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的作文教学和研究中,大多数老师和研究者都已经认识到,写作实际上是思维的体现,思维的水平决定了作文的质量。例如曹平晶在 《浅析思维与写作的关系》中就说:“写作是建立在思维和语言基础之上的,我们可以从思维的角度对写作现象和写作规律等进行系统的阐释,因为思维已作为一种能力直接介入到了写作实践中。”而高中阶段的议论文写作则更多地体现了逻辑思维水平的高低。
所谓逻辑思维,是指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的理性认识过程,又称理论思维。只有经过逻辑思维,人们才能达到对具体对象本质规定的把握,进而认识客观世界。它是人的认识的高级阶段,即理性认识阶段。逻辑思维能力是指正确、合理思考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与写作有着密切的关系。以下谈谈我个人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点尝试。
效颦是美的追求,努力改变自己。
效颦是美的追求,知丑近乎美。
效颦胜于追星。
这些立意都很新颖。
“弄斧者”是有胆识有魄力的,即使失败也能从中取得教训,长进更快。
这种做法对“班”也是一种激励,从而启动竞争机制,形成人才的良性循环。
挑战者终究会超越对手,成为新的权威,这是历史的必然。
这些立意时代感强,令人耳目一新。其他还如“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业精于勤未必荒于嬉”、“酒香也怕巷子深”、“要有一点阿Q精神”、“开卷未必有益”等均是借助逆向思维得出的结论,有一定的新意。
逆向思维是逻辑思维的一种,这种思维是由结果推理原因,打破常规。从课堂效果来看,学生能较快上手,课堂气氛也比较活跃。然而从实际写作来看,教学收效甚微。原因何在?
学生反馈的意见是:课堂上所给议题都很明确,而实际写作过程中的议题则是隐含在材料中的。我觉得学生的话切中肯綮,但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却颇费神思。
我们的做法是,给出大家感兴趣的话题,组织学生进行拟写演讲提纲、撰写讲稿,进行演讲。将思维训练落到实处,外化为文字稿和有声篇章。
2016年下半年,我利用晚自习的时间组织学生对社会热点话题进行讨论。讨论每两周进行一次,每次由一个小组的成员发表看法,其他组的成员可以质疑、提问等。话题由我提前提供给学生。之所以开展这个活动,最初的目的只是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些写作素材,锻炼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随着活动的逐步展开,我才逐渐认识到它与写作训练、思维训练的关联。回顾这一活动,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第一次让学生准备的热点话题是歌手鲍勃·迪伦成为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学生的讲稿上只有极其简单的提纲,往往三言两语就结束了演讲。有些组员脱稿演讲,越讲离话题越远。听众们当时似乎很过瘾,但之后询问他们听到的中心是什么,却鲜有人答出。经过反思,大家一致认为,以后需要写正规的讲稿。
第二次讨论的话题是上海市教委颁布了严禁将竞赛获奖证书作为中小学招生录取依据的通知。现录某同学演讲稿如下。
竞赛影响升学政策取消,我持支持态度。中国教育当今最令人诟病的无外乎于其应试性及升学中的公平公正问题。种种本来考虑到部分学生特长情况的加分政策在社会及家长的推动下愈演愈烈,抛却家长普遍具有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及相互之间的攀比不谈,其实很大一部分的名额,却掌握在少数有钱有权的人手里。而在这个大环境下,本就稀缺的教育资源实在做不到公平合理的分配。于是也就有部分家庭因自身的种种原因无法像其他人那样供孩子参加各式各样的竞赛,那么显然,这样就形成了教育上的一种两极分化。而作为孩子、作为家长本身来说,我想说并不是所有家长都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去吃那个苦,辗转于各门学科竞赛与补习之间,而绝大多数孩子,出于作为一个孩童的本性,也应是对于这种模式有着极大的抗拒,可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为了去抢占那稀少的几个名额,似乎竞赛已成为一种常态,这无疑扼杀了部分孩子的天性。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各个学校为了招收所谓人才更是费劲心机,自主招生是其中的重要一项。校内的自主招生,其实何尝又不是一种变相的竞赛?这些都极大地削弱了这项本来出发点是好的政策的作用和约束力,令其处于一种十分尴尬的地位,整改已迫在眉睫。如上所述,对于取消竞赛加分政策,我十分支持。
对这位同学的演讲,同学们都报以热烈的掌声,但我对于这篇演讲稿并不不满意。我组织全班讨论,讨论后大家一致认为:该讲稿在论证观点时,主观臆想的成分更多,没有事实依据,整体上显得偏激,缺乏说服力。可见,语言表达,尤其是议论性的语言表达,是逻辑思维的体现。逻辑思维要求观点明确,不能模棱两可;各层意思前后一贯,不可自相矛盾;论证应该有条理、有根据,不能主观臆断。于是,我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概括、逆向、综合等方式去确定观点,运用比较、分析、推理等方法进行论证,逐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规范讲稿(议论文)的写作。
我们给出的话题是激励子女看望父母的措施。为激励子女经常到养老院探望父母长辈,苏州一家护理院推出“奖孝金”管理制度。制度规定,子女两个月内到护理院探望父母长辈超过30次,就可获200元现金抵用券,抵用券可以在缴纳老人相关费用时抵用。下面是某位学生的演讲稿。
大家好,我在这里分了几个不同的角度来看待这一问题。
首先,从养老院这个角度来看,他们之所以推出这样的制度,我所能想到的原因有两条:一、设身处地为老人考虑,希望他们能够更加幸福和快乐。二、这不失为一种宣传策略。就第一条原因而言,我觉得首先养老院的出发点是好的。即便这一种规则乍一听上去像是用金钱换取亲情,似乎被很多人所不齿,但目的则是达到了,探望老人的人数剧增。这说明这样的制度也是有一定效果的,不是吗?而谈到第二点,养老院借助这样的方式赢得人们的关注,为今后养老院的发展赢得美好的声誉。这也是无可厚非的。就如同每逢假期,商店里打着促销的牌子吸引客人一样。单就把这二者放到商业层面来看,又有何不可呢?所以,对于养老院这一方面,无论是关心老人的温情,还是顾及自身的利益,他们都不应受到指责。更何况作为商家,他们宁愿放弃自己的一些收益只为让老人多和子女团聚。试问,又有多少人能做到这一步呢?因此,我们更加没有立场和理由去批评他们。
接下来,从老人这个角度来看,年龄大了,最害怕的便是孤单一人,最渴望的还是孩子能回到自己身边。制度没有实施之前,我相信他们是寂寞、无聊的。而当自己的孩子能来探望自己的次数增多,我想他们心中涌动的更多的会是高兴。有的人会说,如果我是老人,我会对自己孩子的做法感到愤怒,为了金钱而来看自己,证明自己几十年的养育之恩还没有铜臭对他的影响大。的确,一丝不甘与怒气自然是有的。但是,我们要考虑岁月对一个人心境的改变。我们之所以能说出这番话,是因为我们涉世未深、阅历尚浅,对于有些东西看得太过重要。而到了老年,岁月的打磨早就将一颗心磨得再无波澜,他们不再奢求其他的东西。孩子能够来看看自己就已经很让人满足了。再说,父母对孩子的感情是如此之深厚,想必在见到他们的瞬间,即便愤怒不能烟消云散,大概气也少了一大半吧。因此,这项制度对于老人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最后,我们再从子女这个方面来谈论一下。或许将老人送进养老院是自己万般无奈之下的选择,但在涉及金钱前后的反差,不由得让多数人寒心。这项制度或许本身没有问题,但它最大的风险就是,将社会上很多人心知肚明的事赤裸裸地揭示在了众人面前。之所以这个制度会引起这么大的反响,其最根本的缘由还是社会上这种重视金钱而漠视亲情的风气。将亲情的基础建立在金钱之上,这让大家看到了人性的悲哀。无视父母几十年含辛茹苦的养育,却在一点蝇头小利面前装模作样。只怕,去探望的也只是人,根本不是心吧!所以,与其去攻击批判这种制度,还不如去反省自己是否尚有不足,一点一点地改变这种金钱价值观。
综上所述,在我看来这项制度无可厚非。需要反省的是人们对待金钱与亲情的态度。作为子女,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将亲情看作世间最珍贵的财富。我的看法就以上几点,谢谢大家。
从讲稿来看,分析说理更有层次,更能谈出一定的深度,角度更加多元化,态度更加客观,不偏激。这反映出学生思维更加全面,思考问题更有条理。 这篇讲稿对问题的分析入情入理,思考全面,层次明确,观点鲜明,展现了较高的逻辑思维水平。
从实际写作来看,由于思维理顺了,思路清晰了,不少作文原本停留在中等水平的学生现在开始凸显出来。说理更加地严密,得分也就高了。在期中考试中,一位同学拿到了54分的高分。同时,由于这种活动实际上与任务驱动型作文的要求吻合,学生写起这种文章来也就比较适应了。
反思我们的训练尝试,大致有以下几方面的经验。第一,话题聚焦社会热点,学生对此有兴趣,感到有话可说。所以在第二学期,仍有学生要求继续开展这种讨论。第二,话题围绕具体事件,使得学生的思考更有针对性,便于开展思维训练。第三,话题讨论的热点事件,也为学生的实际写作提供了极好的素材。第四,以学生为主体,既要放手让学生大胆干,又要进行及时的指导,二者结合才更有效。
培根说:“写作使人严谨。”反过来看,严谨的逻辑思维更能促进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