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碧蓉 江海蓉 毕军卫
摘 要:该文从徽州区油茶林发展现状入手,分析了现有油茶林低产的成因,并提出油茶低产林改造技术路径,为皖南山区油茶低产林改造提供参考。
关键词:徽州区;油茶;低产林;改造技术
中图分类号 S7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7731(2018)24-0069-2
Abstract:Based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amellia forest in Huizhou distri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auses of the existing low-yielding Camellia forest, discusses the technical path of Camellia low-yielding forest transformation, and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the transformation of low-yielding Camellia forest in southern Anhui mountains.
Key words:Huizhou district;Camellia;Low production forest; Reforming technology
1 徽州区油茶发展现状
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为山茶科山茶属树种,是我国南方特有的重要木本油料树种,具有适应性强、分布广、投资少、寿命长、潜力大、产量稳定、出油率高、综合利用广等特点,是与油棕、橄榄、椰子齐名的世界四大油料树种之一。
徽州区地处黄山风景区南麓,素有“黄山南大门”之称,辖区总面积4.18万hm2,林地总面积3.14万hm2,森林覆盖率73.3%,林业总产值86540万元。全区总人口9.5万,其中农业人口8.3万,2017年农村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1.46万元。油茶在徽州区的栽培已有近300年的历史,根据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统计,徽州区现有油茶1340hm2,主要分布于富溪乡、杨村乡、洽舍乡、呈坎镇、西溪南镇、岩寺镇,年产鲜果1300万t。油茶林按林龄分:过熟林600hm2、近熟林270hm2、中龄林70hm2、幼龄林330hm2,未成林地70hm2;按油茶产量分,低产低效林近800hm2,占油茶林总面积的59.7%。
2 低产林成因分析
2.1 管理粗放 全区有50%的油茶林地长期处于荒芜、半荒芜,外来树种不断侵入,杂灌丛生,与油茶争水争肥,油茶林分光照不足,通透性差,造成产量大幅下降。
2.2 品种混杂 油茶品种繁多,基本为以前的老品种,群体良种水平不高,生长良莠不齐,一些抗病力弱的单株容易感染病虫害,引起大量的落花落果,导致产量下降。
2.3 立地条件差 徽州区油茶主要集中在山区的富溪乡、杨村乡、洽舍乡,大部分油茶林地坡度大,土层瘠薄,水肥条件差,造成单位面积内油茶植株保存率较低,生长发育不良,产量低而不稳。
2.4 材龄老化严重 全区油茶过熟近熟林870hm2,树龄老化严重,长势衰弱,大量枝桠枯死,导致病虫害增多,落花落果现象严重,造成产量低。
3 改造技术措施
3.1 砍灌清杂 杂灌丛生,致使林地通风不良,树冠受光不足,加之杂灌与油茶争水争肥,导致油茶生长衰弱,生理机能减退,为病虫入侵创造了适宜的环境。砍灌清杂宜在8—9月份进行,砍下的杂灌采取以下2种方式处理:一是细小杂灌围铺于油茶植株根际,任其腐烂作肥;二是粗大杂灌运出林外或扎成捆就地置于油茶行间,待冬季垦复时开沟埋入土内增肥。
3.2 林地垦复 林地垦复是油茶低改收效最为显著的技术措施,通过垦复可以疏松土壤,提高土壤通透性,有利于微生物活动,促进有机质分解,从而改良土壤,增加林地肥力,促进油茶根系扩展,有利于油茶的生长发育。油茶垦复分2步进行:
3.2.1 冬季垦复 于采果后的11月至翌年2月进行,一般坡度25°以下的采取全垦方式,大于25°的采取带状垦复或穴状垦复。垦复深度20~25cm,起块要大,挖路要密,土块翻掀,草根朝天,土块不打碎,以使林地坑洼不平,增加蓄水保水性能。结合垦复开沟将杂灌埋入,压紧压实。
3.2.3 夏季垦复 于花芽分化、果实生长发育旺盛的7—8月结合除草进行,深度以10—15cm为宜,锄时做到树冠内浅锄,树冠外深锄;陡坡浅锄,缓坡深锄。
3.3 缺株补植 按1500株/hm2的密度在空缺地块采用良种无性系容器大苗进行补植,逐步更新改换良种,达到丰产目的。
3.4 高接换优 对于油茶林中的一些低产劣株,于9—10月通过林分普查逐株予以标记,翌年5—6月调运定点采穗圃生产的良种穗条进行高接换冠。提高嫁接成活率的技术关键,一是聘请经验丰富的嫁接技术工;二是选用合理的嫁接方法,主要采用油茶撕皮嵌接法或改良拉皮切接法;三是嫁接后管理要及时到位。
3.5 修剪整形 由于长期的粗放经营,低产油茶林树体结构普遍较差,树冠内并生、交叉、枯死及病虫为害的枝条多,因而修剪整形十分必要。修剪一般于油茶采收后至翌年3月结合冬季垦复进行,通常先疏去一部分过密的骨干大枝,促进树膛内部通风透光,再剪去枯死枝、病虫枝、位置不好的并生枝、重叠枝、交叉枝、徒长枝、下角枝等,以逐渐培养树形开展、通风透光、立体挂果的树体结构。修剪以疏删为主,做到先剪下部、后剪上部,先剪冠内、后剪冠外,總体上遵循弱树强剪、强树弱剪的原则。修剪下来的枝条要及时运出林外处理,以免病虫滋生和蔓延。
3.6 施肥间种 油茶是经济寿命较长的常绿树种,其发育周期中的抽梢、生根、开花、结果对氮、磷、钾的需求量较大,据有关资料记载,每生产100kg油茶鲜果,需氮素11.1kg,磷素0.85kg,钾素3.4kg。仅仅依靠土壤中的自然养分远远不够满足其丰产需求,必须采取施肥、间种的方式提高林地肥力。
3.6.1 施肥 油茶施肥以有机肥为主、化学肥料为辅。有机肥主要有人畜粪尿、厩肥、堆肥、塘泥、杂灌枝叶、作物秸秆及各种绿肥等,结合冬季垦复进行,施肥量以每株至少施30kg土杂肥加磷肥1kg或复合肥2kg为宜。施肥量因树而异,弱树多施,强树少施。在树体生长旺盛的3—5月追施1次氮肥,株追施量为0.5kg碳铵或0.2kg尿素。施肥采用环状沟施方法,即在树冠外沿挖宽深约20~30cm的环状沟,将肥料均匀撒入沟内并覆土填平。
3.6.2 间种 通过间种以耕代抚,及时除去杂草,改良土壤,增加林地肥力,促进油茶生长发育。林地间种,既可种植作物,也可种植绿肥,还可以套种中药材等。可根据经营目的、市场需求、生产习惯,合理选择间种种类,农作物以花生及豆类等矮杆、高效作物为好,对于坡度陡、立地差的林地,以间种绿肥为好。间种时应与油茶植株相隔60cm以上的距离,避免与油茶争水争肥,影响油茶正常生长。
3.7 病虫害防治 病虫害防治贯彻“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以营林措施为主,辅以化学防治,推广生物防治,积极开展良种换代、苗木穗条检疫消毒、改善林地卫生条件、施肥间种促壮树势、剪除病虫害枝条和果实、保护和利用天敌等营林措施,必要时采用化学药剂除病灭虫。油茶成林中,危害最为严重的病害是炭疽病和软腐病[1],不但造成当年损失,还会影响次年产量,衰弱树势,严重时造成整株死亡。结合树体管理,4—7月份,定期喷洒1%波尔多液或50%多菌灵或50%特布津(500倍)等杀菌剂,可起到有效的预防作用。常见的虫害有油茶尺蛾、茶蚕、油茶卷毛蜡蚧等,危害期可喷施40%乐果乳油、50%杀螟松乳油或2.5%溴氰菊酯乳油等进行防治。
参考文献
[1]束庆龙,张良福.中国油茶栽培与病虫害防治[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9.
(责编:张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