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高校教学制度的价值理念与创新原则

2018-02-24 05:15张宏
高等建筑教育 2018年6期
关键词:价值理念

张宏

摘要:制度建设与实践创新作为高校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是尊重高等教育规律,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需要,也是办人民满意教育、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现已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研究领域。高校教学制度创新的供给侧亟需更新,以适应诸多需求带来的巨大挑战。分析教学中存在的制度问题,探讨教学运行、教学管理、教学服务的理念基础、价值精神和创新原则,有利于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学保障与评价导向,建构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

关键词:现代高校;教学制度;价值理念;创新原则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2909(2018)06-0167-06

制度一般指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也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法令、礼俗等规范或一定的规格。教学制度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制度,与一般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一种规范体系。制度的制定是为了更多的人创设适应有效教学的制度环境或者教学环境,也是对少数不当教学行为的约束和限制。良好的教学制度能够保证教学活动按照预期的方向顺利、有序进行。教学制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分析教学中存在的制度问题,探讨教学运行、教学管理、教学服务的理念基础、价值精神和创新原则,有利于建构创新人才培养的保障机制。

一、现代高校教学制度构建存在的问题

高等教育的发展已经实现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化,教育的规模与数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校教学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变得越来越困难,一方面,高校之外的学习变得越来越简单,途径也越来越多,在很多专业领域,维基百科、TED视频、应用程序、在线课程、论坛、游戏及聊天室迸发出来。智能学习系统的开发和应用场景在高校教学中也非常常见,相比传统教学,在线课程,混合课程几乎建立在完全不同的原则基础之上,学习时间更自由,教学材料更丰富,内容被切割成更多的小块。这些都鼓励了那些学习自觉性更高,教师、辅导员、教学管理人员依赖甚少的学习者,网络、电子资源成了他们学习的中心。在斯坦福的一门慕课中,来自全世界的400名学生完成得比斯坦福大学最优秀的学生还要好。换言之,斯坦福最优秀的学生被一帮自学者打败了。另一方面,教学制度中的评价系统也正在发生变化。可汗学院在提供与教材匹配的在线课程的同时,通过数据控制器检索所有学生,获取大数据信息,学生的网上行为被一一记录,时长、频次、作业完成时间、反馈及时性,等等,有助于帮助教师全面把握学生的学习成效。姑且不论数据分析器是否存在道德考察和伦理考量,学生和教师确实在此评价系统中受益,对于看得见的提高,师生皆大欢喜。学生的学业表现被网络公示后,激发了学生更用心的创作。这些变化都弱化了教师教学管理者的作用,也弱化了传统教学制度的功能。在高度解析化的社会,传统教学制度面临土崩瓦解的危机[1],我国教学制度改进的理论和实践应对表现出滞后性。

我国已经成为了世界上高等教育规模最大的国家。2017年,全国各类高校2 631所,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3 779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45.7%,正在快速迈向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扑面而来,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教育正迎接新的未来,国家创新发展和产业升级对人才的迫切需求前所未有。人才培养的政策环境与制度保障面临着更高要求和巨大挑战,然而,制度建设需要的理论支撑、人才支撑、平台支撑却依然相对不足,供给侧结构已远远不能满足教育需求侧结构的需要,尤其是不能满足当前高校人才培养的需求。

(一)教学制度创新的理论支撑及科学化不足

我国现代教学制度除从古代《学记》等经典教育典籍中获取外,主要来自国外高校教学经验,大多从美、英、俄、日、德等教學发达国家引入,但结合我国本土高校、立足本土思维的制度理论研究缺失,而国外的教学制度在试用和探索阶段容易出现“水土不服”和“走弯路”的状况。在有限的对大学教学制度研究的著作和论文中,大多探讨教学管理的基本流程、制度建设的常识性知识和操作性程序,而缺乏系统化的理论研究。多数学者从工作需要的角度出发,强调教学及管理的操作性层面革新,集中在组织制度和激励制度等方面的探讨,理论深度不够,尚未形成全面的教学制度研究框架。部分高校教学制度建设一直处于探索阶段,其研究未受到足够重视,难以形成系统性的规则体系,经验管理痕迹依然很重,距离科学管理的路程还很远。

(二)教学制度建设的研究组织和平台发育不充分

现代大学已经加快了科学研究、科研发展的步伐,很多高校设置了高等教育研究处、发展规划处、发展研究中心和相关研究室等机构,但研究大多定位为宏观政策研究,对具体微观的教学制度,主要还是在教务处,教学研究室等部门,通过长期的办学实践,陆续出台了有助于科研发展的规章制度,有效激励了科研成果的孵化。相比而言,教学的制度建设、制度研究、制度实践本应由参与教学活动的群体共同负责的工作被片面地看做是教学管理部门的职责,教务处成了既是制度研究主体,又是制度执行的主体,没有形成全校多元研究和教师群体共同关注的研究对象,很多学术造诣高的教师、研究型的科研组织很少关注教学质量和相应制度的建构,对教学及其教学保障相关制度的热情明显低于对科研成果的追逐。这也使得教学制度研究深度不够。伯尔曼指出“一项制度要获得完全的效力,就必须使人们相信制度是他们自己的”[2], 在就需要吸纳多元利益相关者共同研究教学制度,多元共建的制度是“经得起重新谈判的考验”[3]的教学制度。

(三)教学制度改革创新的路径创新不够

教学制度需要适应人才培养,尤其是创新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受“路径依赖”和传统行政化思维的影响,集权式的制度生产方式,往往缺乏制度生成的创新路径,使得大学教学管理制度存在制度适应不良,忽视教育教学和大学教师身心的特殊性,难以有效培育大学教师良好的教学行为”[4]。当前,制度的文本数量已经超越了以往的任何时期,大学通过制度的刚性和约束作用,适应了管理的需求,却忽视了育人的保障,制度控制的刚性容易导致教学管理制度的非理性增长,控制代替了激励,教师会有消极的情绪,学生会产生逆反心理。良好的管理应当“既有纪律,又有自由;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在教学管理的制度生成和过程执行中,需要创新更多的制度生成路径和实施路径,让控制与教学自由之间达到一种平衡,刚柔相济,统而不死,放而不乱,既要有教师和学生的接受度,又让师生在育人过程中充满获得感。

(四)教学制度创新的方式方法单一陈旧

大学教学人员作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理性经济人”,他们的教学行为选择要受到个体情感需要和物质利益需求的影响。制度设计需要从分析主体、时间、空间、文化、心理等因素入手,掌握并运用有效的基本方法,对教学习惯或已有条件进行更新。然而,由于制度依赖和惯性思维的影响,任何变化均需要付出相当的工作量,甚至会因为调整一定的利益格局,制度创新往往成为费力不讨好的实施,经久不变的陈年旧法即便大众都知道有问题,有漏洞,但由于制度创新的方式方法单一成就,很难提出建设性的创新方式方法,难免会造成主观主义和命令主义的错误倾向,不易及时把握教师和学生的感情,造成激励无效,影响师生教学积极性和教学绩效。制度之间的衔接也缺乏相应的机制,因而选择适当的方法,并有效组合,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国高校教学制度建设大多采用借鉴历史、整合其它高校教学制度为自己所用的方式,缺乏制度创新的合理性解读程序,没有很好地开展深入系统的研究和实践,制度具有局限性、稳定性和不确定性。

二、高校教学制度建设的价值理念

历史制度主义认为制度是一种“连续的结构”,社会学制度主义认为制度是“文化规范”和“认知框架”,理性选择符合学校教学实际的制度框架文本,把制度建设成“规则的集合”。目前,保证教學质量和提高教学水平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前者是大学内部功能定位所决定,后者是人才竞争中的市场确定。在加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的同时,推进教学管理制度建设,克服制度建设固有顽疾,发挥制度建设在管理、评价、诊断、反馈中的积极作用,切实解决大学人才培养中的实际问题,为教学改革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已是不容忽视的问题。通过制度的设定,逐步转变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内容的人性观、教学观和管理观,树立高效教学管理制度建设的新理念,是推进和切实保障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

(一)坚持立德树人的理念

德为才之资,树人先立德。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高校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的四大功能。人才培养是其最核心,最根本的功能,贯穿于其他各项功能之中。大学作为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要准确把握立德树人的深刻内涵和实践要求,并将之贯彻到人才培养全过程、全体系和全环节之中。未来世界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科技的竞争,特别是创新人才的竞争。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升取决于三方面的因素:观念、制度、人才。“观念形成现实,历史是观念的竞争而非利益的竞争”[5]。管理观念的来源主要是管理对象即人性假设的发展演变,从以控制奴役为主的“宗教人”发展到以管理效率与技术趋向的“经济人”,再到如今以知识创新与资源增值的“知识人”“创造人”。高校建设和改革的基本出发点是“以人为本”,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准确把握高等教育基本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让学校所有工作都能真正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首先在全校上下统一“以人为本”理念中对教师和学生的人性假设,现代高校师生首先是具有知识水平,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学术人”和“知识人”。“办学以教师为主体,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归根结底管理制度的设计是“为人”服务,切实加强制度的“为人性”和“育人性”。

(二)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理念

人才的培养是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当前,基础教育负担重,高校学生负担相对较轻。教育部部长陈宝生也指出,要狠抓大学教学质量,坚持科学发展观,落实“以本为本,四个回归”,确保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制度的“普适性”要求制度设计必须统筹兼顾,综合协调,而教学制度的指向性则要求制度设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充分适用,切实扭转当前评价的四唯倾向,建立科学合理的多元评价机制。从现实来看,当前高校效益来源,还很大一部分依靠学生学费收入,部分大学存在扩大招生规模的激情,缺乏注重质量的理性[6]。加强规模与质量相互匹配,在制度设计上促进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正确处理和保障教学与科研的协调关系,以科研带动教学,以教学促进科研;改善师生交往关系,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主动发展为主,“学生中心、持续改进”,充分对话交往,发挥教学民主。

(三)质量优先与质量保障理念

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基本特征就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质量优先是质量时代的产物,强调高质量发展,意味着人才培养的高质量供给、高质量需求,高质量资源配置、高质量投入产出。教学管理的质量既包括教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公平道义的关注以及制度文化建设等。质量是制度建设优劣得失的重要指标,把握和关注这些质量要素是良性制度建设的前提。教学制度作为教学工作的重要保障,是对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成的全面负责。我们所说的质量是全面发展的质量,其维度是立体,多元和动态的。不仅仅是知识质量,要建立健全具有参与性、公开性和透明性的各项工作制度、管理制度和评价制度,使学校的质量精神成为全体师生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自觉为学校的质量目标和质量方针实现而努力。

三、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建设的创新原则

关于制度的形成,施密特提出了一个强大的“观念性逻辑概念”[7],即制度形成的根本动力来自观念,其直接动力在于基于观念而生成的话语。高校教学管理制度需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尊重传统又不拘泥于传统,适度的维持与适度的创新组合。高校教学制度的创新[8],一是有赖于主体的自觉和理解,尊重制度的规范作用与引导作用,承认制度的价值并自觉遵从和执行。二是有赖于内生需求和动力,制度建设本身有追求“健全和完善”,力求理性与德性相统一,追求制度的理性和张力。三是有赖于周期性的等待与坚守,如万物有周期,制度的优劣得失需要时间检验,也需要时间去被认知和认同,在改革与坚持之间应当有静待花开的耐心,避免制度建设一直在变动之中。因此,我国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建设既要有辩证的思维,又要有科学的理性,追求创新又坚持原则。

(一)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原则

管理的核心内容是在现有管理效能基础上有所提升,维持是基础,创新是方向。维持是保持现状,是求变创新发展的基本和载体。制度的发展需要保存制度的延续性和稳定性,否则就会让制度环境不可捉摸,主体也会显得无所适从,教师和学生在人才培养的努力中,容易缺失努力的参照和方向。尊重传统制度的管理优势,运用现有教学管理中的优秀经验,尊重现有运行模式,将经验管理进行科学化转化的一个必要环节就是,教学管理经验的制度化、标准化和专业化。教学单位和相关部门需要改革教学管理制度,一方面,要正确对待“破”和“立”问题,谨慎推进和大胆创新相结合;另一方面,也必须承认,创新毕竟是一个过程,既非流行的口号,也非终结的目标。必须充分考虑大学人才培养的实际,把握办学和教学的规律,仔细思考部分制度“维持”和坚守的意义,既不能不顾办学规律蛮干,又不能固守成规,一成不变。既不能为创新而创新,又不能不顾办学实际,完全否定延续的制度体系。大学制度创新需要在局部突破时牢牢把握住其它部分的维持,创新是维持基础的发展,维持是创新的逻辑延续。

(二)制度建设与实践创新相结合原则

“星星会固定地按照自然法则运转不同,人类在法律之下却有着自己自主的行为选择”[9],教学管理制度不是固化的文本形式。创新的前提就是调查研究和理性思考。创新是一个逐渐完善、螺旋前进的过程,创新是在规范基础上的創新。制度建设始终是规范层面的东西,必须通过不断的实践探索、科学创新才能把制度建设中的相关思想落实到具体的实践中。通过实践的创新探索,不断总结经验,又为进一步的制度建设提供有力佐证,并为丰富制度体系奠定基础。教学管理制度的变革性和创新性已经在人类教育活动实践中所应用,还将继续成为一个生机勃勃的规范体系。保留制度中富有成效、合理的内容,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必然要有制度建设的创新精神和勇于实践探索的精神。

(三)整体把握与细节处理相结合原则

教学管理制度是一个复杂的制度系统,在制度设计时要充分把握全校教学工作的整体框架,面向全体教师和学生,关注教学的所有环节与基本条件,从整体把握教学管理的内容体系,同时又要重视制度设计的论证,充分考虑具体制度细节的可操作性与可测量性,确保制度运行合理有效,既全面管理又重点把握。细节处理是整体把握的必要保障,在整体中注重细节,在细节中体现整体。制度的建设和完善需要充分考量决策层、执行层、监督层的彼此衔接,在不同的制度体系中,还需要注意交接界面的细节把握,既要注重制度体系中的内部环节的一致性和有效性,同时还要注重外部制度和内部制度的彼此呼应,教学制度与人事制度,财务制度、后勤保障制度之间也需要衔接和配合。

(四)民主与集中相结合原则

“制度建构了个人选择方式以及对行为的有效塑造”[10]。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与人之间越来越透明,教学行为也越来越被可视化和可量化。教学制度中既要充分尊重决策的强推进性,同时也要注重师生个体在教学行为中的表现特征,注重师生在教学中的话语权与表达方式。集思广益和众筹智慧越来越被教学决策者重视。数字化校园越来越重要,数字化、智能化管理普遍存在教学过程之中,个体被行为数据分析得越来越透明,人与人的差异被解析得越来越透彻,用普遍的制度去约束或引导教学行为的难度越来越大,教学中的民主正受到制度倒逼和技术倒逼,教学制度在创新和被创新中砥砺前行。

大学作为底蕴厚重的学术机构,是一个松散联合的组织系统,校院系及各学科专业之间在教学管理流程和方式上也存在巨大差异,教学人员的情感机制和教学运行的复杂网络,也很难依靠统一强硬的教学管理制度达到理想的管理效果。哲学家温迪·楚指出,程序将会成为一切“不可见的却又有着巨大影响力的事物”的强有力的隐喻,制度为了保障程序的公正合法,需要随时关注这些“看不见的手”。与此同时,数字化社会的到来,诸多新兴技术正在倒逼高校教学改革,诸多以人为本的教学创新正在变成现实,如同人工智能汽车能够提升道路安全性和使用率,其正向价值显而易见。但是,为此我们也要为无人驾驶修改诸多的制度,交通法、保险制度、基础设施配套,等等。教学创新和改革变成现实之后, 我们同样需要在如此自由和个性化的校园,提供更丰富的教学制度,我们需要一种新的制度性结构与之相适应,我们面临教学方式、内容、方法和智能化技术手段的冲击、解析和解体[1],甚至包括教学组织形式的解体,教学制度的建设专家逐渐也将面临更多的现实问题,有些问题可能我们甚至毫无头绪,在构建现代大学制度基础上,如何提高现代治理能力和教学管理水平,依然是个永恒的话题。

参考文献:

[1]克里斯多夫·库克里克, 微粒社会—数字化时代的社会模式[M].黄昆、夏柯,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8.

[2]左卫民.法院制度现代化与制度改革[J].新华文摘,2002(5):41-43.

[3]谢普斯勒·K.制度研究:理性选择理论的启示[A].何俊志,等译,新制度主义政治学译文精选[Z].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132.

[4]王向东,大学教师教学管理制度的反思与完善——基于教学行为与制度关系的视角[J].现代大学教育,2011(3):97-102.

[5] ARTS B,BUIZER M,B CHER M,et al.Forests,Discourses,Institutions:A Discursive-institutional Analysis of Global Forest Governance[J].Forest Policy & Economics,2013,11(5/6):340.

[6]晆依凡.观念更新:大学人才培养改革设计的价值引领[J].中国高等教育,2009(12):6-9.

[7] [美]B.盖伊·彼得斯.政治科学中的制度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8]董云川.学科发展同样需要四个回归[N].中国教育报,2016-11-14(4).

[9]哈特·H.L.A.法律的概念[M]. 张文显,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183.

[10] Peters,B.Institutional Theory in Political Science[M].London:Pinter,1999:34.

猜你喜欢
价值理念
高校教师教学全程动态评价体系的思考
围绕企业经营抓党建,以党建带电力企业经营的机制策略
国家治理现代化视阈下出版业发展理念与目标
医学期刊编辑应合理关注论文的伦理审核
从《儒藏》精华编看古籍数字化的价值理念与技术前景
基于“管理创造价值”理念下的职能部门绩效考核的几点思考
论环境犯罪附加刑体系的完善
浅析国网核心价值观在县供电企业青工中的传播与实践
试论当今中国体育的价值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