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乐
(四川省彭州市濛阳中学)
美国的学者最早提出了“问题解决式”教学的概念,主要指的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强化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以问题作为切入点和原动力,对学生在自主性学习过程中对于数学的学习和分析、验证与推导、求解与总结等,对学生依据原有的基础知识和认知经验实现数学问题的创造性解决进行最大限度的肯定与鼓励。问题解决式教学的核心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借助教学情境的充分创设,对于遇到的具有一定难度或者形成思维障碍的数学知识点,采取师生互动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支撑与引导下进行有效的解决。“问题解决式”教学认为在学生应当具备的各种能力之中,“问题解决”能力应当放在第一位,对于教师提出的要求就是在教学中突出“问题解决”。这种教学模式实质上是一种主动性教学和探究式教学,改变了一直以来教师在课堂中“填鸭式”“灌输式”教学思维模式,能够实现良好的、有效的课堂环境创造,对于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振奋与激发,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和谐关系的构建都是大有裨益的。
高中数学包含了大量的公式、概念和定理,在这些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应当摒弃传统的让学生机械、简单地记忆公式和定理的方式,而是强化对其推导和形成过程的讲解与阐释,特别是将其基本的来源以及推导和证明过程进行细致化、精准化的讲解,由此实现了学生感觉数学抽象和枯燥等问题的充分解决,实现学生数学学习内在驱动力的提高。高考中很多的考查点往往就是在公式或定理的推导过程中所衍生出来的问题,这样的教学能够让学生在面对习题时有效地将其迁移和转化为数学定理或公式的本质问题上,助力于数学相关问题的有效性解决。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教师也应当抛开形式的限制,重点对学生在问题解决中的思路、方法、步骤进行综合考量,将问题求解结果置于次要地位,让学生真正从思维深处有所感悟和发展。
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强化情境教学法的有效运用,注重在数学课堂上创设和构建学生较为熟悉或者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并将其中的数学关键性、核心性问题渗透和融入教学情境之中,将其作为课堂导入和贯穿整个课堂的重要借力点。考虑到问题解决式教学的核心实质,教师必须要结合数学知识内容和教育教学实际,运用多种思维、借助多种方式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始终在问题意识和思维的导向之下进行探究学习,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给学生创设冲击性的教学情境,强化学生感官的接收与认知、理解与把握。教师可以将一些经典的数学故事、数学悬念引入其中,特别是一些较为古典的数学问题。教师还可以将生活中常见的数学案例、非常实际的数学问题等加入进来,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之中、浓厚的兴趣之下感受数学的奥妙与精髓,体会数学的实际应用价值。在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中,教师应当坚持从简单到深入、从一环到另一环,使其中的问题保持循序渐进、由简到繁,这个过程不仅是学生思维不断深化和提升的过程,也有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通过问题解决趋近于自己数学的“最近发展区”。教师可以强化一些迷惑性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实现概念、知识点的深度理解,防止进入到一定的误区或陷阱之中。在基于高中数学几何相关问题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实践感悟的方法创设情境。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想方设法地将学生置于课堂学习和问题解决“双重”主体的地位上,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应当对整个教学活动进行精细化构思、持续性优化,要对师生互动环节的时机、问题等进行综合性把握,教师对自身的定位应当是为学生的问题解决提供合理的服务和辅助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问题归为几个大类,特别是结合高中阶段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思维能力、认知水平以及基本学情等进行综合性的考虑和指导,可以是普遍讲解,可以是个性化指导,还可以是小组汇报交流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当强化点拨和引导,让学生有发展、有提升。同时,教师要强化对学生独立进行数学问题思考和解决的鼓励,注重让学生结合自身已有的知识认识,通过思维的深度加工和方法步骤的细致考虑,进行数学问题的解决,对于较难的问题需要借助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充分的思想思维碰撞中交流心得、探究方法,提升各自的数学思维能力。
“问题解决”式教学法是高中数学教学新的思维模式,教师应当对这一模式的地位及作用有科学的认识,在教学中应当强化对数学定理和公式等推导过程的精准把握,应当将情境创设作为问题导入和提出的必要载体,应当强化学生主体性地位的凸显,实施精准指导。
参考文献:
[1]叶强.问题解决式教学在高中数学课堂的应用体会[J].文理导航(中旬),2015(5).
[2]马振华,李国际.浅析高中数学问题解决式教学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