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脂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2018-02-25 14:58吕武兴
湖南饲料 2018年6期
关键词:饲粮油脂脂肪酸

王 慧 吕武兴 邓 敦

(唐人神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湖南 株洲 412000)

随着畜牧业的发展,畜禽生产性能的不断提高,对日粮营养浓度,特别是能量浓度的要求越来越高。用常规谷实类能量饲料难以配制出高能量日粮满足畜禽营养需要。油脂作为高能物质源,提供的热量相当于同等质量蛋白质或碳水化合物的2.25倍,同时也是机体必须脂肪酸的最好来源,在日粮中添加油脂已成为为畜禽提供高能营养的技术途径。

1 饲料中添加油脂的作用

油脂的总能和有效能远远高于一般能量饲料,添加于饲料日粮中具有热增以及额外的热能效应,可提高机体抗热应激能力,对饲粮适口性和外部感官特性也有改善作用,还能通过延长食糜在消化道内停留的时间,提高饲料报酬。油脂还具有多种重要的生理功能。①作为脂溶性营养素的溶剂。②体内代谢水的重要来源。③乳化磷脂肪,由于磷脂肪分子中即含有亲水的磷酸基团,又含有疏水的脂肪酸链,因而具有乳化剂特性,可促进消化道内形成适宜的油水乳化环境,并对血液中脂质的运输以及营养物质的跨膜转运等发挥重要作用。④作为动物体内必需脂肪酸的来源,如亚油酸、亚麻酸。⑤减少加工、饲喂中的粉尘,减少饲料损失,改善畜舍环境,提高畜禽健康水平。

2 油脂的种类及其组成

油脂根据来源不同分为:①植物油:豆油、菜油、葵花籽油、红花油、棕榈油、椰子油、亚麻油、大豆磷脂等;②动物油:鱼油、猪油、牛油、鸡油、鸭油等。不同油脂源的脂肪酸组成和比例存在较大差异,而脂肪酸组成及比例可对动物的生命活动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在饲料配制过程中,可依据不同动物对必需脂肪酸需求、油脂源脂肪水平和脂肪酸组成 (见表1)特点对油脂源进行有选择性的使用。有研究表明,脂肪酸消化吸收速度与不饱和程度呈高度相关。一般短链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较易吸收,不饱和脂肪酸比例越高,代谢能值越高。当不饱和脂肪酸和饱和脂肪酸比值 (U/S)从0到2.5时脂肪利用速率提高,比值达到4时趋于最大值。因此,一般认为植物油的饲用价值优于动物油脂。植物油脂富含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其中部分是必需脂肪酸,而且代谢能变异小;动物油脂含饱和脂肪酸比例大,由于其组成及加工回收等因素,使其使用价值变异较大。动植物油脂间存在协同正效应,混合添加时能提高饲料转换率。有研究表明,在有不饱和脂肪酸存在的情况下,长链饱和脂肪酸的吸收增加,目前饲料中使用的油脂有单一油脂和混合型油脂,然而单一油脂不能充分发挥脂肪酸的互补效应,混合油脂因使用效果明显优于单一油脂而逐渐受到关注。

3 油脂在动物中的应用

由于断奶应激,断奶仔猪小肠绒毛缩短,消化道容积变小,导致采食量下降,营养不良,生长受阻。王友明等 (1999)试验表明,在断奶仔猪饲粮中分别添加2.7%、3.5%的混合油、棕榈油、鱼油和豆油,结果使用油脂的各组日增重分别比对照组提高6.05%-20.22%,料肉比分别降低2.26%-8.14%。这是因为在断奶仔猪饲粮中添加油脂,提高了饲料中能量浓度,改善了饲粮适口性,还可延长食糜在肠道内的排空时间,提高养分在体内的消化及吸收,从而提高增重和饲料报酬。但由于仔猪对油脂的吸收率较低,不同油脂之间脂肪酸含量差异大,添加单一油脂不能完全满足其对脂肪酸的需求。众多试验表明:植物油优于动物油脂,平衡油脂、组合油脂优于单一油脂。

穆晓峰 (2007)报道,饲料中添加油脂后对猪生长速度、肥育性能有较大提高,缩短肥育期,提高了饲料利用率,在肥育前期 (10~35kg)、肥育中期 (35~60kg)、肥育后期 (60~90kg)饲料中分别添加5%、3%、0%油脂,日增重、饲料报酬、生长速度、胴体瘦肉度均可达理想水平。有研究表明在一定的添加水平内,油脂含量每增加一个百分点,饲粮效率可提高2%。在25Kg的生长猪饲粮中添加6%的油脂,平均日采食量最低,猪的料肉比也最低,但背膘厚上升,无脂瘦肉指数下降。因此,生长猪阶段油脂适宜添加量为2%-5%,过量则影响胴体品质。在猪各生长阶段的饲粮中添加一定水平的油脂,确保蛋白和能量的平衡,可改善猪的营养状况,提高生产性能。在采食量无法增大的情况下,饲料中添加油脂可提高能量浓度,显著提高生长育肥猪日增重和饲料报酬。

妊娠期添加油脂可以确保蛋白质和能量平衡,改善猪的营养,有助于胎儿的生长发育。妊娠前期日粮添加2%~6%的油脂,仔猪初生重提高2%~6%。妊娠后期添加5%的油脂仔猪成活率比对照组提高9%。哺乳期母猪的高营养水平有利于提高产仔数、产活仔数、断奶窝重和成活率,并促进母猪断奶后的重新发情。在哺乳母猪饲粮中添加油脂,可增加初乳和常乳中脂肪含量,增加母猪产奶量,提高猪成活率。泌乳母猪添加5%~10%的油脂,泌乳量提高10%~30%,仔猪断奶重提高15%。Bobbyd(1978)报道,如果仔猪存活率低于80%,向母猪饲粮中添加油脂,可使仔猪存活率提高4.1%,如果仔猪的存活率高于85%,添加油脂也无法再提高。

能量是肉仔鸡日粮中的第一限制性因素,能量的缺乏可限制其他营养素的利用。肉用家禽生长速度快,对日粮能量浓度的要求高,用一般谷实类饲料难以满足,只有添加油脂才能达到需求。刘军发 (1999)试验表明,在商品肉鸡饲粮中添加一定比例的混合油可显著提高肉仔鸡后期平均日增重。李仕璋等 (2000)报道,在肉鸭日粮中添加大豆油能促进生长,提高饲料转化率,以添加6%的大豆油饲喂2周的效果最佳。Nitsan(1997)研究表明,在肉仔鸡饲粮中添加30g/kg大豆油时,体蛋白质合成提高6.9%,当大豆油添加至60g/kg时,体蛋白质合成只提高了3.4%。蛋鸡在产蛋期间需要大量的能量,因此在这段期间需要在饲粮中添加油脂。姜宁等 (2000)研究表明生长期蛋鸡采食高能饲料,日增重及产蛋率均有提高,且生长期和产蛋期饲粮效率和能量利用率也上升。林海等 (1999)试验证明,蛋鸡开产前饲粮中添加脂肪可提高机体处理外源脂肪的能力,并对开产后的生产性能有良好的作用,使产蛋量和蛋重显著增加,产蛋率也有增加的趋势。在炎热的夏季,日粮中添加油脂可减轻热应激,提高生产性能。刘伟和王汉华 (2007)研究表明,在高温环境中油脂添加量0%、2%、4%、6%,产蛋率分别达70.7%、71.5%、74.2%、76.2%。刘明生等 (2001)研究表明,热应激条件下,在氨基酸特别蛋氨酸充足的情况下,增加能量供给,可以促进家禽的生长。刘安芳等 (2000)报道在肉鸭饲粮中添加油脂可提高采食量和饲粮报酬,其增重效果以添加9%的水平较好,结合经济效益分析,以添加3%的效益最高。也有报道表明,油脂的添加不当会带来诸多副作用。如在肉鸡生产中,油脂添加比例在1%~6%时,效果显著,超过7%~10%时,则出现食欲降低或腹泻等副作用,并且油脂质量越差,腹泻发生率越高。肉仔鸡饲粮添脂肪,猝死率明显提高。

表1 不同油脂源的脂肪酸组成

不同鱼类对饲料脂肪的需求差异较大,不仅与日粮中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含量有关,还受食性、脂肪源种类以及环境温度等因素影响。Takeuchi等 (1978)发现,虹鳟饲料中,如果脂肪水平从10%提高到15%~20%,则蛋白质水平可由48%降至35%,进而还发现脂肪水平为18%,而蛋白质水平为35%时,虹鳟对饲料蛋白质利用率、能量利用率值最佳。伍代勇等(2011)发现,饲料中脂肪水平为9%,能量维持在16.9MJ/kg左右时,能改善鲤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率。Jin等 (2013)用不同平油脂 (0%、2.5%、5%、7.5%、10%)饲喂草鱼,饲料蛋白水平为37%左右,发现5%油脂组饲料效率和蛋白质效率最高,而对照组最低。研究发现草食性鱼类对饲料油脂水平的需求量低于杂食性鱼类,而杂食性鱼类低于肉食性鱼类。杜震宇 (2005)发现,草鱼稚鱼饲料蛋白水平为40%,脂肪水平为4%时,鱼的生长、饲料效率和蛋白质效率最佳,增加饲料脂肪水平易造成肝脏脂肪的过度积累。研究表明,淡水鱼类较海水鱼类对饲料脂肪的需要量低。高淳仁等 (2003)认为,真鲷幼鱼在饲料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含量分别为44.6%、17.6%、15.5%时生长最快,而草鱼、鲤鱼的饲料脂肪需求量低于真鲷的需求量。冷水性鱼类对饲料脂肪需要量大于温水性和热带鱼类。不同生长阶段虹鳟饲料脂肪需求在14%~24%,其中稚鱼阶段日粮脂肪在20%~24%,成鱼期在14%~16%,而罗非鱼对脂肪需求量水平分别为7.67%~12%,团头鲂则为3.6%~7.7%。

4 油脂在饲料中应用存在的问题

油脂受氧、水、光、热、微生物等的作用,会逐渐水解或氧化而变质酸败,使中性油脂分解为甘油和油脂酸,或使油脂酸中的不饱和链断开形成过氧化物,再依次分解为低级油脂酸、醛类、酮类等物质,而产生异臭和异味,对畜体产生一系列的影响和危害,有的酸败产物还具有致癌作用。油脂酸败会降低饲料的适口性和营养价值,对饲料中维生素A、D、E、K产生极大的破坏,同时影响B族维生素的吸收,并且对机体酶系统 (如琥珀酸氧化酶、细胞色素氧化酶等)也有损害作用,致使细胞正常生理生化功能失衡,组织器官正常结构被破坏,出现多种病理症状。有研究表明酸败氧化过程的副产物能使免疫球蛋白生成下降,影响畜禽免疫机能。氧化油脂还导致畜产品内维生素E和多不饱合脂肪酸 (PUFA)含量下降,生素E含量下降削弱肌肉产品氧化稳定性,而PUFA减少则降低了膜流动性,特别是氧化产物对膜完整性的破坏,使来源于摄食氧化油脂的肉产品在储存期间发生肌肉渗出性损失、产生异味和颜色消退及形成有害过氧化产物,从而影响畜产品的质量,威胁人类健康。氧化油脂对水产动物的危害极大,在饲料生产过程中严格把控质量,杜绝氧化油脂的影响。

5 应对措施

目前化学合成产品主要有:乙氧基喹(EMQ)、二丁基羟基甲苯 (BHT)、丁基羟基香醚 (BHA)、叔丁基对苯二酚 (TBHQ)、3,4,5-三羟基苯甲酸丙酯 (PG、没食子酸丙酯)。EMQ是目前国内外广泛使用的抗氧化剂,饲料中添加0.01%的EMQ,能有效防止饲料氧化(俞海峰等,2004)。BHT、BHA是油脂用抗氧化剂,其用量为油脂量的0.01%,添加后油脂在常温下可以安全储藏320d(赵国志等,2000)。BHA、PG价格较贵,仅在部分复合抗氧化剂中少量使用。各品种的抗氧化效果依次是:TBHQ>PG>BHA>BHT>EMQ (李候根,2005)。还有各种植物提取物,如橙皮提取物、大豆异黄酮、茶多酚、维生素C、β-胡萝卜素等,此外VE在油脂中的含量达到0.01%-0.03%时,就能起到良好的抗氧化效果,但由于价格高,这些植物提取物目前很少单独使用,常与化学合成产品联合使用。另外,酒石酸、柠檬酸、乳酸、琥珀酸、延胡索酸、山梨酸、苹果酸、依地酸 (EDTA)具有增强抗氧化剂的效能。生产中往往采用多种抗氧化剂混合使用,具有成本低、效果好、使用方便的优点。值得注意的是抗氧化剂的添加量不能过高,防止对畜禽造成危害。

某些微量元素阳离子,如铜、铁、锰、锌离子,在光照条件下能催化启动氧化反应的自由基的产生,因此日粮中以螯合物的形式添加微量元素可以防止这种催化作用。

注意避光,阳光中的紫外线能促进油脂氧化和加速有害物质的形成,油脂应放在阴凉处保存,防止高温,油脂的贮存温度以10-15℃为宜;盛油的容器要尽量用深颜色的;贮藏时间不宜过久,开启后要尽快使用,防止与铜、铁金属长期直接接触。添加油脂的配合饲料要防止阳光曝晒,尽量缩短贮藏和运输时间,特别是在炎热夏季要避免在仓库中长期堆放,确保饲料的品质。

真空充氮贮油亦可降低油脂耗氧量,减小劣变速度,延长保存期;油脂微囊化、粉末化,使得油脂因壁材的包被作用而与空气和水分隔绝,从而防止了油脂的氧化酸败;利用金属钝化剂清除微量金属,由于微量金属如铜、铁、铅等的存在会对油脂的氧化稳定性和滋味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使用金属钝化剂助氧化金属络合起来,从而使该金属不再起助氧化剂的作用。如多羧酸和醇类、羰甲基-硫氢基琥珀酸、大豆卵磷脂、硫代二醋酸、植酸、柠檬酸、磷酸及山梨醇等,其中以柠檬酸效果最为显著,磷酸次之。

6 结语

在畜禽饲粮中使用油脂提高能量水平是必不可少的技术手段,然而油脂的使用还存在许多问题。为了挖掘油脂的最大使用价值,往后的研究应该关注于不同种类油脂在动物不同生长阶段单一或混合使用比例,改善饲用油脂加工工艺,专注于油脂氧化酸败的预防措施的研究。

猜你喜欢
饲粮油脂脂肪酸
饲粮粗蛋白质水平对肉鸡消化酶活性及能量、蛋白质代谢的影响
揭开反式脂肪酸的真面目
A taste of Peking duck
Al-Zr-CeO2固体酸催化剂的制备及其油脂环氧化性能
中国油脂
揭开反式脂肪酸的真面目
欢迎订阅2019年《中国油脂》
不同物理有效纤维水平饲粮制粒对山羊养分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硫酸钠在蛋鸡饲粮中的安全性评价
鳄梨油脂肪酸组成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