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晓宁
【摘要】目的 评估肠易激综合征应用西兰司琼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4月5日~2018年5月6日我科收治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分别应用维生素C片与西兰司琼治疗,评估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 观察组中,显效21例(55.26%)、对照组10例(26.32%);观察组有效11例(28.95%)、对照组13例(34.21%);观察组无效6例(15.79%)、对照组15例(39.47%),两组的疗效分别为84.21%和60.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应用西兰司琼,能够迅速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调节肠道运动,疗效理想,建议临床采用。
【关键词】腸易激综合征;维生素C片;西兰司琼;疗效
【中图分类号】R57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8.34..01
数据显示[1]:我国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率约为5.7%~11.5%,在消化科门诊中约占10.7%~34.3%,可见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患者主要表现为腹痛、排便习惯改变、腹部有不适感等症状,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资料表明[2]:肠易激综合征与神经内分泌的免疫机制密切相关,如果患者的心理状态、精神、情绪发生改变,则会促进下丘脑释放出大量的肾上腺皮质激素,继而促进结肠肥大细胞大量分泌炎性介质。西兰司琼是一种5-HT3受体拮抗剂,是目前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首选药物。本研究评估了西兰司琼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4月5日~2018年5月6日我科收治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全部符合罗马Ⅲ诊断标准[3],病程超过半年,同时最近3个月内,每月出现至少三天的腹部疼痛和不适,且反复发作,同时合并以下特点中的至少两项:①发作时排便习惯发生变化;②排便后腹部症状有所减轻;③发作时粪便的性状有所改变。通过常规体检、抗-HCV、抗-HIV、血液生化、肠道内镜以及大便常规检查,所有患者均排除器质性疾病、体质因素引起的胃肠道功能障碍。其中,观察组男21例、女17例,年龄17~43岁,平均年龄(28.63±1.87)岁;对照组男20例、女18例,年龄19~45岁,平均年龄(27.94±1.32)岁。两组间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口服维生素C片(河北冀中制药有限责任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13022898),剂量:50 mg/次,3次/d。观察组:口服西兰司琼(宁波天衡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10960146),剂量:8 mg/次,3次/d。两组患者全部用药6 d。
1.3 观察指标
根据患者的腹痛、腹泻、腹胀的发作频率和严重程度以及大便常规的检查结果,将临床疗效判定如下:①显效:患者的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等症完全消失;②有效:用药后有2~3项的临床症状消失;③无效:治疗后有≤1项的临床症状消失,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两组患者的疗效比较,观察组显效、有效、无效例数分别为21例、11例、6例,总有效率为84.21%,对照组分别为10例、13例、15例,总有效率为60.5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95,P<0.05)。
3 讨 论
肠易激综合征是临床发病率较高的一种胃肠道疾病,主要症状是腹部疼痛、腹胀、便秘或者腹泻,同时合并其他肠外症状或者消化道症状。临床诊断肠易激综合征并没有明确的病理特点或者生化指标作为依据,主要参考罗马Ⅲ标准为患者确诊。
多种因素均能诱发肠易激综合征,比如内脏高敏感、免疫应答、肠道动力改变、精神和心理、肠道炎症等。目前临床普遍认为: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生和神经-内分泌与脑-肠轴系统有关。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共同调节肠道运动,二者又相互影响和作用,根据内分泌系统反馈的情况,神经系统对其进行调节,任何影响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的因素都有可能导致肠易激综合征。西兰司琼属于5-HT3受体拮抗剂,是公认的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可靠药物,为印证这一观点,我科将西兰司琼应用于临床,结果显示: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说明西兰司琼可减轻肠道炎症,建议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 谦,朱雁兵,张 萌,等.西兰司琼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观察及机制探讨[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7,27(18):102-105.
[2] 周海平,刘锦宙,张春霞,等.奥替溴铵单用及联用草酸艾司西酞普兰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5,(1):1-3.
[3] 石 卉,万 军,刘文徽,等.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与非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临床差异分析[J].中华内科杂志,2015,54(4):326-329.
本文编辑:刘欣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