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显娅,陈 晨
(1.江苏南师附中仙林分校;2.江苏南京金陵中学仙林分校中学部)
当今时代是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也越来越快,这要求我们的教育要能紧跟时代步伐。在传统的物理教育中,课堂教学被认为就是传递知识的平台,过多地强调知识本身而忽略了方法、能力和思维的培养。新知识观认为除了知识本身的价值,学生还应掌握知识的类型、知识的习得方式以及知识的范围。
自新课改以来,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我们必须确立新的知识观。第一:知识的价值要从单纯的认知到情感的陶冶。第二:知识的类型要从减少终结性和确定性,到增加过程性和非确定性。第三:知识的习得方式从只注重机械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究,教师应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带着疑惑进行探索,通过学习最终达到解决疑惑的目的,学有所用,使学生获得成就感。第四:知识的范围从学科本位到有机整合,让学生了解自然界事物的相互联系,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科间的联系与渗透,加深对事物本质的理解。
笔者以自己的一次市级公开课为例阐述在新知识观视角下物理课堂的教学实践。
本节课课题是苏科版第三章第一节的《光的色彩 颜色》。作为光学的第一课,本节是整个初中阶段光学知识的基础,因此本节课教学显得至关重要。
对于整节课,笔者是这样设计的:课前组织学生收集材料内容,包括生活中的光源、光的色散现象、光具有能量的相关资料,布置学生了解滤色镜的相关知识。在课堂中,教师通过启发引导学生用直觉思维进行“猜想”,提出问题可能的结果,然后再通过实验方法对提出的问题和猜想进行探索和验证。通过探究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针对知识的重难点,创造开发新的实验,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笔者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维度创设了如下的情境:“老师带你游南京。”选用了与主题相关的南京市各大著名景点五光十色的夜景图片,配上一曲南京特色的《茉莉花》轻音乐来营造课堂气氛,加上口述的导游词,把学生带入一个视觉上的五光十色的世界。
通过展示家乡美丽的景色,既能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兴趣,还能燃起学生对家乡南京的热爱之情,在潜移默化中增加学生对于家乡的热爱,起到正确的价值导向。
光的色散是本节课重要的教学内容,笔者利用教室的日光灯发出的白光做光源,给每位学生配有一个三棱镜、一张白纸,分组实验,保证每个学生都能亲身参与体验探究过程。让学生利用手中的三棱镜,对着日光灯,用白纸做光屏,慢慢转动角度,观察白纸上出现的现象,教师不急于给出现象的描述。
接下来,教师演示实验,在幻灯机发出的一束白光前放三棱镜,在屏幕上出现多种色光。墙壁上出现了什么?
学生对于分解后的色彩描述不一,通过对现象的描述学生锻炼了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并知道如何用物理语言描述实验现象。在此活动中,学生不仅学习了光的色散的相关物理知识,更可以通过实验观察说出实验现象,并进行现象解释,自主构建知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笔者在这里设计了两个活动。
活动一:如何得到单色光
活动二:色光混合
通过自主探究找出获得单色光的方法,学生从中获得的不仅仅是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掌握的物理学习方法和动手能力。
引入光能:实验桌上放一个小电风扇,请学生仔细观察一下,它与一般电风扇有什么区别。然后用强光手电筒照射,扇叶开始转动,遮住光线就不能工作了。提问学生这是为什么?
引导学生从能量的角度进行分析,可以先从学生知道的动能入手,运动的物体具有什么能?紧接着,让学生说出还有哪些其他形式的能?接着以书上的图片为例,说说光能可以转化为什么形式的能量。对于光合作用,很多学生不知道怎么去描述植物所具有的这种形式的能,此时调动生物学科植物光合作用的知识,将生物学科知识有机融入物理课堂教学中,扩大了知识的范围。
知识无边界,教学中将不同的学科知识相互渗透,做到知识的有机整合,这样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实现深层次、理解性的学习。
这节公开课学生兴趣浓厚,整节课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极高,并达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整节课学生从情感态度价值观到知识以及技能的培养都得到全面的提升,这正是新课程理念下教育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我们老师也要多思考、多研究,用新的知识观打开我们的物理课堂,让我们的教学成为充满情感、充满智慧的活动,让我们的学生充分打开他们的心智,真正学到知识。
参考文献:
[1]郅庭瑾.为思维而教[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许志.课程标准的教学解析和实施建议[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