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米粒
诺邓,位于云南大理西北方向的云龙县,从云龙客运站下车坐摩的20多分钟,才能抵达这个千年古村落。不得不说,这段路程略显曲折。
1?000多年前,诺邓就已经是一个名声在外的小村子,因为盐业,一度成为滇西重要的经济重镇。随着历史的发展,解放后海盐得到新的发展,诺邓也因此渐渐淡出历史的舞台,归于沉寂。也正因为这样,当我们走进这个千年古村落时,会有一种穿越回某个时代的感觉。
“全国首批景观村落”“云南十大旅游古镇”“曾经的盐业重地”“如今的火腿名村”……这些,都可以称为诺邓的名片。
坐落于云南大理云龙县北部大山深处的白族村落——诺邓距今已经有1 000多年的历史了。在这1 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诺邓对于自己的名字可以说是情有独钟,从未变更过,这对于我们国家长久的历史以及不同朝代的演变,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从公元前110年汉朝因诺邓产盐而设置比苏县开始,到唐代南诏时期“诺邓”村名在史书上正式出现,该村历史见诸于文献达2 000余年之久。作为云南现存历久未变的最古老的村名,诺邓古村见证了历代王朝的变迁,留下了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物质和非物质的遗产,至今全村建筑多以明清风貌为主,是中国古代历史建筑遗留在滇西的一个活生生的样本。
從云龙县城坐摩的来到诺邓村口,发现这里早已被摩的占领,如果是背包客自助来,选择摩的应该是最好的方式,因为云龙车站的面包车会狮子大开口地要你50元的车费。
第一眼看诺邓村,其实我是有些失望的。从摩的车上下来,眼前的景象如同一个大工地,村口的古戏台,正在被修缮得如同新建的一般。来诺邓之前,并没有提前找好住的地方,不过不用担心,村口的大树、墙上贴有很多客栈的招牌和联系电话。盯着那些花样百出的客栈名半天,最终选择了距离我所在的地方只有60米的五滴水客栈。
五滴水客栈是典型的白族四合院建筑,在古戏台和龙王庙后面,这个建于明清时期的客栈本身就是诺邓村一个值得一去的景点。诺邓民居依山而建,正房、耳房和前房均不在一个平面上,因而形成了四层错落有致的屋檐面,雨水从天上到院子的天井要滴五次,所以这个四合院被称为五滴水四合院,距今已有200年左右的历史。在诺邓,这样的院子可以说是比比皆是。
在诺邓村闲逛,随便走进一家,或许就是距今已有上百年历史的老宅。无论是墙头的杂草,还是灶台的油腻,都赤裸裸地诉说着这个古村的历史遗迹。
从五滴水出来,顺着那坑坑洼洼的青石板小路,向着村子里最高处出发,不用走多远,就可以到达这里最古老的建筑——万寿宫。万寿宫遗址是村中最古老的建筑,明初人们将原来元代的江西会馆改为寺庙,取名“祝寿寺”。嘉靖年间,提举李琼重修该寺,明末改名为“万寿宫”,这里唯一留下的就是李琼当时所写的一块诗碑,其他都早已在文化大革命时代被破坏掉了。
现在万寿宫只有一位老奶奶住在里面,子女也都住在附近,不时会过来照顾老人家。在万寿宫跟老奶奶聊了很多,可现在一点儿也记不起来了,我也老了,记忆力衰退明显。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下次出行要用录音设备把旅途中的故事给录下来。闲暇之余,老奶奶会制做祭拜时的香烛,供当地人以及游人使用。
从万寿宫出来,就是四合五天井和盐街盐局。四合五天井是村子里平面面积最大的一处民宅,为“走马转角楼”结构,院子中间有1个大天井,四角有4个小天井,上房、耳房、面房都设有堂屋,四面楼房相通可巡回来往。我去的时候,大门紧闭,也没有得以见证这神奇的房屋结构。
四合五天井旁边就是盐局旧址,在古代由煮盐的灶户将制成的食盐交到盐局,盐官再把盐分发到各地行销,络绎不绝的运盐马帮在此出发,走往东向大理,南向保山,西向腾冲、缅甸,北向丽江、西藏的“盐(茶)马古道”上。明代五井盐课提举司年上缴中央的盐课银达38 000两。诺邓的龙王据说是主管五井卤脉的,明初的五井包括诺邓井、顺荡井、山井、师井、大井和丽江府的兰州井、鹤庆府的弥沙井等七个盐井。到明朝后期,才把诺邓井、天耳井、大井、石门井、雒马井这五个盐井习称为“五井”。现如今,盐街盐局已经成了诺邓村的老年人协会。
诺邓村的民居建筑及庙宇建筑都充分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协调适应,其门、窗、梁、架、斗、拱、柱、檐、枋、檩特色鲜明,建造者十分重视整体结构和局部建造的严谨统一,重视传统工艺和雕刻图案的美观精细。村子里的建筑以黄泥土坯房为主,小时候我住过这种房子,冬暖夏凉。这些屋子大都依山而建,所以在这里行走并不会很轻松,尤其是对于久居都市的人来说,或许你的体力都比不上一个年过七旬的当地老人。在村子里行走可能还有一个“障碍”,那些村子里散养的鸡可能会时不时地挡住你的去路,让你为它们稍稍驻足。
顺着依山而建的原始台阶路,经过一栋栋年代久远的民居,好似在经过历史,与其对话,与其擦肩。三坊一照壁、一颗印四合院、贡爷家风……这一个个透着浓浓历史韵味的名字,让我对这个古村一改刚进村时的印象,一下就那么喜欢上了,喜欢得连理由都没有,就是那么固执地喜欢。
村子里的小巷两边,种了很多的仙人掌,去的时候,它们正在开花,有一种硬汉柔情的感觉。桑葚也长得正是时候,一颗颗饱满地挂在枝头,让人口水横流。
村子里的人多半是老人,年轻人都外出务工了。在村子里问路,老人们会很细致地帮你指路,淳朴的民风让我对这里的印象再度加分。问完路,当你转身,老人会发两句牢骚,“现在连大青树都出名了”。我听到了,只是嘴角上扬地微微一笑,继续走我的路。
了解诺邓的人应该知道这个小标题的含义,不熟悉这里的人,估计就有点丈二和尚了……关于诺邓的“腿”,就要从《舌尖上的中国》说起。
《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的开篇《大自然的馈赠》中,编导用长达6分钟的时间介绍了诺邓的这条腿——诺邓火腿。中国地大物博,美食也是遍及天下,就火腿而言,在诺邓火腿没有被曝光之前,浙江金华火腿、云南宣威火腿早已经让人垂涎三尺,饕餮客们总是为了这一口美味而走遍南北。
初抵诺邓那天,因为一天都在赶路,早午饭都没有来得及吃,等入住五滴水时早已是饥肠辘辘。办理完入住手续,客栈大娘去厨房迅速就做好了一碗香喷喷的诺邓火腿炒饭,这是我与它的第一次亲密接触。香咸正好的诺邓火腿加上软硬适中的米饭,让一天没吃饭的我胃口大开,同样以很快的速度将满满一盘炒饭装进肚子。末了,还不忘对大娘的厨艺竖起大拇指。
无意走进五滴水客栈斜对面的一户人家,刚走到大门口,就被堂屋内挂着的腌制好的火腿惊呆了。一个个硕大的火腿,集体排排挂,就好似等着上战场的兵,十分壮观,让我这刚刚吃饱喝足的人,又禁不住口水四溢了。
每年的冬至到大寒,诺邓家家户户都会制作火腿,因为这个时候是做火腿的最佳时间。处在海拔1 800米左右的诺邓,恰好在河谷中江水转弯的地方,这种温润的气候最适合火腿的深度发酵。选择村子里散养的绿色无污染的猪腿,加上诺邓村独有的一道调味料,腌制一个月,便可以上桌了。如果是腌制了三年的火腿,那便是诺邓火腿中的上乘美味了,彻底风干的火腿,脂肪早已氧化成绝佳的美味。这时,用刀划一小块,不用经过任何的烹饪手法,就可以直接放在嘴里,细细咀嚼,品味一番了……
制作这等上乘美味的独特调味料,就是有着上千年历史的诺邓盐。关于诺邓盐,有传说这样写道:从前,诺邓山上古木参天、茅草密布,山下有一堵青色的大石崖,崖边时常出没的野兽令村民们不敢靠近。有一天,一个羊倌牧羊到了此地,羊群迫不及待地钻进草丛吃草,任凭他怎么唤也唤不回来。羊倌只得鼓起勇气走进草丛找羊,却看见青石崖底部流淌出一小股水,浅尝之后,井水竟然是咸的——由此才发现了诺邓的盐。
传说归传说,在诺邓村口,的确有一口千古盐井,周围常年有水渗出,像块沼泽地,在干一点的地方有白色盐颗粒。史书记载,诺邓在唐朝时期便已经开始制盐工业,村子的演变发展完全赖于盐业经济的兴衰。诺邓出产的盐,盐质非常好,古时在滇西曾一度成为商业中心之一。因诺邓盐质非比寻常,保山、腾冲一带自古以来就十分喜欢食用“诺盐”。古代诺邓的商路驿道,东向大理、昆明,南至保山、腾冲,西接六库、片马,北连“茶马古道”通兰坪、丽江、西藏。因此,历史上称这里为“茶马古道”上联缀的一颗耀眼明珠。
每月,诺邓村可以“赶”四次集市,逢初一、十五“赶大街”,初八、二十三“赶小街”,正好赶上的朋友,可以感知一下千年前诺邓的繁荣。
诺邓,无论是从历史的角度,还是其建筑以及美味,说上三天三夜恐怕也难将其了解透彻,唯有自己真正走进诺邓,走进这个千年村落的普通人家,才能对诺邓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趁时光刚好,去诺邓吧……
交通:
乘坐飞机或者火车前往大理。如果从昆明出发,可以选择乘坐动车,2小时左右的车程。在大理下关兴盛客运站乘坐大理到云龙的班车,约3小时车程。从云龙客运站坐三轮摩的抵达诺邓村。
住宿:
诺邓的住宿已经很成熟,客栈很多,多数都是以老房子改建,条件不能和城市里的酒店相提并论。所以,在这里入乡随俗就好。在村口,有很多客栈的招牌,你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去选择。建议来这里旅行最好不要带拉杆箱,如果选择的客栈位置在村子的高处的话,你会很痛苦。
饮食:
到诺邓,火腿是一定要吃的,可以尝尝火腿炒饭。客栈一般都可以解决吃饭问题,正餐20元,有肉,有菜,有汤。
注意事项:
因为地势以及制盐的原因,诺邓算是个缺水的村子,正常洗漱、洗澡没有问题,但是建议大家节约用水。
夏天前往需防蚊虫。
诺邓地处山区,早晚温差比较大,可备一件长袖防寒。
诺邓是传统的千年白族村落,注意尊重少数民族习惯。
诺邓村晚上没有路灯,如需要可以准备一个手电,或者在手机上下载手电筒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