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竞宇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遂宁分院 四川遂宁 629000)
伴随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内航空运输市场的经济增长速度与日俱增。可是,经济快速增长的背后却潜在多种问题,而现阶段,飞行人才明显不足与培养时间过长已经成为限制国内民航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现阶段,国内对于初始飞行人的培养方式不合理,基本上是由航空公司承担所有的培训费用。然而培养出一名合格的飞行人所需要的成本不低于数百万元。正是如此高的培训支出及职业特点,导致国内的飞行员人才短缺且流动受限。[1]
当前在所有设置飞行学院的校企之中,仅有中国民航飞行学院一家学院具备全程独立对飞行人才进行培养的能力,其余学院的培养形式为在国内对飞行人进行理论教育,然后在国外进行小飞机驾驶技能的培训。导致的结果不但是培训费用高,而且容易受国际金融环境的影响,难以确保顺利完成国外的技能培训,由此为中国的飞行院校产生诸多困扰,进而导致经济方面的损失。[2]
身为一名合格的民航飞行员,不仅要懂得如何安全驾驶飞机,还要灵活处理工作过程中的突发状况,具有极高的综合素质。然而,现阶段国内民航培养的初始飞行人才在招录时只关注学员的身体状况与成绩,忽略了其素质的高低,最终导致学员知识面有限、心理素质较差以及外语的应用能力差等结果,难以适应国际民航的发展形势。比如,在近些年出现了东航飞行员“返航”等相关事件,侧面都可以体现出飞行员职业素养低,安全防范意识不足、缺乏组织纪律意识等不足之处。
在飞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离不开高科技以及高投入,体现在其师资队伍的组件还有训练场地的规划安排,以及多种训练装置及设备的运用等方面。为此,中国民航局针对飞行人才的培养设定了十分严格的审核规范。现阶段,在中国所有的飞行人培训院校之中,仅有中国民航飞行学院一家院校可以单独完成对初始飞行人才培养的所有培训内容,其余院校都存在多种限制,包括各种软硬件设备的不足等,因此不同院校培养出来的飞行人才在质量上存在很大的差别,进一步阻碍了初始飞行人才培养的进程及质量的提升。
前几年,大部分航空企业开始招收自费飞行员,学生在进入企业以前,全部的花费皆需要自费,假如能够通过考核,就能够准许进入航空企业参加工作,在任职满足10-15年之后,飞行员就能够自由流动。此类方式彻底摒弃了传统航空企业“包办”“买断”式的不良做法,不仅实现了企业成本的有效控制,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员对飞行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此外,也有效遏制了飞行员的流动,降低了飞行员与企业间的矛盾与冲突。
能够胜任飞行岗位的人必须要具备较高的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因此在飞行员选拔的过程中,对于学生心理上的考核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关乎到飞行的安全。在国内,大部分飞行院校以国外的成功经验作为基础,借助仪器检测、笔试以及心理会谈的方式,并通过科学的统计方式获得学生“飞行品质”的有关数据。学生经过初始选拔之后,并不代表已经成为了一个合格的飞行员,还需要在培养的阶段内逐渐提升准入的门槛,构建符合实际的淘汰制度。
就当前的课程系统而言,在某种水平上表现出了重理论知识、轻实践的问题,进而造成学历教育课程内容和飞行岗位要求存在偏差的情况。所以,航空院校要在课程设计与内容规划方面投入足够的精力。首先,应当按照我国民航规定与国际民航法,制定健全与规范的培训计划;其次,应当做到与时俱进,也就是不断优化课程的内容;其次,在专业教师讲课的环节内,应当将侧重点聚焦于航空知识学习和飞行训练一体化、规范化以及有序化上;再次,注重飞行职业生涯需要的外语、心理以及经济等课程知识的构建;最后,应当注重在飞行专业融入灵活的制度,在不触犯规定的情况下,降低接受基础学历教育的年限。[3]
航空企业属于用人单位,因此要参加初始飞行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同时,民航学校可以和航空企业在特定的时间内开展短期研讨会,充分考虑企业提供的宝贵意见,一起研发更多的用来提高机组协同水平与机舱资源管理水平为目标的新型培训项目。企业可指引和辅助民航专业人士与技术人员编制符合各个岗位发展的教材与技术资料,而且可搜集飞行过程中出现的典型案例,经过研究整理之后,编入相关的教材中,为民航学校提供良好的学习素材。
[1]魏林红.构建我国民航飞行员培养模式[J].理工高教研究,2004(8):81-82.
[2]魏林红.我国民航飞行员学历教育课程模式的反思与导向选择[J].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2007(5):13-15.
[3]王俊涛.浅议我国民航飞行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与创新[J].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8(12):8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