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中语文教学内容的思考
——光荣与梦想的远方

2018-02-24 16:41王春芳
新课程(下) 2018年2期
关键词:中华魂风骨光荣

王春芳

(重庆市黔江新华中学校)

作为炎黄子孙,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中国梦,我们经历过最艰难的时光,实现了一个又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使我们坚持下来的正是对于梦想永不放弃的精神。中国梦包含着对前进道路、政治制度、理论思想的正确选择,包含着政治生态的清明廉洁,还包含着“长风破浪会有时”的信念和为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努力奋斗的承诺。而这一切早已融入每一个学生的血液里,是他们成长和学习的支柱力量,因此需要教师格外重视并积极引导,让学生带着中华魂的精神走向光荣与梦想的远方。笔者以高中语文人教版教材为例,结合相关文章展开深入探讨,引导学生延续光荣和梦想的精神。

一、基于民族大义的中华魂是实现光荣和梦想的基本信念

人教版高一教材的内容设置中,以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为开篇,为我们描绘了祖国大好河山的自然美,“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作者借景抒情寄托了对于祖国美好未来的信心;“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最后以“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结尾,表现了作者昂扬炽烈的革命情怀,以及奋发前进的勇气和力量。全篇内容慷慨激昂,与当下年轻人应该具备的精神面貌和生活追求完美契合,教师可以从此入手引导学生基于当时的时代背景来感悟民族大义对于中华魂的重要性,加强学生对光荣和梦想的深入理解。教师要教育学生:在国家利益面前,个人利益微不足道,只有国家稳定繁荣富强,个人才能更加安定地谋求自己的发展,实现自己的梦想。试想如果国家常年处于战乱之中,动荡不安,自己怎么可能置身事外,只活在自己的小世界中呢?因此民族大义高于一切,是梦想和光荣的真正使命。除此之外,鲁迅所著《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也是进行中华魂教育的有力材料,这一发生在我国特定历史时期下的事件,可以激发学生对于革命先驱的崇敬之情,对于邪恶势力的痛恨之情。教师通过讲述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遇难遭遇,深度挖掘其美好品质,向学生传达民族大义这一重要人文情怀,从而使学生了解光荣与梦想的基本信念。

二、基于民族风骨的中华魂是延续光荣和梦想的重要内涵

人教版高二教材的内容设置多以文言文为主,作为我国古代重要的语言形式,文言文对于思想交流和历史传承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其语言既言简意赅,又朗朗上口,还寓意深远,值得学生用心学习和深入品味。比如《蜀道难》一课,李白借助汉乐府旧题,描述蜀道的奇绝艰险,从而表现对故乡山水的热爱之情。文中“黄鹤之飞尚不能过,猿猱欲度愁攀援”“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等千古名句,无不形象生动地解释了蜀道的艰险。教师可以以此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水的鬼斧神工的由衷赞叹,并且借诗人登蜀道时所展现的坚忍不拔的精神向学生传递中华民族不畏艰辛、披荆斩棘的优秀风骨。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接班人,有义务对祖国的未来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是光荣的使命,也是学生自身梦想实现的最高价值和荣誉。而《苏武传》一文塑造出一位坚贞不屈的爱国志士的形象,体现了华夏儿女的民族风骨,教师可以凭此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从先贤古人的言传身教中汲取养分,从而真正以梦想为荣,坚定不移地付诸实践。

可以看出,高中语文文章以情感寄托为主要表现形式,且都是令人神往的美好情感,比如朋友依依惜别之情、祖国河山热爱之情、特殊年代下保家卫国之情、父母之间的亲情等,都是以情感寄托为目的来展现民族大义和民族风骨。这也是教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并实践的环节,它能够帮助学生在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加学会珍惜、学会运用自己的积极心态更好地生活,感受生活中的苦难,并且在生活苦难的磨炼下仍旧坚定自己的信念,实现自己的光荣梦想,而这正是中华文明带给我们的中华魂。

高中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对学生内在品质的挖掘和培养,在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上进行升华,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思想内涵进行熏陶和影响,通过民族大义和民族风骨的渗透来引导学生端正自身的态度,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明确自己的真正追求,并将此作用于实践中,激励学生对梦想的坚持与最终实现,指引学生由衷体会到梦想带来的光荣,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华。

参考文献:

[1]周小芸.基于人本主义教学理论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7.

[2]任合生.高中语文“人文性”的知识层面:以三篇教学设计为例[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4(1).

猜你喜欢
中华魂风骨光荣
研以一文章,读出千风骨
风骨傲然 英雄当时
光荣升旗手
第三届“中华魂·则徐”杯“我做世遗保护小卫士”青少年写作大赛
中华魂
中华魂
永远的光荣
直言才见真风骨
还有多少光荣正在远去
“中华魂”主题教育读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