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小燕
(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感德中心学校,福建 泉州)
情境教学法是一种利用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相关教学情境,让学生能够置身于情境之中进行学习的有效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利用生活情境、故事情境以及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认真地思考问题,从而提升了数学教学质量。以下就从生活情境、故事情境、问题情境三个方面,具体介绍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可以有效地将数学问题带入到生活之中,让学生将数学知识充分地与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
例如,我们在《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了生活化情境,使学生在生活化情境中有效地发展了数学知识。我们首先为学生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了一段有关公交车的视频,视频中公交车停靠的第一站,上来了32个人,到了第二站上来了17个人下去了13个人,到了第三站上来了6个人下去了15个人,这时视频中弹出问题:“公交车上现在有多少人?”学生们观察这段贴近生活的视频,利用100以内加减法的知识列出算式:32+17-13+6-15,计算出了27人的答案,使学生能够站在生活的角度,利用“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有效发展了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
小学生具有喜欢听故事的学习特点,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将一些简单的应用题编成一段简短的故事,利用创设故事情境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更加有效地进行学习。
例如,我们在《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了“小猴子摘水果”的故事情境,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带余除法计算能力。我们在讲故事的过程中,首先为学生说明又到了水果丰收的季节,小狗、小鹿和小马都想吃树上的水果,但是自己都不会上树,于是找到小猴子帮他们摘水果一起吃。小猴子先到苹果树上摘下了9个苹果,又到桃树上摘下了18个桃子,最后到梨树上摘下了11个梨。这时我向学生们提出问题,要是将这三种水果在小狗、小鹿、小马、小猴子面前平分,它们每人能够分到每样各几个水果,每样水果还剩几个。由于这个故事较为适合小学生的兴趣特点,学生纷纷提起了解答兴趣,分别列出算式9衣4=2…1;18衣4=4…2;11衣4=2…3,计算出了它们每人能分到两个苹果,剩一个;分到4个桃子,剩两个;分到两个梨,剩3个。
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而言,解答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问题探究欲望,我们就通过创设这种问题情境,使学生的问题探究欲望得到了有效地激发。
例如,我们在《时间的计算》一课的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了关于上学时间的一道有趣问题,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了时间计算能力。这个问题是“小红从学校回家需要25分钟,一次在16:30放学后小红就立即回家,结果走了10分钟之后小红想起忘记拿作业本了,于是返回学校,求小红在拿到作业本后到达家里的时间。”这个问题在单纯的时间计算基础上,增添了一次往返的过程,使问题体现出了一定的难度。学生们在解答这道问题时,首先确定了将小红在各段路程中用的时间相加得出到家时间的方法。在16:30的时间基础上,先加了10分钟,表明小红16:40开始返回学校。因为小红走了10分钟开始返回,所以再加上10分钟,表明小红16:50到达学校。最后利用“小红从学校回家需要25分钟”的条件,在16:50的基础上加上25分钟,得出小红17:15到家的结果。
总而言之,情境教学法是基于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情境创设的有效教学方法,我们通过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逼真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够更加认真地学习数学,提升了数学学习效率。学生们在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中,通过贴近生活的数学问题,有效发展了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相结合的思想。学生在故事情境中,基于故事的内容,有效发展了数学学习兴趣。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基于对问题的思考,有效激发了问题探究欲望。因此,情境教学法对于小学数学具有巨大的教学实践意义,我们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更好地运用情境教学法,达到有效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