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秀兰
(甘肃省兰州市西固区福利路第一小学)
强化文体意识,明确文体教学范畴,是因为文体涉及文章的写作意图、表达结构、表达语境、表达手法等多样语文实用性知识,这些都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元素,也就是吴忠豪教授所指的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
“文无体不立”,不管是阅读还是写作,“精要、好懂、有用”的文体知识,都是形成能力不可或缺的基础。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会遇到不同体裁的文本,比如有小说、散文、说明文、诗歌、寓言故事、童话故事等,每一种体裁的文本,它的结构、语言、表现方法都有自己独特的规定性。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不仅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人而教,而且要根据文体的不同特征因文而教,这是一种“文体意识”。应遵照其文体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才能给学生传授正确的语文知识,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这几年的探索、研究与思考,笔者发现聚焦文体特点是实现“教语文”“教阅读”的一条有效的教学策略,同时也是一个正确的思维导向。
“教学目标”就是制定课堂“教什么”以及“教到什么程度”,是教师在教学流程中首先要面对的问题。教学目标定位是否准确,是决定一堂课是否成功的先决条件,所谓“未成曲调先有情”。文体作为文本的形式特点,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是重要的依据。如记叙文一般都有明确的中心思想,并表现一定的思想感情,中心思想和思想感情是蕴含在语言文字之中的。因此,教学记叙文就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这就是它的教学目标。
例如《白杨》一文,一开始就交代了大戈壁的荒凉和白杨树的“高大挺秀”,接着说“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因此本人教学时就抓住描写大戈壁和白杨树的语句,引导学生深刻体会,并打开丰富的想象,进而感悟旅客“出神”时的内心活动。而文中爸爸赞美白杨树的一段话,语义双关,是表现中心思想的重点段落,这就要引导学生通过逐句深入了解白杨树的特点,进而认识了爸爸“表白自己的心”的深刻含义,从而把握了文本的中心思想,也体会了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样教学目标就达成了。
阅读教学中,教师在选择教法的时候,要根据不同的文体选择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教学目标要体现文体特点,教学方法必须要和教学目标相适应,再根据文体灵活选取适合这种文体的教学方法。
如说明文教学,就让学生习得如何阅读说明文章的方法和阅读说明文的能力。所以说明文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清楚“说”了什么,是否“说明”了,即语言的准确性,还要让学生学习它是如何“说明”的,即说明的方法、文章的结构安排等。相对应的教学中应采用“讲读”“列表”“比较”等方法,理解内容、习得方法,以提高阅读能力。在《新型玻璃》教学时,我进行了如下的流程:先初读归纳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写一份简介;再细读学习说明文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多种说明方法;最好迁移运用说明方法写句子或片段。还比如《鲸》和《假如没有灰尘》也是说明文,本人也是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的,效果良好。
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就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如何关注文本的表现形式,让学生在“得意”的过程中“得言”,从而实现“言意”兼得。阅读教学不能忽视文本的文体差异,不同的文体应该有不同的教法、不同的课堂侧重点。聚焦文体特点,有助于我们找到文本的核心价值。
如童话最大的特征就是幻想,但它反映了生活中的种种现实。教学童话时,应让学生按一般故事来读。要让儿童明白,童话中的幻想和现实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如《巨人的花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巨人有一座很美丽的花园,当巨人把孩子们拒之园外时,花园里就只剩冬天,而当巨人再次把孩子们请到花园里玩耍时,花园又恢复了生机,处处都是春意盎然。这篇课文很好地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思想教育价值方面,要让孩子们明白一个道理:快乐要与别人分享;在语言价值方面:这篇课文描写花园景色的词语用得非常生动,便于学生积累语言文字。同时让学生初步体验了“快乐应该和大家分享”的积极情感。以此来引导孩子们联系自己进行体验想象式的补白语言训练。这就挖掘了童话的丰富内涵和文本的价值。
现在语文课本多以主题方式进行编排,以人文话题组织单元,以“文选型”的方式存在。往往同一个单元的几篇课文文体各不相同,同一类文体的课文又散见于各个主题单元之中。如果教师缺乏文体意识,就会走入对文本体裁不加区分而模糊文本特点的误区。
因此理想的语文教学,就是教会一篇,认识一类。把相同文体的文章整合学习,关注文章的结构模式、表达方式、写作特色,由“这一篇”推演至“这一类”,由此帮助学生不断提高对已有知识经验的概括水平,逐渐改组并完善其知识系统或认知结构,让其语文素养、语文能力能随着阅读的增量及学习升级而不断增值,渐成系统,触类旁通。
总之,基于文体,侧重表达,我们看教材就不会跑偏,解读文本就会别有发现,教学也会变得简约而不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