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地理信息技术人才协同培养模式研究

2018-02-24 13:55吴德华杨冰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8年34期
关键词:大赛协同信息技术

吴德华 杨冰

摘要:针对目前毕业生就业难和就业质量低的问题,分析了地方高校地理信息技术人才协同培养的必要性,对项目驱动型、大赛驱动型、就业导向型等不同协同培养模式进行了实践,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质量,对学生、学校和企业都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地理信息技术;协同培养模式;产教融合;双导师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8)34-0106-02

随着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测绘地理信息事业的转型发展,使得地理信息的生产环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也导致了社会对地理信息技术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地理数据获取方面,地理信息技术人才不仅能够熟练使用测量仪器,还需要掌握GPS、遥感、CORS站等不同新的技术。在地理数据处理方面,不仅需要熟悉测量学、遥感专业理论知识,会操作遥感图像处理软件和GIS软件,还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在地理数据分析方面,进行地理数据分析需要涉及数学、统计学、经济学、人工智能、地理学等理论和知识,涉及数据挖掘技术、数据仓库、地理统计、空间分析、经济预测、格网计算等技术。在地理信息应用服务方面,要求技术人员具有较强的GIS应用开发能力,不仅具备很好的测绘、遥感、地理学、计算机和应用科学的知识基础,还要掌握地理信息技术与其他多种技术的集成应用[1]。

1地理信息技术人才协同培养的必要性

在传统教育教学模式下,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重理论、轻实践,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与实践脱节;青年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不强,教学方法单一;实践平台不足,帮扶指导不到位,造成了毕业生就业难和就业质量低的问题,不能满足生产服务一线对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2]。2015年11月出台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3]提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主动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主动融入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推动转型发展高校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全面提高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以产学融合为导向的本科生双导师制即导师由校内导师和校外老师以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手段共同指导学生,校内导师负责课堂教学,组织课程学习和课堂实训等;校外导师主要拓展学生课堂所学知识,侧重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强化对学生职业素质、专业技能、沟通交流能力等方面的实战训练[4]。

2 地理信息技术人才协同培养模式

地理信息技术人才协同培养模式就是组织大批教学、科研的骨干教师和生产单位的业务骨干,在本科生中进行因材施教的制度,共同制定培养方案,联合培养,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适应社会竞争及工作的综合能力,通过参与实际生产项目,弥补课堂教学环节中大学生基本能力和素质培养方面的不足,更好地完成大学本科教学任务。

2.1 项目驱动型协同培养模式

项目驱动型协同培养模式即以大学生创新性项目、生产实习项目等为载体,校企双方共同指导学生从事科研、生产活动。大学生创新性项目可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由校内指导老师给出课题的大体研究方面,如某房地产小区的辅助开发与设计、城市盲道的空间数据管理与辅助决策,这样不仅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而且有利于学生获取数据,真题真做。项目组成员可根据学生的兴趣不同,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组队,项目题目则由学生结合专业知识自拟,实施方案可结合与学院签订了合作协议的一些GIS公司(中地数码、超图等)的开发平台与相关技术进行设计,将当前的最新技术应用到项目中。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由校内、校外老师共同指导,一般由校内老师采用定期召开技术交流会的形式,把控项目的进展程度、了解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辅助其找到可行的解决方法;校外指导老师通过网络、电话等形式指导学生尽快掌握MapGIS、SuperMap等GIS软件的使用,帮助攻克技术难关。生产实习项目主要针对的是大四学生,其理论课程在大学前三年已全部学完,大四第一学期全部是实践课程,因此可将暑假与下学期的实践课程相结合,通过与企业合作,让学生参加数据采集、数据处理等实际的生产项目,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单位企业负责提供实习场所、学生培训、把控实习质量等;校内老师负责管理学生、协调学生与实习单位的关系。企业通过生产实习不仅可以节约成本,而且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深入考察,找到适合企业发展的人才,缩短新进员工的试用期;学生通过生产实习更有利于将自己所学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其学习能力、合作精神等都将得到极大的提升,更便于学生找到自己心仪的单位,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2.2大赛驱动型协同培养模式

赛学结合、以赛促学,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中地数码、超图、ESRI等GIS公司每年都会针对大学生举办GIS技能大赛,大赛一般包括操作技能组和二次开发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择。校内指导老师可针对二、三年级学生进行组队,每组参赛成员不超过4人。老师协助参赛队伍确定参赛题目、内容及初步实施方案,选定1名品学兼优的学生作为组长,组长负责大赛的具体实施,定期召开技术交流会,就参赛作品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解决思路,以及下一步工作内容进行讨论,由指导老师归纳总结,确保大赛作品能够按时完成。大赛举办单位为参赛获奖者设置不同奖项,包括荣誉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和奖金,激发了学生的参赛热情;提供多方面的服务支持,包括开办大赛暑期培训班、定期的网络视频培训、技术交流QQ群、微博、微信及免费下载大赛资料的百度网盘,学生在参赛过程中能够通过不同途径获得公司技术人员的指导,帮助学生攻克技术难关,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完成作品的信心。通过参与由学校老师和公司技术人员共同指导的GIS大赛,不仅能够使学生掌握一些GIS新技术,而且将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2.3就业导向型协同培养模式

以就业为导向就是以学生的就业和创业引导教育和教学。目前,GIS专业毕业的本科生就业方向主要分为数据处理、技术支持及二次开发,而从事数据处理、技术支持的人数较多,从事GIS开发的人较少,与市场的需求不相适应,就业质量有待提高。通过与签有就业合作协议的单位如广州城市信息研究所有限公司、广州慧图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等进行联合培养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首先,学校在制定专业培养方案时,邀请企业技术人员参与,在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时间安排等方面听取企业的意见, 如在培养模式方面如何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课程设置上如何与市场、企业对接等。其次,以现行企业应用的一些GIS技术开设选修课,如Python程序设计、MapGIS二次开发等,并邀请企业技术人员参与到这些课程的教学环节中。最后,对于大四的学生,利用专业综合实习、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将学生选派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以参与实际项目的形式完成实习和设计任务,由企業按正式员工的标准进行组织和管理,按行业标准对学生实习、设计成果质量进行考核,实现学生由学校到企业的无缝对接。

3 结论

根据地方高校的各自特点,不同用人单位对才人需求的不同,学生的不同培养环节等因素,采用项目驱动型、大赛驱动型、就业导向型等不同的地理信息技术人才协同培养模式能有效解决传统教学中与实践脱节、教学方法单一、实践平台不足等问题,真正实现了学校、学生和企业的多赢。

参考文献:

[1] 刘利,陈常松,贾丹. 测绘地理信息技术人才需求与培养措施探讨[J]. 测绘地理信息发展动态,2012(50):2-8.

[2] 刘国买. 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关键问题[J]. 龙岩学院学报,2016,34(1):58-62.

[3] http://www.moe.edu.cn/srcsite/A03/moe_1892/moe_630/201511/t20151113_218942.html

[4] 秦宣云,李军英,郑建梅,等. 融入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方法的高等数学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 大学教育,2015(5):95-96.

【通联编辑:王力】

猜你喜欢
大赛协同信息技术
“鸟人”大赛
插秧大赛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协同进化
“7匹狼”征联大赛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