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应刚
(甘肃省礼县实验中学)
思想政治课程能否吸引学生的关键在于教师能否选用学生容易理解和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其效率能否提高在于教师能否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善于寻找贴近学生生活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资源,并鼓励学生参与到本地课程资源的挖掘中,使学生不感到“枯燥”“空洞”“深奥”。
笔者认为,精选的案例必须要遵循以下原则:①内容具有真实性;②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③能为教学内容和学生需求服务;④有重大的现实意义;⑤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案例精选的过程,学生的公共参与和法治意识素养得到提高。
思想政治教师应该通过本地课程资源的搜集,对学生进行思想性和政治性的教育。学生通过对本地各项政策、制度的了解,树立积极参与家乡建设和祖国建设的思想意识。
如,笔者在讲解供求关系影响价格、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等知识点时,都利用礼县苹果产业的发展状况进行说明。
片段一: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
核心素养: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准确地把握我国实行按劳分配制度的内涵、必然性和地位,坚定社会主义分配制度优越性的信念,增强拥护党的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培育政治认同素养。
教师活动:组织学生对家庭收入情况进行说明。
学生1:苹果收入在3万元到4万元之间,占家庭收入的90%以上。
学生2:家庭年收入6万元,苹果收入能占一半,还有父母打工收入。
学生3:我们家把不用闲置的钱存起来,能获得一定的利息。
……
教师总结:实际上,据统计,我们县的苹果主产区户均果品收入1.68万元,人均3030元,但有许多家庭的苹果收入还达不到这个数字,为了生活得更好一些,他们通过付出自己的劳动、智力、金钱等来获得一定的收入。
课堂教学的不同环节呈现不同的案例,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导入新课时,要巧用学生身边的真实案例,以最大限度地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用最短的时间引导学生进入新知识的学习中;在新知识的学习中,运用好的案例,不仅能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构建知识体系,而且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并有效地解决重难点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知识巩固的过程中,案例可以很好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在课堂上,恰当地运用案例,可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总结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又为下一节课的教学打下了良好的铺垫,还可以通过在课后布置一些拓展性、探究性的思考题,让学生在生活中领悟教材内容,自觉参与经济生活,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不同的阶段,学生的理性精神素养都能得到不同层次的提升。
笔者在讲解“发展生产,满足消费”时,就运用了案例教学。
片段二: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31页相关知识,并对材料分析说明。
学生活动:
学生1:材料中出现的苹果品种越来越多,这主要是因为人们对苹果的需求不仅仅是为了生存,而是追求更高层次的享受。这体现了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
学生2:礼县生产出不同品种的苹果,是为了满足不同的人们的需要,这体现了消费是生产的目的,也体现了消费是生产的动力。
学生3:生产出新的苹果种类,需要有科研人员、果农等在物力、财力上的投入,体现出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
教师总结:所以,不仅是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也具有反作用,这主要表现在:①消费是生产的目的;②消费是生产的动力;③消费调节着生产;④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
通过教学,学生的理性精神素养得以提升,能深刻认识解放、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认识改革发展的必要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下大力发展生产力的举措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参与感,能够自觉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去,并能够结合社会实际进行判断和应用。
当然,在教学中使用案例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如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定位不明确,容易出现理论和案例的分离甚至是主次颠倒,把案例教学变成题海教学等,为了规避这些问题,在案例教学中要采取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案例教学和其他教学方式相结合,建立完备的教学资源库等措施,以实现教学的最佳效果,使学生得到最大的收益。
参考文献:
[1]肖磊.论课程政策的象征效用[J].上海教育科研,2015(10).
[2]原野.图表在政治经济学教学中的作用[J]教学与管理,19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