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琳
摘 要:高职院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致力于培养具有现代设计理念和创新思维,能用视觉传达语言,掌握数字设计工具和技能,进行平面设计和创意表现的专业人才。然而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对视觉传达设计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人们期待通过丰富的视觉表现来传递信息和内容,因此依附于互联网技术的视觉传达模式更具时代感、交互性。文章将对新媒体时代下高职院校视觉传达设计教学的改革与实践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职院校;新媒体;视觉传达设计;教学改革
一、新媒体与视觉传达设计
新媒体(New Media)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继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简单来说:新媒体是一种环境,并且是一个开放的概念,其内容会不断变化与更新。
视觉传达设计是指设计者利用平面视觉符号,文字、插图、和标志来传递给接受者各种信息的设计。信息的“传达”是一个重要环节,相对于传统媒体,新媒体有着巨大的优势,如传播与更新的速度快,内容丰富信息量大,个性化突出,表现形式多样等。不仅如此,新媒体在视觉传达中突出的一个优点便是有利于实现双向沟通,适合于不同场所,画面质量高可以产生更好的视觉效果,具有生动性和真实感,为未来视觉传达设计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高职院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的现状分析
“商业美术”一词可以算是视觉传达设计最早的专业名称。我国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育始于20世纪80年代,但直到2012年招生目录才正式增设艺术学门类学科,并将原来的设计专业进行重新定位和细化,分为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环境设计等具体的专业。那么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水平从而实现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在当前的高职视觉传达设计教学中面临诸多问题,如:高职院校偏重实用的教学理念,要求学生掌握专业技能,而忽略了专业能力的提升;各专业课之间的教学内容与形式相对独立,缺少必要的衔接与联系,课后学生需要通过长时间的逐步学习才能理解课程之间关联性的问题;专业技能和人文素养不相称;实践类课程的比重较少,重视程度较低。
三、新媒体时代下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趋势
新媒体环境下信息化快速发展,各种艺术形态的视觉传达设计理念不断侵入传统设计格局,然而归根到底视觉传达设计就是用一些视觉标识来传达不同信息从而表达创作的主题与含义。因此高职视觉传达专业的教学要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推動平面图形设计逐渐向立体图形转化,二维图形逐渐向三维或者四维转化。改变以往单向的信息传递,转移到信息交互设计的传递方式,由静态设计向动态设计转变,迎合受众的需求。新媒体环境下未来的视觉传达设计作为一种观念艺术将更多地从传统文化中吸取养分,越来越具有人文精神,不断添加新的设计理念和新的设计灵魂,更加具有创新的活力。
四、教学改革实践的具体措施和方法
(一)拓展教学资源,完善教学内容
在以往的高职艺术教育中教学资源匮乏,教学设施落后,教学内容以教材为主,学生由此获得的信息远远不能满足分析问题和设计表达的需要。因此更新各类教学的硬件设施,保证教学活动场所及教学设备,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资源,增加网络、媒体的介入,为学生发展提供多种平台。同时严格筛选网络内容,重视学生探究的过程,积极指导他们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另外校外教学资源也十分丰富,可在宜家家居学习色彩搭配、版面安排,领略北欧的设计风格。同时,在教学内容安排上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能力、手绘设计能力和计算机操作设计能力,不仅要突出实用性,还要注重艺术性。在创意遭遇瓶颈时,帮助学生寻找创意的灵感。
(二)授课形式多样,激发学生灵感
高职院校艺术类专业授课方式分为课堂授课、观摩考察、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基本教学形式。在视觉传达设计的教学中,对学生的艺术素养有很高的要求,艺术观摩、艺术考察能有效针对学生兴趣不足、审美能力欠佳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设计综合能力和欣赏水平。如安排设计案例的分享会,以面对面讲座的形式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提高专业水平,还可结合课程内容去博物馆参观,开拓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接触到校外的艺术世界。在日常教学中尤其鼓励学生能随时随地记录灵感,激发创意思维。美国版画家柯丽塔·肯特说:“20世纪60年代,在一部记录IBM电脑的影片中,有一段对创作流程极佳的描述,片中旁白说:‘艺术家对艺术的追求永无止境,他们无时无刻不在关注这个世界,关注着每件事物,并把他们一一收集。他们什么都不排斥,也不做完全批判。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他们会在收集的物品中仔细寻找,找出对解决问题有帮助的那部分东西,用新的方式对其诠释,积极探索新出路。他们就这样地去观察身边每一件事物。”
如此多样化的授课形式、丰富的课程内容,将不断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逐步建立专业自信。
(三)坚持教学理念,运用多种元素
将“实验性设计”的理念与实践,贯穿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教学研究和设计之中,体现于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及培养目标之中。提出实验性的概念,是为了摒弃或避免过于注重社会实践及商业化的教学倾向,或过于强调职业技能与工具掌握的功能模式。如在课题中提出引用中国传统元素,以向受众传递更富有文化意蕴的信息,从而来探究其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运用。例如:靳埭强的海报《自在》系列饱含着一种人生哲学的浓墨榜字,画面安排新颖独特,将水墨元素与表达主题的物体一并呈现出来,画面风格迥异,给人以生动的韵致。总之以国际视野为先导,以视觉理论研究为基础,以文化底蕴为内涵,以艺术语言为切入点,以形式表现为手段,以创新性设计的实现为终极目标。
(四)构建教学模式,培养职业能力
视觉传达设计教学的实践性较强,教学的开展需要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实践教学模式和体系。目前视觉传达设计教学模式基本以“课堂讲授+虚拟课题”为主,对于社会真实项目的参与和实践尚缺乏。新形势下的社会需求要求设计教育除了能让学生熟练地运用设计方法和设计手段表达设计意图外,还应积极参加社会项目实践活动,以达到“学以致用”。例如组织学生参加江苏省学生联合会会徽设计稿征集等活动。而在视觉传达设计教育中构建项目导向的课程教学模式的整体思路是:本专业的学生在低年级的时候,以校内学习为主,注意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学院与合作企业初步议定合作课程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到设计公司从事辅助性工作,体验服务需求,感受职业氛围和设计文化,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形成专业意识。高年级的学生则直接进入社会项目实践。
五、结语
在新媒体时代下,视觉传达设计教学面临种种困难。人们希望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在新媒体空前发展的情形下,能够展现出神奇的风貌,满足各方面的需求。因此,高职院校视觉传达艺术教学改革必须以社会发展的需求为依据,注重市场与实践,顺应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规律,紧紧围绕社会需求,树立以服务社会为中心的观念,及时调整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注意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出真正符合社会需求的设计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曹方.视觉传达设计原理[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4.
[2]杨芒.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设置与探索[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8).
[3]郑中.山东省艺术教育科研论文集[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7.
[4]贺平.项目教学法的实践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2).
[5]李雷.视觉传达设计探究[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6.
作者单位:
太湖创意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