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锁萍
(平遥县古陶镇第二初级中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写道:“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为了学生终身的发展,我们教师不能只做知识的搬运工,我们应该对学生进行长期的语感训练,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叶圣陶先生说:“语言文字的训练,我认为最要紧的是语感训练,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的感觉。”良好的语感不仅可以让学生读懂语言文字,还可以让他们在语文学习中产生独特的情感体验。
语感可以通过某些途径来提高。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训练学生的语感成为许多语文教师关注的问题,我认为训练语感不能脱离具体的语境,下面我说说自己平时的一些做法。
就语文学习而言,朗读是阅读的基础,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语文教师一定要先教会学生朗读。在不同语境中运用不同的朗读技巧,例如在句子的停顿,语速的把握,语调的抑扬,情感的表现等方面加以指导。泰戈尔的《金色花》一文,文辞优美,情感丰富细腻,读来令人心潮澎湃,是引导学生朗读的好范本。文章开头就勾勒出小孩子活泼好玩的天性,如“在风中摇摆”“跳舞”这些词语生动形象,表现力强,通过轻柔的朗读,学生一定能体会出作者的情感。尤其“你会认识我吗”这句话,情感更是饱满,循着这种感觉,再去读“匿笑”“却一声不响”时,更能真切地体会出孩子的天真无邪以及沉浸在母爱中的幸福之情,这样与作者产生了情感的共鸣,很好地解读了文本。语文教学必须让学生多读,读得响亮,正如我国宋代大理学家朱熹所说:“凡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可见,朗读是理解文章的起点和关键。
在语文教学中,如果让学生只通过查字典的方式了解一个字或一个词的含义,学生根本体会不到其中的韵味和情意,必须把文字放到具体的语境中去品味和分析。我们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就要让学生赏析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含义。
我国的“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一文,用词就十分考究,其中不少词语传达出了丰富的内涵。如“树尖上顶着一髻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如果将原文中的“顶”改为“堆”,哪个表达效果更好一些?显而易见,原句用词更好。“堆”是一大堆,给人一种大雪覆盖的感觉,而“顶”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雪在树尖上的位置和形态,突出了济南冬天的雪很小,且与后文“日本看护妇”相吻合,写出了矮松的秀美和娇气,表达了作者对下雪的济南的喜爱之情。通过更换词语,学生可以更形象地体味作者遣词造句的高超艺术,揣摩作者的写作匠心。长此以往,经过换词训练,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一定会大幅度提高。
让学生拥有自由的学习空间,张扬个性,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语文学习的过程是知识的积累、能力培养的过程。为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我们教师应该尽量营造学习的氛围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课前留自由表达的时间。通过七嘴八舌的活动,为学生提供了提升的空间,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维有了质的飞跃,何乐而不为呢?
课上,教师和学生平等对话。在一个民主平等的教学环境中,教师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解读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当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想说、要说、敢说、会说的时候,良好语感的培养已经见了成效。
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的四大板块。听读说这些还远远不够,我们要更多地让学生把要说的内容变成文字。“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学生很难在两者之间找到契机。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练笔的机会,在具体的训练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1.多读课外书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离开了阅读,写作也成了无源之水,无土之木。学生如能做到读中见、读中思、读中悟,汲取优秀文学作品的甘霖,就不愁写不出好的文章。
2.多说书面语
课堂上回答问题的时候,语文教师应多鼓励学生运用书面语言回答问题,比如“母亲头发白了,显得老了许多”,这句话是不是可以换个说法:“母亲鬓角的白发似乎又多了,绒绒的一丛又一丛,不知不觉间,母亲又苍老了许多。”这样呈现出来的语句是不是更有感召力,更能吸引读者的眼球。
3.多写感人事
教育是在启迪学生的心灵,形成学生的智慧体系。让学生拥有一双慧眼,发现身边的美,写出身边的美,是良好语感更高的表现。
教学中,教师能把文本教学和学生情感体验巧妙地结合起来,在具体语境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经过训练,一定会收获成果。希望我们以学生能力的提高和终身的发展为出发点,全心全意地从事语文教学工作。
[1]沈大安.语感训练的三个层面[J].山东教育,1997(Z3).
[2]李玉慧.如何巧用朗读培养语感[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4(3).
[3]陈芳.慧眼识词,匠心用序:谈词序在文章中的妙用[J].语文教学通讯(初中版),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