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美琴
(河北省涿鹿县矾山学区)
科学探究是人们探索和了解自然、获得科学知识的重要方法。不论是小学的科学,还是中学的物理和化学,实验都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达成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下面,笔者以小学科学为例,分析当前农村地区的实验教学现状和提高实验教学实效性的方法。
小学科学是初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的前身。学生在科学课上的所见所闻所思将直接影响后期这四大科目的学习。重新修订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将小学科学课程从一门启蒙性课程上升到一门基础性课程,从三到六年级开设调整到一到六年级开设,由此可见,将小学科学课程调整成与语文、数学、英语同等重要的学科是时代的需要。
然而,小学科学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很多学校存在着“视科学为副科”的错误认识。有的学校将“教科学课”视为对某些老师的“照顾”,安排一些临退休的老教师、怀孕的老师担任科学教师,这样的师资配备显然满足不了当今科学课程的需要。科学课堂“重讲授,轻实验”“重知识,轻技能”,教师黑板“画实验”、学生教室“背实验”的现象依然是农村科学教学的常态。在教育均衡发展的形势下,我们农村小学教学仪器的配置与更新已经得到了明显改善,而如何提高实验教学的实效性成为摆在每一位科学教师面前的现实问题。
笔者经过几年对科学实验教学的实践与研究,探索出一些实用性较强的提高实验教学实效性的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现从对学校的建议和对教师的建议两大方面与大家共同探讨。
1.重新定位小学科学的学科地位,并安排有学科素养、教学能力强的教师承担科学教学任务,力求完成从“旧科学”向“新科学”的平稳过渡,为小学科学开辟一片广阔的新天地。
2.实验器材的选购听取专业教师意见,选择真正符合课程需要的有效器材,方便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发挥创造性。同时也要对消耗性的材料进行定期补充。
1.优选器材,充分预设
合适的实验器材是实验成功的重要保证。教师在上课前要对实验器材进行精心挑选,提前组织本年级的科学志愿者协助科学教师做好器材的调试。教师要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有充分预设,对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要予以保留,对不具备探究价值的问题要引导学生提前防范,避免错误的发生。
2.明确问题,理清原理
情境的导入使学生对即将探究的内容产生极大的兴趣,学生头脑中自然会产生一系列与课程相关的问题,但是这些问题并不一定是准确的,教师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从这些模糊杂乱的问题中筛选出核心问题。并以问题形式引导学生思考“运用哪些知识和方法可以解决当下的问题”。
3.科学建组,合理分工
科学实验大部分是分组实验,这是锻炼学生与他人合作能力的绝佳机会。在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通过实验体现探究过程,获得新的研究成果。这一次次的合作,一次次的成功是对学生最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学生在探究中体验快乐,在合作中共同进步,学习兴趣、探究欲望自然与日俱增。
教师可以对学生从探究能力、组织能力、计算能力、动手能力等方面进行测评,再将同种能力的同学分入不同小组,将不同能力的同学分到同一小组,均衡搭配,实现“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设想。组长在小组活动中起到调度协调的作用,是实验成败的重要影响因素。教师要提前组织小组长进行学习交流,以保证实验中组长能顺利完成细化实验内容、调动组员积极性、指导实验操作、展示汇报等任务。
4.实验未至,计划先行
科学实验都需要制定研究计划吗?不是的。教师应该因课制宜,灵活设置,对于过程复杂、因素较多、学生容易在实验过程中出错的实验要提前组织学生填写研究计划,使学生对实验过程有更清晰的认识。如在探究“电磁铁磁力大小与线圈圈数有关系吗?”实验中,学生在制订计划环节梳理实验中要检验的条件和保持不变的条件,并考虑在实验中怎样改变线圈圈数,怎样保持其他因素不变等问题。磨刀不误砍柴工,通过制订计划,学生思路更加清晰,实验更加井然有序。实验的实效性增强了,实验时间也缩短了。
5.直观显示,提高效率
正如一分钟时间内学生可以跑出350米,也可以停在原地不动,相同的实验时间,会产生不同的实验效果。教师应考虑到小学生的自控能力比较差的特点,将每次实验的预期时间用计时器等工具直观显示倒计时,不断提醒学生,不能松懈,抓紧时间,长此以往,学生的实验效率提高了,实验专注力增强了,良好的实验习惯也形成了。
6.及时反思,方法总结
实验结束,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反思,反思实验过程中哪些地方做得好,应该继续发扬;哪些地方做得不好,下次要改正。经过长期的反思训练,学生的实验能力、分析能力都会有明显的提高。除了总结经验和教训,方法的收获也是实验后应该获得的成果之一。学生从具体的实验中抽象出研究方法的同时,能训练自身的逻辑思维,也为以后同类实验的有效设计和实施做好铺垫。
总之,提高科学实验教学的实效性是我们每一个科学教师都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让我们在实践中勤思考、多交流,为培养具有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的新一代,为科学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王福星.围绕核心概念组织学习内容[J].山东教育,2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