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静
摘 要:林业承担着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双重任务,如何发挥森林资源优势,实现林业与脱贫攻坚的有机结合,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加快贫困户脱贫致富步伐,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基于郎溪县林业生产现状,介绍了郎溪县林业精准扶贫的基本情况、主要措施,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林业;精准扶贫;问题;建议;郎溪县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7731(2018)24-0009-2
近年来,郎溪县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关于精准扶贫的一系列重大部署与指示精神,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强化生态建设为主线,结合县域资源禀赋、立足区位优势,扎实做好林业扶贫各项工作,在林业精准扶贫工作方面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1 基本情况
1.1 郎溪县经济发展情况 郎溪县地处安徽省东南边陲,长江三角洲西缘,皖、苏、浙三省交界处,现辖7镇2乡2个省级开发区,全县总人口34万人,面积1104.8km2。2017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134.4亿元、财政收入25.6亿元。
1.2 郎溪县扶贫基本情况 郎溪县属于有扶贫开发任务的非重点县,但始终把脱贫攻坚视作最大政治责任和首位民生工程,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各项工作。2014年建档立卡10319户、19300人,经多轮动态调整,截至2017年底,全县28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人口为6856户、15700人,未脱贫人口402户、922人,贫困发生率由6.89%降至0.37%。
1.3 林业资源情况 截至2017年底,全县林地面积37844.96hm2,其中:有林地面积30924.99hm2,灌木林地面积5908hm2(含国灌林地5590.1hm2),苗圃地8.1hm2,无立木林地191hm2,宜林地341hm2,林业辅助生产用地50.2hm2。全县活立木总蓄积量105.5万m3,森林覆盖率33.17%,林木绿化率36.56%。
2 林业扶贫主要措施
2.1 开展“双包”帮扶工作 林业系统69名在编在岗干部职工与210名贫困户结对子,每人联系2~4户开展帮扶工作,每月至少到联系户开展1次帮扶活动,全面掌握了解贫困户的家庭状况、资源类别及发展意愿,根据贫困户的实际情况,帮他们想路子、出点子,因人因户制定“一户一策”方案,切实解决好贫困群众的实际困难。选派2名副科级干部担任2个贫困村扶贫工作队副队长,选派2名中层干部担任非贫困村扶贫专干。同时,对联系帮扶的飞鲤镇塘埂村开展专项帮扶,共计拿出10万余元用于该村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引导该村发展“一虾一稻”模式,充分发挥示范带动效应,带领贫困户致富增收。
2.2 退耕还林补偿扶贫 2017年度,郎溪县对辖区享受退耕还林项目的贫困户补助资金足额发放,涉及到7个乡镇、32个行政村(13个贫困村、19个非贫困村)552户贫困户,补助面积达82.47hm2,发放资金达15.47万,户均280元。
2.3 公益林补偿扶贫 郎溪县生态公益林分布在伍牙山国有林场、高井庙国有林场和姚村乡。国有林場生态公益林的补助用于开展森林抚育等工作,姚村乡贫困户享受到的补助可以直接增加经济收入。据统计,郎溪县对有扶贫任务的姚村乡贫困户每年发放公益林补助涉及到230户、4.3万元,户均187元。
2.4 林业增绿增效行动扶贫 2017年是林业增绿增效行动启动年,郎溪县在宣传发动、技术指导时,积极鼓励、引导贫困户参与到林业增绿增效行动中来。一是有土地但缺乏劳动力的贫困户,通过基层林业站搭建平台帮助土地流转给大户,增加财产性收入;二是有土地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通过技术指导、项目倾斜,获得林业奖补资金;三是无土地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通过基层林业站搭建平台介绍到苗木基地务工,增加工资性收入;四是无土地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帮助申请小额贷款入股到苗木合作社和涉林企业等,增加财产性收入。初步统计,林业增绿增效项目奖补涉及贫困户83户134人,营造林面积达12.67hm2,奖补资金9.5万,户均1144元。
2.5 “四带一自”模式带动 开展“四带一自”产业扶贫模式,一是动员发挥各类园区带动、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合作社带动、能人大户(家庭林场)对贫困户带动作用,建立开展经营主体联结机制工作,发挥好全县涉林企业主体带动作用。2017年全县涉林企业带动135户贫困户364名贫困人口就业,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二是鼓励引导贫困群众自我调整种养结构发展产业,发展特色种养,同时对发展自种自养的贫困户予以相应的资金补助,户奖补资金最高可达2500元。
2.6 贫困国有林场改制 2017年底,全面完成郎溪县伍牙山国有林场、高井庙国有林场2个国有林场改革工作,强化资源保护,明确了林场的公益性质,批复全额事业编制75个,改变了传统的以砍树为主的经营模式,林场的贫困职工得到了妥善安置,林场的基础设施得到改观。2018年安排了中央财政资金117万用于伍牙山国有林场基础道路建设,全面改善了国有林场的基础设施,惠及周边凌笪乡独山村、岗南村共计20户50人的贫困人口。
3 林业扶贫存在的问题
3.1 退耕还林到期后续管理 郎溪县于2002—2004年连续3年实施了退耕还林项目,面积分别为1466.67hm2、533.33hm2、200hm2,合计2200hm2。共补助生态资金16年,前8年补助资金为3450元/hm2,后8年补助资金为1875元/hm2。随着补助期限即将全面到期,贫困户不能得到持续补偿,不能增加稳定的经济收入,况且户均补助仅有280元,增加的经济收入不明显。
3.2 公益林补助标准偏低 目前,郎溪县对公益林补助标准为221.25元/hm2,补助标准偏低,并且受溧阳市、安吉县、广德县等周边县市茶叶市场的影响,老百姓种植茶叶积极性高涨,特别是白茶、黄茶的收益快、见效明显,毁林种茶、乱砍乱伐的情况时有发生。这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给林政执法管理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3.3 涉林产业带动不强 一是林业专业合作社、林业大户、木材加工等部分企业都对身体素质、专业技能要求比较高,只有很少的贫困户能够胜任;二是幼苗种植和苗木管护的季节性较强,对贫困户务工需求量不大;三是林业经营主体和龙头企业发展不快,带动贫困户能力不强,针对涉林企业在带动贫困户务工就业、土地流转等方面奖励性措施几乎没有,加上宣传不到位,一些涉林企业法人参与脱贫攻坚的积极性不高。
3.4 国有林场的辐射效应不显著 一是辖区2家国有林场的基础设施薄弱,安全饮水、供电、道路、网络等硬件得不到充分保障,森林资源管理的信息化手段和设备相对落后,带来的森林资源管护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压力,已经不能满足林业现代化的发展要求;二是发展规划不明确,林业+旅游的模式还没有完全形成,对周边镇村贫困户的辐射效应还不能得到充分体现。
4 对策建议
4.1 巩固退耕还林生态效益建设成果 退耕还林到期后,邀请一定资质的机构对辖区的退耕还林小班进行专项评估筛选,一方面将部分林分质量较高、发挥生态效益较好的小班纳入地方公益林进行分类管理,给予适当的经济补助用于培育,同时对涉及贫困户的项目林适当提高补助标准;另一方面对林分质量较差的进行林分改造,允许在采伐限额内进行采伐并限期还林,指导贫困群众更换一批市场前景好、收益见效快的林苗两用林;鼓励引导群众盘活林下经济,对林下种植、林下养殖做的比较好的贫困群众给予相应奖补资金,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
4.2 增加公益林项目资金投入 姚村乡公益林大部分位于红旗水库和天子湖水库周边,在水源涵养、改善生态环境带来的效益比较明显。公益林补助资金发放持续时间长,对贫困户增收的效果显著,共涉及到该乡5个行政村、230户贫困户。建议县委县政府每年可以配套部分资金,提高公益林的补助标准,既可以直接增加贫困群众资金收入实现稳定脱贫,又可以减少林政管理工作中的压力,增强群众保护森林资源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实现生态和經济双赢。
4.3 发挥林业产业示范带动效应 对苗木合作社、木材加工等涉林企业,开展技术扶持与业务指导,帮助企业做大做强,打造一批能够喊得响、立得住、推得开的涉林企业,充分发挥示范带动效应。一是按照贫困户就业规模、务工时间、流转贫困户土地数量给予涉林企业一定的奖补资金,在林业贷款贴息、涉林项目申报、产品销售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充分调动企业参与林业扶贫积极性;二是探索公司+基地+农户模式,通过贫困户的土地入股、资金入股分红的方式参与企业发展,不断增加家庭收入,真正实现企业得发展农民得实惠的良好局面。
4.4 发展“林业+旅游”模式 以凌笪乡、姚村乡、伍牙山国有林场、高井庙国有林场为重点,不断加强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培育,对天然林和生态公益林实行最严格的保护制度,在生态环境保护前提下盘活森林资源,在“活绿”上下足功夫,不断改善林场基础设施和职工的生产生活条件,全面提高林场的综合发展能力。充分挖掘森林资源中植物文化、生态文化、历史文化,探索发展“林业+旅游”模式,拓展生态旅游内涵,形成具有森林气息和自然野趣。利用现有资源禀赋适度发展林下经济、民宿旅游等产业,建设一批森林旅游精品项目,加大宣传力度,吸引更多的人来观光旅游,带动周边农民脱贫增收。
4.5 做好“林长制”与扶贫的结合文章 随着郎溪县林长制工作的推深做实,加强生态环境监管、保护森林资源安全是重中之重,要切实在“管绿”上下足功夫。各乡镇可以根据辖区森林资源面积配备一定数量的生态护林员,积极吸纳有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各乡镇政府与生态护林员签好管护协议书,明确护林员护林职责和劳务报酬发放,定期开展业务培训,使每个林业生态护林员都能履行护林职责,得到护林报酬,实现护林脱贫。
(责编:张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