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电视剧60年发展看文化自信

2018-02-25 02:12仲呈祥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许世友毛主席文艺

仲呈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多次提到“文化自信”一词,最初他用三个定义把文化自信从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道德自信加以比较,强调说:“文化自信是更基础的、更广泛的、更深厚的自信。”后来,习近平总书记又一次把中心词换成了“力量”,说“文化自信是一种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地力量”。事实上,实践深刻地证明了习近平总书记所揭示的真理。

中国电视剧从诞生之初到今天已有60年之久,但中国电视剧正式走进人民的娱乐舞台是从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电视剧的发展也是从此时开始的。自1979年以来,40年间中国电视剧艺术可以说已经如同历史上每一个时代的主要文学形式一般,像汉赋、唐诗、宋词,一直到明清的戏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显学。之所以说它是“显学”,是因为它的覆盖面之广、影响力之大、受众之多,是别的艺术形式难以企及的。尽管在网络媒体发达的今天,人民观看视频影像的形式已经不再拘泥于传统的媒体,但依然难以撼动电视剧在观众心中的分量。那么,我想我们要总结中国电视60年的发展历程,就离不开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8月19日全国思想宣传工作会议上第一次亮出他治国理政、治理意识形态的方略时,他提出四个“讲清楚”中的第一个,即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应该讲清楚自己独特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遵循习近平主席的这一重要指示精神,回顾中国电视剧发展的60年,尤其是自1979年至今40年间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以及中国特殊的基本国情,中国电视剧一直坚守、坚持发展一条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精神的社会主义电视剧发展道路。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伴随着整个中国现实主义文艺复苏时代步履的中国电视剧也开始加速发展的脚步。当时中国共产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正在完成第一次重要的政策性调整,这个调整是聚焦于文艺与政治的关系。那么应该究竟怎么样看待文艺与政治的关系呢?在第四次文代会上邓小平同志指出:“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不是发号施令,不是要求文学艺术从属于临时的、直接的政治任务。”文革过后,人们很快意识到如果将文学艺术简单地从属于政治,用政治思维取代审美思维去把握世界将会造成灾难。于是中国共产党在《人民日报》上提出了,用“二为”方向取代了“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口号,顺应了全党工作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取代“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重大历史性转折的需要。因此,电视剧界也推出了一批作品,如《凡人小事》《乔厂长上任记》等等。80年代初最重要的反映改革题材的作品是王宏导演的《走向远方》,这部剧产生于湖南,一经推出便一炮打响。这也引起了当时我的老师钟惦棐的高度重视,他叫我写了一篇名为《走向远方的启示》的文章,阐述了文学艺术尽管不能简单地从属于政治,但归根到底是离不开政治的。因此,《走向远方》的意义就在于它提出了文艺创作在哲学思维上,不能再像过去二元对立、非此即彼,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而应该全面会诊,把审美对象当做一个整体,进行和谐地、辩证地把握,这才是艺术的真正正途。

到了20世纪90年代,就不得不提一部经久不衰的电视剧《渴望》,这部电视剧被称为中国电视剧发展的里程碑,它创下的巅峰效应成为一个时代的神话。《渴望》播出期间曾达到万人空巷的景象,这一现象表明刚刚从“十年浩劫”中走出来的中华民族在呼唤真情,呼唤人与人之间的人文关爱,温柔善良的惠芳、憨厚老实的大成,这些形象深入人心,直到现在还被很多人津津乐道,影响了几代人的思想和生活。这部剧标志着中国电视剧在服务人民、争取观众的问题上,不断改革的电视剧制作方式取得了成功。另一部与之相互生辉的电视剧《围城》是根据钱钟书先生小说改编的,它从另一个思路告诉我们,中国电视剧要发展离不开文学的基础,只有文学的滋养才能培育出优秀电视剧的秧苗。比如《四世同堂》、《西游记》、《红楼梦》(1987)、《三国》(1994)、《水浒》(1998),再到 2000年拍摄的励志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以及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评价的《平凡的世界》,这一系列的优秀电视剧都有一个很重要的内涵,即尊重经典、尊重民众,自觉向文学汲取营养。不仅如此,为了提升人民的精神境界,电视剧不但要改编中华民族的经典作品,而且对外来的优秀作品也要进行改编。

中华民族是一个重视历史,善于汲取历史营养的民族,因此历史题材的创作占据了电视剧市场中的重要份额。从20世纪80年代,陈家林导演的《努尔哈赤》是第一部历史类题材电视剧的标志性作品,这部剧反映了努尔哈赤这位马背上开国皇帝怎样处理他事业与爱情之间的关系,与妻子、儿子们的关系,将这些生动的故事展示在荧屏上,契合了当时改革开放初创时期中华民族要求崛起的精神兴奋点,因而引起了大家的关注。随着这部电视剧的成功,大批量的历史题材电视剧涌入观众眼帘,如《雍正王朝》《大明王朝1566》《大秦帝国》等。这些作品让大家明白了所谓忠实于原著是要忠实于原著的精神指向,也就是价值取向,忠实于原著的基本精神,是要忠实于电视剧艺术的审美规律与原著小说之间的内在契合,忠实于改编者个人的审美风格、审美气质与原著的契合点。近年来,历史剧的制作开始出现新变化,这类作品完全把历史背景虚化,但写出了富有历史意蕴和历史启示的,符合我们价值取向的作品,如《琅琊榜》《天盛长歌》等。它不是写某个实实在在的历史事件,却是借古寓今的好作品,这也是历史剧制作的一个经验。

改革开放后的40年来,军旅题材和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电视剧创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从20世纪 90年代的《和平年代》到2000年的《突出重围》,再到后来的《激情燃烧的岁月》《延安颂》《亮剑》《士兵突击》《寻路》等。这些作品中出现了众多让电视界引以为豪的编剧,其中最为令人敬佩的是年近八旬的王朝柱先生,他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史料,把中华民族的复兴历史基本上通过电视剧形式搬上了荧屏,创造了电视剧编剧的一个奇迹。同时,王先生也为后继者的创造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比如,怎样进行历史区隔的问题、艺术区隔的问题等。王朝柱同志在电视剧《延安颂》里面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其中有这样一个情节,许世友与毛主席之间产生了误会,激进的许世友与一干众部密谋谋反,并制定了逃跑计划。事情败露后,罗玉清将许世友逮捕回来,林彪提出要将许世友就地处决,而毛主席却建议请示法律专家,法律专家说中国共产党应与封建王朝有所区别,如果真的将许世友就地处决,那么主席就与封建帝王没什么区别了。毛主席听后马上将许世友放了,并说在杨家坪等着许世友来找他谈谈。当许世友怒气冲冲地冲进毛主席的房间时,看到主席在和泥自己烤土豆,许世友不理解,问道:“主席,像和泥这种小事,你交给警卫员不就完了吗!何劳你亲自动手啊?”毛主席说:“这烧土豆那可是有学问的,要是把土豆放在火上干烤啊,用不了多久这皮烧糊了,里面还没熟;把这土豆啊,放在火上裹上黄泥慢慢地烤,那就能烤出香喷喷的土豆了。”许世友没有完全领会毛主席的意思,便追问毛主席是什么意思。毛主席肯定了许世友对战役的功劳,但同时也指出了许世友由于一时冲动带人逃跑的错误,许世友茅塞顿开,主动向毛主席认了错。现实中的许世友看过这部戏后,十分感慨:“这部戏真的很好,但当时我离毛主席只有二三十米远的距离,我看得清清楚楚,根本没有烤土豆这回事。”虽然这段“烤土豆”的戏份是虚构的,但这段戏为两个人之间的谈话增添了趣味性和真实感。历史的真实是有据可查的,生活的真实是有经验可借鉴的,而艺术的真实是艺术家依照有据可查的历史和生活的经验升华而成的。在历史记载当中并没有关于毛主席与许世友谈话详细情景的文献,那么想要创作这一桥段,艺术家只能根据特定历史情景的发展逻辑和毛主席语言风格的特色来创作,毛主席很善于运用身边的事物作比喻,于是编剧就按照毛主席的思维逻辑构架了这场戏,这样的情节既丰满了毛主席的人格,又将许世友的形象塑造得非常真实。类似这样的艺术创作还有很多,而且都是宝贵的创作经验。

从最初的《走向远方》到今天的《鸡毛飞上天》,这些优秀的作品都证明了扎根生活、扎根人民是中国电视剧创作、中国精神、中国风格的重要特色。中国电视剧今后的发展要从中华文化优秀传统的继承立场出发,从中国现实改革的丰富性、生动性、真实性出发,走了一条坚实的、有中国特色的现实主义创作道路,这是第一条经验。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反复强调“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的方法是扎根人民”。我认为,这便是中国电视剧创作中坚持中国精神的一条道路。今年来,不断地在理论界出现了一些别样的声音,要求拿西方类型片的模式来套中国的电视剧,有意无意地要引领创作人员走西方类型片的套路,由此也产生了一批背离中国精神、中国风格、中国道路的电视剧,遭到了观众的尖锐批评。可以这样说,没有邓小平同志对文艺与政治关系的调整,用“二为方向”取代为“政治服务”,就不会引来现实主义文艺的复苏,就不会激发广大电视剧工作者生机勃发地拓宽题材、施展才华的创作积极性,也就不会有电视剧繁花似锦的新春天。

目前,习近平总书记正在有效地进行着第二次重要调整,这一次调整是在市场经济取代了计划经济的历史环境中,聚焦于文艺与经济的关系所进行的调整。近11年来出现了一种错误的思潮,反对用政治思维取代审美思维把握事件,同时又出现了一种用经济思维取代审美思维把握事件的错误观点,出现了“唯收视、唯经济效益”的错误导向,养成了“三俗”即:低俗、庸俗、媚俗的文化习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到,“在社会主义经济大潮中文艺不能迷失了方向,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文艺来不得半点闪失,因为文艺脱离了人民就会失去生命力。”又进一步提出:“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不久前,他给中央美院老教授的回信中提出了一个重要命题:搞好美育工作很有必要,要弘扬中华美育精神。所以,我认为第二条经验就是中国电视剧要坚持继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电视剧不仅要弘扬中国的美学精神,更是中华美育的重要途径。

第三条经验是要努力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不要浪费资源,不要盲目跟风,一定要以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态度配置好地方的文化优势、文化资源,弘扬地方优势。与资源配置相呼应的是创作生产力的优化组合,一定要优化组合,不能凑数,要实现“1+1=2”,即一流的编剧配一流的导演、一流的演员、一流的摄录和一流的音乐人才,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来的“把提高质量作为文艺作品的生命线”。如果说现实主义道路保证了作品“源于人民、服务人民”的历史品格,那么,对于中华美学精神和中国美育传统的继承和弘扬,就将保证电视剧的美学品格。这样进一步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与创作生产力的优化组合,就是一条中国特色的电视剧发展道路。

综上所述,文化自信不是一句空话,是要扎根于优秀的传统文化,要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的革命文化和改革开放以来大家共同创造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充满自信,只有这样,才能用开阔的眼光审视当代的价值观,做到“各美其美”,再去“美人之美”,实现“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才是一条正确的道路。

中国的电视剧创作要以文化育人、以艺养心、以美塑像,重在引领,贵在自觉,胜在自信。只有这样,中国电视剧才会越走越远。

猜你喜欢
许世友毛主席文艺
“八大”上我为毛主席做了同声传译
1942,文艺之春
读毛主席词《渔家傲》“不周山”的注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艺高级感?
许世友拒绝与第二任妻子复婚
壮锦献给毛主席
毛主席啊,我们永远怀念您!
□文艺范
许世友“生财有道”
许世友五跪慈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