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兵,魏 玮
(南开大学 经济学院,天津 300071)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把经济增长质量放到了突出位置,经济增长是一个既有量又有质的结合体,若要实现经济稳健持续地增长,必须质、量并重。当前,中国经济增长进入“新常态”,在中国经济“新常态”增速放缓的同时,经济增长质量有何变化以及如何提升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
我国学者对经济增长已形成一个基本共识,即不能仅重视经济增长数量,对于经济增长质量也应给予高度关注。但是对于经济增长质量的具体定义,以及其系统的测量维度,国内目前还没有达成统一观点[1-4]。钞小静、惠康(2009)[5]和钞小静、任保平(2011)[6]采用了四个维度指标,即经济增长的稳定性、结构、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代价以及福利变化与成果分配,在此基础上设置了28个基础指标,构建了一个较为全面的指标框架以评估中国的经济增长质量水平及变化。唐毅南(2014)[7]利用资本产出比、劳动生产率等指标分析,认为中国经济属于“高效率、高投资、高技术进步”并且“低能耗”的高质量增长。本文将从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协调性、共享性和可持续性四个维度构建经济增长质量模型,从模型分析上讨论这四个维度因素的改善对经济增长质量的促进效应及其影响机制。
评估经济增长质量,首先要确定经济增长质量的具体含义。从狭义角度讲,全要素生产率是一个较好的测度经济增长质量指标。但是全要素生产率并未反映出经济增长过程中有关的资源利用率问题及福利水平问题等,所以本文以经济增长质量的广义内涵为基础,进行经济增长质量的测度。
以广义的视角评估经济增长质量,应当构建一个综合指标评价体系。本文选择以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协调性、共享性和可持续性四个维度构建经济增长质量模型。如表1所示。
表1 经济增长质量的指标选择
确定好维度和分项指标,还需要找到合适的基础指标,进而才能具体地测度经济增长质量。产出、就业和物价的稳定性常用经济波动率、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①作为测度指标。经济增长协调性的测度指标选择内外需协调性、国际收支协调性、实体经济与虚体经济协调性三个中间指标。内外需协调性用内需与外需的比值表示;国际收支协调性用产品与服务的出口和进口值的比率来近似表示;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协调性本文采取金融相关率(FIR)①指登记失业率,数据来自WIND数据库以及BVD数据库。来测度,即M2/GDP。钞小静和惠康(2009)[5]认为福利水平变动即整体衡量居民福利因经济增长而得到的改善程度,本文选取人均GDP、生育率以及人口死亡率作为测度经济增长的共享性的具体指标。对于测度经济增长动力的可持续性的基础指标的选择,本文选取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而资源的可持续性则选取原油探明储量来表示。
由于编制经济增长质量指数所选择的每类基础指标的量纲与量级差别较大,不能直接对其进行合成加总并且不适合进行国际比较,因此需要对基础指标采取无量纲化处理。标准化和均值化是当前采用较为频繁的处理方法。标准化处理的结果是,每类指标都服从标准正态分布,即均值是0、标准差是1,从而仅仅描述了指标的相互作用,却缩小了指标间的变异水平,可能导致低估或夸大不同指标的相对离散程度。所以,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时,采用标准化处理方法并不理想。但是采取均值化处理方法,可以在消除量纲和量级上的区别的同时,还可以体现出不同指标彼此影响的程度差别。鉴于上述分析,本文将采取均值化方法无量纲化处理基础指标。此外,因为所选取的具体指标既有正指标又有逆指标,所以无量纲化基础指标后还应该正向化指标中的逆向指标,其中逆向指标有GDP:同比、CPI:同比、城镇登记失业率和人口死亡率,将其原始数据分别取各自的倒数,进而得到正向化数据。
在对原始数据进行上述选择和处理后,本文进一步对原始数据指标体系进行综合,编制经济增长质量指数。如前所述,现有相关研究文献对多因素指标体系进行综合的方法主要有层次分析法、熵值法、相对指数法、因子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8-12]。层次分析法是通过研究者主观评价每项指标的重要程度对其各自的权重赋值,相比来讲熵值法是客观赋值指标权重,然而熵值法无法详尽地描述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相对指数法则是忽视了每项基础指标之间潜在的高度相关性。对比而言,因子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都是以指标数据自身的特征为基础对指标进行权重赋值,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同时还能够规避指标间潜在的高度相关性。此外,因子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相结合既能够详尽体现出经济增长质量的维度指标的波动程度,刻画出经济增长质量每项维度指标下的基础指标在经济增长质量指数中所占的比重,同时还能够将各项指标合成一个综合指数,反映经济增长质量的总体变动态势。因此,本文采用因子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来构建经济增长质量指数。
根据以上的数据处理方法和数据分析方法,使用SPSS软件进行相应的数据分析。首先,分别对四个维度指标的基础指标作因子分析,在此,本文指定提取条件为特征根值大于1,分析结果为四个维度各得到一个因子。依据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和旋转前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先求得各基础指标的权数,即用主成分系数除以对应的特征根开根后所得到的单位特征向量,也就是取分析结果显示的成分得分系数矩阵的结果作为各基础指标的权重。进而计算经济增长质量各项维度指标权数。其中得到的各基础指标权重如表2所示。
表2 中国基础指标权重
此外,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单个主成分反映整体信息的情况通过其对总方差的解释程度来计算。则排序越是靠前的主成分,其解释总方差的能力越强。因我国数据经过因子分析后,各维度都仅得到一个因子,即第一主成分。本文将第一个维度得到的因子命名为经济增长质量的稳定性。同理,将第二个维度得到的因子命名为经济增长质量的协调性,将第三个维度得到的因子命名为经济增长质量的共享性,将第四个维度得到的因子命名为经济增长质量的可持续性。
确定好因子以及将各因子命名后,通过因子分析过程中得到的成份得分系数矩阵,可以得到四个因子的得分函数:
经济增长质量的稳定性=GDP*0.007+CPI*0.998+失业率*(-0.009)
经济增长质量的协调性=金融相关率*0+内需/外需*(-0.011)+出口/进口*0.998
经济增长质量的共享性=人均GDP*(-0.979)+生育率*0.029+人口死亡率*0.002
经济增长质量的可持续性=劳动生产率*0.27+全要素生产率*0.734+原油探明储量*(-0.025)
根据上述的四个因子的得分函数,可以得到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协调性、共享性以及可持续性四个时间序列。根据得到的四个时间序列,再按上述相同的步骤做一次因子分析,从而得到中国经济增长质量指数。
表3 KMO和Bartlett的检验
从表3的检验结果来看,第二次因子分析的KMO检验值为0.53,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的检验值为25.102,对应的概率值为0。远小于百分之五,所以适合对四个维度指标做因子分析。此次因子分析依据特征根值大于1的提取条件提取出两个因子。因为提取出的因子的顺序是按照对解释原有变量的贡献从大到小排序的,所以本文将选取第一主成分进行分析。以第一主成分在成份得分系数矩阵中的数值分别作为四个维度指标的权重。进一步可以得到中国经济增长质量指数函数。见下页表4。
表4 成份得分系数矩阵
本文选取美国、日本作为发达国家代表,因为美国是全球经济霸主,而日本则为亚洲发展最为完善的发达国家;选取印度、南非、巴西作为发展中国家代表,因为这三个国家都位于“金砖国家”行列,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比较有对比借鉴的意义。按照上述计算中国经济增长质量指数的步骤,分别计算美国、日本、印度、南非、巴西的经济增长质量指数。
3.1.1 美国的经济增长质量指数①国际数据取自wind数据库以及BvD数据库的EIU COUNTRY DATA。
与计算中国经济增长质量指数步骤一致,第一次因子分析先得到美国相同基础指标的权重。再通过第二次因子分析,得到四个维度指标的权重依次为:稳定性0.605、协调性0.412、共享性0.001、可持续性(-0.002)。可得美国的经济增长质量指数的计算公式:
美国经济增长质量指数=稳定性*0.605+协调性*0.412+共享性*0.001+可持续性*(-0.002)
3.1.2 日本的经济增长质量指数
与计算中国、美国经济增长质量指数步骤相同,首先得到日本基础指标权重。通过第二次因子分析,得到日本四个维度指标的权重依次为:稳定性0.994、协调性(-0.049)、共享性0、可持续性(-0.001)。可得日本的经济增长质量指数函数的计算公式:
日本经济增长质量指数=稳定性*0.994+协调性*(-0.049)+共享性*0+ 可持续性*(-0.001)
3.1.3 印度的经济增长质量指数
步骤同上。首先得到印度的基础指标权重。通过第二次因子分析,得到印度四个维度指标的权重依次为:稳定性(-0.059)、协调性0.335、共享性0.4、可持续性0.404。可得印度的经济增长质量指数函数的计算:
印度经济增长质量指数=稳定性*(-0.059)+协调性*0.335+共享性*0.4+可持续性*0.404
3.1.4 南非的经济增长质量指数②因为数据缺失,仅计算南非自2002年的经济增长质量指数。
步骤同上。首先得到南非的基础指标权重。通过第二次因子分析,得到南非四个维度指标的权重依次为:稳定性(-0.002)、协调性0.998、共享性0.001、可持续性0.006。得到的南非的经济增长质量指数函数的计算公式:
南非经济增长质量指数=稳定性*(-0.002)+协调性*0.998+共享性*0.001+可持续性*0.006
3.1.5 巴西的经济增长质量指数
步骤同上。首先得到巴西的基础指标权重。通过第二次因子分析,得到巴西四个维度指标的权重依次为:稳定性0.998、协调性0、共享性0.001、可持续性(-0.007)。得到的巴西的经济增长质量指数函数的计算公式:
巴西经济增长质量指数=稳定性*0.998+协调性*0+共享性*0.001+可持续性*(-0.007)
通过以上方法计算出各国的经济增长质量指数后,便可进行各国之间的指数比较,见表5。
表5 各国经济增长质量指数
经过比较可以发现,中国的经济增长质量指数相对于选取的几个典型国家来讲偏低,而且自1997年开始,中国的经济增长质量指数就呈现负值,尤其自2005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质量指数持续下降。除了在2009年,美国因为金融危机的冲击经济增长质量指数出现一个极小值外,中国从1995年以来,经济增长质量指数持续低于美国、日本以及几个金砖国家成员(2002年之前南非未加入比较)。不过,受数据可得性等因素的影响,本文所选取的指标可能不够全面,但至少从已选择的指标角度可以看出,中国的经济增长质量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日本和巴西的经济增长质量指数波动较大,各出现三个极为突出的极大值点。除了金融危机的冲击外,美国的经济增长质量指数整体较为稳定,2015年美国经济增长质量指数出现了急剧上升。值得注意的是,美国虽然在经济增长数量上一直是世界霸主,但在经济增长质量方面,美国并无明显优势,甚至在2004—2014年期间,美国的经济增长质量指数持续低于印度的经济增长质量指数。可见经济增长数量领先的国家,经济增长质量并不一定领先。印度的经济增长质量指数较为稳定,并且在1990—2015年间,印度的经济增长质量指数呈现出波动上升的趋势。在选取的几个代表国家中,印度的经济增长质量指数在大多数年间都处于领先地位。南非因为数据获得性的限制,仅从2002年开始计算其经济增长质量指数。南非的经济增长质量指数在2003年出现一个较为突出的极大值,但2004年迅速回落,且自此南非的经济增长质量指数一直稳定在0~2之间。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经济增长质量与经济增长数量并没有显著的相关性。经济增长数量较大的国家,其经济增长质量却不一定较高。通过对比发达国家代表之一美国与发展中国家代表之一印度可以很好的说明这一点。从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增长来讲,印度远不如美国,但印度的经济增长质量指数却在2004—2014年间持续优于美国。所以,经济增长数量并不能完全代表国家发展程度,仅从经济增长数量方面比较各国的发展程度显然是片面的。
除了比较经济增长质量指数差异外,本文将进一步比中我国与其他几个代表国家的四个维度指标权重(见表6),以期发现影响经济增长质量指数的主要因素,进而可以为中国经济的下一步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表6 各国维度指标权重
中国共享性占经济增长质量指数的权重较大,这一点与印度相同,两国的共享性权重都较高。这与两国的生育率都较高有一定的相关性,南非的生育率虽然也较高,但是南非的死亡率偏高,经正向化后则拉低了共享性的权重。中国的稳定性与协调性权重都呈现负值,即中国在产出、价格、就业的稳定性方面,以及在经济各领域的协调性方面都有待提高。
综合来看,对于不同的国家,其经济增长质量指数所主要依赖的因素不尽相同。通过与其他国家在四个维度指标方面的比较可以发现,中国首先应解决经济增长稳定性与经济增长协调性较差的问题。实现经济增长质量与经济增长数量齐步发展。
通过对中国与其他国家经济增长质量指数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比较,本文进一步编制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经济增长“质量距离指数”(Quality Distance Index,QDI),以反映中国经济增长质量在全球经济中所处“位置”。经济增长“质量距离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qc为中国经济增长质量指数,qw为其他国家经济增长质量指数,既可以代表单一国家的水平,也可以代表一类国家(如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金砖国家”等)的平均水平,ρ(qc,qw)为中国与其他国家经济增长质量指数之间的相关系数。经济增长“质量距离指数”的理论取值范围为[0,2],数值越大代表经济增长质量的差别越大。本文将考察中国经济增长质量与所选择的各个国家和各类国家之间的“差距”,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中国经济增长质量在世界经济中所处的“位置”及其动态演变。
将1990—2015年中国经济增长质量指数与美国经济增长质量指数代入上述“质量距离指数”的计算公式可得:QDI(中美)=1.41780689。
将1990—2015年中国经济增长质量指数与日本经济增长质量指数代入上述“质量距离指数”的计算公式可得:QDI(中日)=0.96010328。
将印度、南非、巴西整体视作“金砖国家代表”,取三个国家的经济增长质量指数的均值作为金砖国家代表的经济增长质量指数的数据。将2002—2015年中国经济增长质量指数与金砖国家代表的经济增长质量指数代入上述“质量距离指数”的计算公式可得:QDI(中金)=0.9036726。
由表5的各国经济增长质量指数的比较可以看出,无论是美国、日本还是金砖国的均值,其经济增长质量指数都是高于中国的。从计算出的质量距离可以看出,以经济增长质量角度衡量,中国经济增长水平还是很有限的,中国与金砖国家代表的距离最近,其次是日本,距离美国最远。并且与美国还有很大的一段距离,近乎是中国与金砖国家代表的距离的1.57倍。虽然受限于国际数据的可得性,使得指标选择可能不尽完善,存在低估中国的经济增长质量指数的潜在可能,但根据已有数据的结果,中国的经济增长质量的确有待提高。显然,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增长质量并没有和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水平相匹配,因此,中国的经济崛起之路还存在很多挑战,必须经济增长质量与经济增长数量并重,以实现中国经济的全面发展。
当前,中国经济增长呈现出比较明显的“新常态”,经济发展进入调整转型的关键阶段,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任务日益紧迫。中国要在“新常态”背景下面临的各种挑战和制约中实现经济增长质量的实质性提高,不仅要依靠自身的努力,还需要借鉴国际经验并汲取其他国家的教训。本文在进行国际比较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中国经济增长质量与其他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和金砖其他国家存在的差距,深入挖掘世界其他国家在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过程中积累的成功经验以及存在的各种共性问题,进而通过借鉴国际成功经验、依据前述理论模型分析结论以及有关经济增长质量影响因素的计量实证模型,由此得出的政策建议为:要认识到经济增长既要关注量也要重视质。中国不仅在GDP角度与美国尚有一段距离,在“质量距离”上也与美国差距较大。通过比较四个维度指标权重可以发现,中国应提高稳定性和协调性对经济增长质量指数的影响度,加大在产出、物价、就业稳定方面的投入。此外,中国还应进一步加强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不断提高能源利用率。由于环境保护力度也会影响一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对于中国雾霾污染日益严重的现象,加大环保力度同样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