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振国
(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北县第一中学)
物理学科具有逻辑性强和严谨性强的特点,而且学生普遍存在个体差异,所以高中物理要发展新型教学模式,提高课堂质量,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由于每个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接受和理解能力存在差异,所以教师要因材施教,通过差异化的教学手段,客观全面地了解学生情况,制订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在现有的基础上获取知识,提升能力,进而提高教师教学成效。
个体差异是指一个人内心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但是异于他人的心理生理特征。学生学习物理知识能力一般不同,即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掌握、实践能力以及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等不同。学生的生理特点如性别差异也对物理学习有影响,比如女生的触觉、听觉和嗅觉比男生好,但视觉却不如男生,空间想象能力也是男生比女生强。由此可见,每个学生的生理特点、行为方式、接受知识的能力、学习态度、兴趣爱好等方面都大不相同。这就要求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和方式时,了解分析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效率。
高中物理课堂上教师要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教师要认识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如果教师用同一标准要求学生,会严重影响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坚持以学生为本,综合各种因素进行个体差异教学。首先,教师要真实准确地掌握学生的知识储备,有的学生认为简单的内容,其他学生理解上可能就会出现障碍,所以教师要针对这些情况制订后续的差异性的教学计划。如在进行“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时,教师可以进行个体差异教学,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长处来分配任务:好动的实践能力强的连接器材;计算强的可以计算瞬时速度和始末位置的动能;综合能力强的可以帮助指导实验的展开;能力相对较差的可以观察记录。这样一来实验就会很容易完成。然后负责每个步骤的同学分别讲解交流自己的部分,最后每个学生都能明白整个实验操作从而获得知识。
为了更好地实现个体差异教学,教师就要不断创新教学模式,还要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如布置梯度性的任务,比如,在讲解牛顿第三定律时,将学生按物理学习能力分组,老师给每组都设计不同的学案。水平较高的,利用现有的器材自行设计进行实验操作,从中总结出牛顿第三定律;水平中等的,在学案上给出提示,学生在提示的指导下完成实验,然后讨论总结出定律;水平较差的,老师将实验过程完整地写在学案上,学生按此进行实验,然后总结得出定律。在提问时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提出难易不同的问题。例如,在讲解“动能定理”时,可以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依次提问动能定理的定义和基本公式;应用动能定理解决一个力做功时的动能;应用动能定律解决多个力做功时的动能等问题。这样一来每个学生都对应地得到能力和信心的提升。
评价是教师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所以个体差异教学中教师也应该对评价方面给予高度关注。在不同的内容和不同的环节,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评价模式和内容。除了要重视学生能力和成绩的评价,还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波动、价值观的形成,提出相应的评价,以此推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对不同的学生,要用不同的标准来衡量。如在评价能力强的学生时,主要是激励,帮助他们突破自我;在评价能力较弱的学生时,教师要多肯定、认可、鼓励,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增添学习动力,取得进步。“对症下药”的差异性评价可以让每个学生得到准确的认可和指点,推动学生进一步发展。
在新课标的大背景下,要求教师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准确掌握学生个体差异,公平地对待每个学生,发掘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道路,这是顺利开展个体差异教学的基础。一方面,教师要更新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方式,创设教学情境,因材施教,给予差异性评价,帮助学生在高中物理课堂上获得发展和进步,引导学生个性化发展,为社会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个性化人才。另一方面,教师教学要由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向引导式教学模式发展,帮助学生转变观念,认识到自己是课堂主体的地位,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由“要我学”向“我要学”发展,把握住学习的主动权,进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充分提高课堂学习质量,成长为符合时代要求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乔书海.试论如何构建高中物理个体差异的教学策略[J].科学导报,2013(6).
[2]赵向荣.高中物理教学中关注学生个体差异[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5(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