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规律 找变化 活运用

2018-02-24 23:42庄春晓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2017年8期
关键词:规律图形

庄春晓

[摘要]凸透镜成像规律是初二物理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记住凸透镜成像规律,将数据代入公式,可以解决一些简单的习题,而对于无数据的实验操作、仪器调节问题学生不易解答,为了提高学生解答相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注意结合图形,变抽象记忆为形象记忆,有效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凸透镜成像规律。

[关键词]凸透镜成像;规律;图形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58(2017)23-0053-01

“凸透镜成像规律”是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一节,不少学生熟记了凸透镜成像规律,做了大量的习题,但由于成像规律写法类似,干扰性极强,多数学生时间一长便遗忘了,或是题型略有变化,便无从下手。俗话说“好方法事半功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寻求巧妙的方法,将数学中“相似”知识运用到成像规律理解中,降低“凸透镜成像规律”记忆的难度。

一、结合图形,巧记规律

凸透镜成像规律描述了物距、像距、像的性质三者间的关系,一般学生对成虚像的规律不会记错,对成实像的位置和大小易混淆。凸透镜成实像公式中,课本上总结的规律既出现大于号又出现小于号,学生记忆时容易“张冠李戴”,为有效解决这种混乱现象,教师可借助分析凸透镜成像的光路图,利用图像特点理清成像规律,化抽象记忆为形象记忆,降低学生记忆规律的难度,具体方法如下:

1.划分区域

图1和图2为物体AB成实像的光路图,在一倍和两倍焦距处画出两条虚线,将透镜左右两侧分成Ⅰ、Ⅱ、Ⅲ三个区域。观察发现,物体在Ⅰ、Ⅱ区域处成像复杂,需重点理解;在Ⅲ区域成虚像,在两倍焦距点处成等大的实像,学生易懂、易记,无需过多分析。

2.厘清写法

分析物体在Ⅰ、Ⅱ区域成实像的情况,统一将两侧区域Ⅰ命名为“外”,区域Ⅱ命名为“内”。可发现:物体在“外”时,像在“内”;物体在“内”时,像在“外”,物像位置关系简记为“一内一外”。物体在“内”时,物、像位置可写成2f>u>f,v>2f;物体在“外”时,物、像位置可写成u>2f,2f>v>f,公式中只出现大于号,避免因数学符号方向不同而产生的记忆干扰。

3.分辨大小

进一步分析图形,可看出像在“内”时,像所在的△OA'B比物所在的△OAB小,得出像距小,像就小;像在“外”时,像所在的△OA'B比物所在的△OAB大,得出像距大,像就大,因此像的大小记忆可转化成像距的大小判断,即像距小,像就小;像距大,像就大。

由上述分析可知,放大、缩小的成像性质可联想推导,具体联想思维如下:

物“内”时,2f>u>f,由“一内一外”得出像在“外”,v>2f,像“外”则,像距大,像就大,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物“外”时,u>2f,由“一内一外”得出像在“内”,2f>v>f,像“内”侧,像距小,像就小,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二、研究图形,找变化规律,速解相关问题

探究凸透镜成像实验中,教师把物体从远离凸透镜的一侧靠近凸透镜,让学生观察像的变化情况,一方面是为了得出成像规律,另一方面也是让学生感受物像的动态变化。学生若只有感性认识,没有理性分析,对物像的动态变化关系记忆不清,理解就不透。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借助“三角形相似”知识,为学生找出物像变化的数学关系,降低此类问题的解题难度和理解难度。

图3、图4是物体从远处靠近凸透镜时成实像的光路图,发现两个规律:(1)物距和像距變化相反,即物距变小,像距就变大,物距变大,像距就变小;(2)物像围成的三角形△OAB∽△OA'B',物距和像距之比等于物长和像长之比,即物距/像距一物长/像长。考虑到“物长”一般不变,“物距、像距”变化相反,则很容易分析出“像长”的变化规律。

[例题]某照相机镜头焦距为10cm,小刚用它来给自己的物理小制作参展作品照相,在照相机正对作品从50 cm处向12 cm处移动的过程中( )。

A.像变大,像距变大

B.像变大,像距变小

C.像先变小后变大,像距变大

D.像先变小后变大,像距变小

解答:分析可知,作品即“物长”不变,“物距”变小则“像距”变大,由物距/像距一物长/像长,知“像长”变大。

答案选A。

(责任编辑易志毅)endprint

猜你喜欢
规律图形
规律睡眠中医有妙招
找规律 画一画 填一填
找排列规律
观察比较 寻找规律
先找规律再解答
数图形
分图形
巧解规律
找图形
图形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