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定钧
(西南大学附属中学)
“微辅导”主要是在“互联网+”时代,为应对“微时代”全新的生存方式、全新的生活世界和全新的精神生态而产生的,教育者以微博、微信、网站、APP等网络媒介为工具,注重个体和微观,注重人文关怀,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运用网络媒介的便捷性、平等性、灵活性、交互性等特点,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1],录制在10分钟以内,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2],对学生开展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辅导。
首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十九条中指出:“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平等对待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3]“微辅导”注重个体和微观,能够有效地承担起这一责任[1]。
其次,“微辅导”利用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形式,增强课堂外教育教学活动的吸引力,提高中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和主观能动性,增强物理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很多物理情景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曾看到过的,比如:火箭发射、飞船在轨运行、卫星变轨、天体运动、微观粒子运动等,我们就可以通过动画、视频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对物理模型的建立。根据爱德加·戴尔提出的“学习金字塔”(Cone of Learning)理论可知,用“声音、图片、视频”的方式学习,比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被动接受这种最常见的教学方式效率要高。“微辅导”正是利用有吸引力的图片、动画、视频等来增强课外物理教学活动的吸引力,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第三,高中物理相比初中物理对知识内容的要求大大提高,知识点多、难、不易理解,在思维方法上,要求学生从形象思维进入抽象思维,对物理现象、条件等做全面、细致、严谨的分析与处理,更多要求定量的计算。高中教学任务重,学生课后练习也较多,同一班级不同学生作业完成情况也不尽相同,由于课时等问题,老师不可能在课堂上把每个有错的作业题都讲一遍。怎样才能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提高物理教学效果,是老师经常思考的问题。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利用手机、录屏软件等录制教学难点、教学重点、课后习题等“微视频”,学生课后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按需索取,可以做到哪里不会点哪里,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第四,手机和网络的普及为“微辅导”提供了物质条件和技术保障。现在中学生基本实现了每人一部智能手机,中学校园也配备了大量的电脑,大多数家庭也都有电脑,很多公共场所也有免费的网络。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教学资源的载体以及表现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教学资源的载体形式从传统的纸张走向无纸化的硬盘以及网络云磁盘等存储方式。教学资源的表现形式也从图片和文字转向音频、视频以及Flash动画等相结合的形式,可见由于电脑、手机、APP以及网络的普及大大丰富了原有的教学资源的表现形式。这为“微辅导”的开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条件和技术保障。
第一,讲解新课中的知识点。老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一般要先将前一天的作业评讲了再讲新课,则新课的教学时间就不足,新课中的重点和难点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学生课后做作业时又会出现很多问题,在下一节课又要花大量的时间讲作业,而对新课中的重点和难点得不到有效的解决。这样就陷入一个恶性循环中。如果我们制作一些新课中新知识的微辅导视频,学生可提前观看学习,第二天老师就能够用足够的时间来讲解重点和难点,这样的教学就更有针对性。
第二,讲解作业中的问题。如果作业中问题比较多,如若在课堂上每个错题都讲,一是没有这么多的时间,二是部分学生只听取自己错误的题,讲其他题的时间对他来说则是浪费。如果我们录制一些微辅导视频,把没时间(或没必要)在全班讲的题,录制成一个个微视频放到校园慕课网站、微信、QQ群等交流平台,学生根据自己做题的情况,选择听取相应的微视频。学生课后也能通过观看视频有效解决自己存在的问题。
“微辅导”能让学生做到哪里不会点哪里,这样就节约了学生的时间,也提高了效率。
通过“微辅导”能增强课堂外物理教学活动的吸引力,提高中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和主观能动性,能实现学生课前自主学习掌握基础知识,课堂上老师充分讲解讲透重难点;课后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作业情况,实现按需学习,可以做到哪里不会学哪里,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增强物理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卢少华,熊元林.关于“微辅导”模式构建的思考[J].网络思政,2015(2).
[2]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0-12.
[3]王艳军.网络教学资源库的构建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