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文超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和意识,能促使学生互相支持,互相促进,共同发展。让他们在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中主动学习,相互交流、合作竞争、想象创造,既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又培养主动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合作 意识 能力
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频繁,这就决定了人与人之间也必然需要合作。教育名著《学记》中提出“相观而善谓之摩”,可见,古人在当时就懂得了合作学习的重要性。自《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颁布以来,数学课堂不但注重学生的学习结果,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所以学生通过合作,探索问题并解决问题,更符合新标准的思想。通过合作,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每个人的发展,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合作是一种意识态度,也是能力的培养。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和意识,能促使学生互相支持,互相促进,共同发展,让他们在宽松、和谐、合作、民主的课堂氛围中主动学习,相互交流、合作竞争、想象创造,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又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使之在学习中相互交流,学会合作呢?
一、创设情境,产生合作需要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把自己想成独立的个体,不愿与人交流,也不愿与人分享。有的学生认为,自己是有能力完成学习任务的,不需要和别人合作,但有些问题,合作起来更容易解决。学生没有合作的心理需要,就不会合作,就算是合作,也是流于形式,所以教学时,要考虑如何让学生合作从形式走向实质,真正体现合作学习的时效性。例如,教学三年级上册《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时,“想想做做”中有这样一道题:你能用两副同样的三角尺分别拼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吗?但每个学生手中只有一副三角尺,怎么办呢?这时,如果老师直接提出要求两人一组合作拼一拼,虽然也能达到练习的效果,但学生不能感受到合作的必要性。因此,我们可以换一种方式,老师问:“要求用两副三角尺拼,但我们只有一副,怎么办?”学生很自然地想到,可以两人一组合作去拼。这时,学生能感受到这项任务仅凭自己一个人是无法完成的,需要合作完成。例如,教学三年级上册《认识周长》时,要测量叶子的周长,需要用绳子在叶子上围一圈,再拉直放在尺子上量出长度,这个过程学生单独操作是很难完成的。教学时,可以让一个学生先简单示范操作,学生感受到其中的困难,自己提出,需要几个人合作完成,学生有了这样的需求,就会不由自主地合作起来。其实在教学中,有很多环节需要学生合作完成,只要教师创设一个合理的情景,就能使学生由“要我合作”变成“我要合作”,产生合作的心理需求,这样不但满足了学生的合作需求,也促进了合作的有效性。
二、討论交流,养成合作意识
英国剧作家萧伯纳曾说过: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那么你和我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么我们两个人将各有两种思想。由此可见,交流,也是合作的重要形式。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然而,合作意识需要通过某种活动,通过人与人的交往,通过共同完成任务和对各种结果的经历,以及成果的分享和责任的共同承担去培养。因此,教师要创造机会,提供素材,使学生多参加有利于产生合作关系的活动。例如,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这节课时,学生第一个想到的是用量角器量出三个角的度数,再相加,但是测量后得出的度数会有误差,所以就要利用别的方法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如果让学生独立思考是有一定难度的,这时,学生就产生合作交流的需要,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充分的素材,让学生从交流中得到不同的方法:
方法一:撕一撕,如图(1),把角撕下来拼在一起,正好是个平角180°。
方法二:折一折,如图(2),把三个角折起来拼在一起。
方法三:算一算,如图(3),长方形四个角的和是360°,分成两个三角形,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通过交流,让思维碰撞,让学生从合作交流中获得知识的乐趣。例如,教学《角》的单元时,让学生用一副三角尺拼角,可以有哪些拼法。如果学生独立思考,找到所有的拼法需要很长时间,而且不一定能找全,如果和同学交流,互相补充方法,能更快、更好地解决问题,这时学生就产生了合作的意识。意识是自发的心理现象,是习惯的心理反映。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习惯与人合作交流,使学生互相学习,共同成长。
三、合理分配,培养合作能力
在教学中,不仅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合作学习的机会,更应该积极训练学生的合作技能,使他们在这个大课堂中,更多地体验互相帮助、共享成果的快乐。数学课堂上主要以小组合作为主。首先,合作要有任务,教师要精心设计合作内容,要紧扣教材,围绕重难点,一定要考虑到学生认知的实际情况,既适中又准确,不要追求形式上的热闹。例如,教学《圆的面积》时,要探索出圆的面积公式,就要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操作之前,教师要让学生明确操作的目的,指导他们操作方法,告诉学生要测量并计算哪些数据,怎样记录,在哪记录,每一项要求都要清楚,这样学生才能明确合作方向,知道怎样去合作。小组合作中,培养小组的“领头人”是非常重要的,教会他们组织同伴练习的方法,使每一个小集体都同教师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其次,合作要有分工,常言说“千人千脾气,万人万性格”,我们的学生也不例外,他们有的能言善辩,善于表达,有的沉默寡言但善于总结。在进行小组合作教学时,我们要因材施教各尽其才,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分工,这样才能达到预期效果,提高学习效率,否则,将事与愿违,甚至适得其反。例如,教学《圆的面积》时,要把圆剪拼成近似的长方形,并研究出圆的面积和长方形有什么关系。研究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剪拼、测量、计算、记录,由四人为一小组,两人合作剪拼,一个人进行测量并记录,一个人计算,最后大家一起讨论自己的发现,这样的合作很复杂,必须要全班分工,每个人各尽其责,才能既快又好地完成任务。所以,教学时要让学生学会分工合作。学生的合作能力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养成的,需要教师在平时的课堂中对学生加以指导、训练,这样学生才能学会合作,切实让学生在充满合作机会的个体与群体的交往中,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分享,学会生存。
合作,不仅仅是在生生之间进行,师生之间也需要合作,所谓“教学相长”,因此教师要积极参与学生的合作过程,了解合作情况,引导展开讨论,指导合作探究,及时鼓励有创意的见解,科学评价合作的过程和结果,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让学习真的发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