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小明
(四川省资阳市乐至县城东小学校)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义务教育阶段要注重学生品行培养,激发学习兴趣,养成良好习惯。要帮助学生矫正不良行为习惯,就要认真分析成因,研究矫正对策,这是学校德育和班主任、科任教师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学校提高素质教育水平的需要。
在一个班级里,总有一些学生在学习、心理等方面存在自控能力差等行为。比如:上课时手上总有东西玩;经常不能按时完成作业;不讲究卫生、不爱护公物;欺负小朋友等习惯,这些都是小学生常见的一些不良行为,成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家庭教育方法简单。有的父母对子女过于严格,期望值太高,教育方式方法欠妥,过分放纵、溺爱子女,要么过分严厉。作业从不耐心辅导,或只看完成与否,不管其完成质量;考试只看分数,不管其成长进步过程。表现不好轻则骂,重则打,方法简单粗暴。
2.家庭教育示范欠缺。家长是学生第一任老师,由于部分家长文化修养不高,有言行不文明等不良行为,孩子耳濡目染,难免会染上坏习惯,直接为孩子提供了模仿的反面教材。
1.学校教育上存在一些缺陷。某些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重点放在了抓教育教学质量上,忽视了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
2.教师教学中存在一些偏差。部分教师重视学科教学,忽略了结合学科教学渗透思想教育,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及心理健康关注不够,使其丧失学习信心,学生就可能养成一些不良行为习惯。
在教育教学中发现,有些学生因个体智力或身体等原因,学习成绩、活动能力落后于同龄学生的发展水平,学习上没有目标,课堂上不听老师讲课,课后不主动完成布置的家庭作业。有的学生模仿心理和好奇心理较重,如玩手机、上网等,学生容易产生厌学、逃学等不良行为。
马克·吐温所说:“坏习惯不可能一下子抛出窗外,但可以把它一步步赶下楼梯。”我们要在认真分析小学生形成不良品行的原因的基础上,采取灵活多样的矫正教育策略,社会、学校、家庭教育要形成合力,为矫正不良行为习惯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陪伴,班主任充分利用各种方式及时与家长沟通联系,如来访、家访、电话、家长QQ群、微信等方式,交流学生在校在家的表现,指导家长在家庭中采取合适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同时对家长可提出,要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多与孩子交流和沟通,主动关注孩子的生活学习,多抽时间陪伴孩子。
心理学告诉我们:不良行为习惯学生有比优秀生更强的自尊心,他们更渴望平等和成功。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和家长应充分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帮助学生重塑自信心,不能歧视有不良习惯的学生。教师一定要“用心与学生交心,用爱唤起学生心中的爱”,帮助他们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同时教师和家长还应多鼓励,少指责学生,要善于利用集体的力量,让其感受到集体的关怀和温暖,来帮助其不断进步。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要结合班会课和学科教学活动,利用课堂情感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品行。每一个具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心理特点及行为习惯各不相同,造成不良行为的原因也不相同,要选好教育切入点,选择灵活有效的教育措施,做到因材施教。如与集体对立的学生,从动之以情入手;对由于无知犯错误的,从晓之以理入手。
教师可以采取主动与学生促膝谈心,让学生信任老师,细致了解学生的思想波动,帮助学生重塑学习信心。
1.明确目标。可以通过与学生面对面谈话、作业批改一句留言等方式让学生认识到行为习惯无小事,它影响个人形象,影响人的发展,帮助学生增强克服不良行为习惯的动机和愿望。
2.循序渐进。人们常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就是说矫正一个不良习惯比培养一个好习惯要难得多。教师要指导学生下决心矫正自己的不良习惯,持之以恒,这部分学生就能和老师、同学和谐相处,学习上进。
总之,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并非一朝一夕可以见成效的,我们要正视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以强烈的教师责任感改进对这部分学生的教育方法,摒弃对他们的偏见和不负责任的放弃,相信有教师的悉心教育,家庭的温馨关怀,社会的正确引导,一定能帮助他们打开成功之门,走向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