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继勇
(河南省濮阳外国语学校)
核心素养的培养蕴含在整个学校教育教学之中,反映在学校的显性和隐性的文化中。数学核心素养:是数学课程目标的集中表现,它是高于数学知识的思维方法,是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都排除或忘掉后剩下的东西,具体来说就是,能从数学的角度看问题,有条理地进行理性思维、严密求证、逻辑推理和清晰准确地表达的意识与能力。主要包括六个方面: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和数据分析。
在当今教育形势下教什么?如何教?再次被提出进行研究探讨,东北师范大学教授——史宁中,结合当前的教育现状提出:数学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为实现这样的教育目标,必须研究“核心素养在高中数学课堂中的体现与落实”
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数学抽象,二是逻辑推理,就是从不同的角度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可以是知识方面的问题,也可以是知识以外的其他问题,教师在课堂中要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合适情境,启发学生思考,创设的情境包括实际情境、科学情境、数学情境、历史情境。情境选择的基本原则是便于理解学习内容和要完成的任务,循序渐进,进而考虑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让学生从课本中走出来,面对大家展示自己的新思维与新发现,相互交流,从交流中学到新知识,给学生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的思维火花在碰撞中爆发,让学生从学习到找到快乐、找到自信、找到成功的感觉。
通过高中数学课程的学习,让学生能在情境中抽象出数学概念、命题、方法和体系,提出和验证命题,积累从具体到抽象的活动经验,养成有条理、合乎逻辑的思维品质和理性精神,运用数学抽象的思维方式思考并解决问题。
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包含数学建模和直观想象两个方面,主要就是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数学建模是对现实问题进行数学抽象,用数学知识与方法构建模型,建立数与形的联系,构建数学问题的直观模型,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具体来说就是,围绕某个具体数学问题,开展自主探究、合作研究,并最终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它们是高中阶段数学课程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建模活动”和“数学探究活动”主要以课题研究的形式开展,在高中数学课堂中以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形式来完成,采用化整为零的策略,循序渐进、逐步进行。
通过高中数学课程的学习,让学生能感悟数学与现实之间的关联,培养与发展几何直观和空间想象能力,学会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积累数学实践经验,形成数学直觉,培养学生运用图形和空间想象思考问题的意识;认识数学建模在解决现实问题中的作用,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学会交流与合作,提升数学品质,增强创新意识和科学探究精神。
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包含数学运算和数据分析两个方面,主要是培养学生表达问题的能力,数学语言分为抽象性数学语言和直观性数学语言,数学语言可归结为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三类。在运用数学语言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总结形成了数学概念、定理、模型和应用等。而现实的课堂往往是以做题取代数学学习,这是数学教育中的突出问题,通过做题巩固学习内容,这是学习数学的重要环节,但仅靠做题达到培养学生的目的是远远不够的。学习数学不仅需要理解数学概念、定理、应用,还需要理解不同内容之间的联系。
通过高中数学课程的学习,学生能提升获取有价值信息的意识和能力,适应数字化学习,有效借助运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促进数学思维发展,增强基于数据表达现实问题的意识,形成程序化思考问题的品质,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积累依托数据探索事物本质、关联和规律的活动经验。
数学核心素养在学生身上的表现有三种:首先是会学习,学生能学习、会学习、善于学习,能主动学习和终生学习。其次是会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问题,知识本身没有力量,只有被理解、能应用的“活知识”才有力量。最后是能创新,这种创新包括学习方式的创新、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角度的创新。
针对核心素养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体现与落实,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在修订的过程中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数学教师要深刻理解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和水平划分,通过校本教研、学习讨论、教学实验、展示交流等途径,理解数学核心素养的育人价值,将数学核心素养的落实变成自己的自觉行动,要通过合适的学习任务、学习情景、学习活动的创设,把数学核心素养的养成和发展渗透,落实在日常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