进行互动交流,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科技技术如同风潮浪涌般涌向教育领域。借助多媒体进行课程教学是当前教师开展教学的常用手段,优秀的多媒体课件可以给学生带来多种感官体验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一定误区,忽视了多媒体技术作为辅助教学工具的本质,单纯追求多媒体课件的视觉效果,突出强调形式的同时淡化了其教学实质。学生经历一堂精彩纷呈的课堂教学,却并没有实质收获以及相关感悟,可谓是与教学目标背道而驰。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立足学生实际理解能力以及知识掌握情况,选择合适恰当的教学方式因材施教。
过往单一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以及自主学习积极性的激发,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具体教材内容选择教学方式。要求教师应当具备灵活巧妙运用多种教学方式的能力,将过往传统教学模式以及现代信息技术有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促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更为有效。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时刻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理念,强调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相应的教学活动。合理科学地设计提问能够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以及独立思考能力,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知识探究欲望。教师应当对具体课堂提问方式进行相关改革创新,针对同一事物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提问设置,在拓宽学生思维的同时给予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并为学生进行自我创造提供条件。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思考看待具体问题,不受唯一答案的制约束缚,培养强化学生的拓展思维以及逻辑思考能力。
总而言之,提升强化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对于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这就需要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总结归纳教学经验以及策略,不断进行探索改进,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切实体会到语文的独特魅力,享受学习语文的快乐,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杨亚丽.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优化[J].考试与评价,2017(7).
[2]张晓畅.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J].知识文库,201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