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华琴
(湖北省襄阳市樊城区牛首中心小学 441000)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凡是学生能够独立思考的问题教师不要暗示;学生能够探究得到的知识教师不要直接告诉;学生能独立操作的教师不要代替。应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主地去探究,去发现有关的数学知识。
当前,广大教师正在改变老一套“静听”式的教学模式,努力实施这种以人为本的、又注重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的教学模式。课程改革的新思想正一步步融入每个教师的实际行动中。下面谈谈我的一些思考:
一、忽视教师主导作用,走入片面追求自主探究的误区。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在现实生活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创设问题情境就需要教师首先了解学生现实经验情况和已有的知识储备,才能创设相应水平的问题情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探究才能不是一句空话。然而在现实教学中,一些教师却忽视了这一点,我们经常看到一些教学内容,尽管教师给学生创设了一定的问题情境,也给足了学生思考的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索、表达交流,但学生却很难发现规律性的东西,也就谈不上灵活运用了,一些学生的自主学习陷入困境,对新知识的深层次理解及拓展更是束手无策。
教师适时地进行点拨、恰到好处地讲解与学生充分地探究、合作与交流,才能使学生对新知识真正地融会贯通。即使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知识经验,教师也应在学生充分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前提下,对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行梳理,对于方法性、规律性的知识予以重点强调。要想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离开了教师必要的引领与画龙点睛的讲解是会流于小组合作学习的空壳儿的。
二、忽视教学内容和真正意义上的全员参与,走入一味强调小组合作的误区。
小组合作学习倡导学生在新知学习中积极合作、群体参与,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有利于学生形成会学善学的良好习惯,进一步提高学习的能力,又有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优等生的才能得到施展,中等生得到锻炼,学困生得到帮助。正确把握能够适于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动员全员参与是关键。
为了使小组合作学习真正体现人人参与,合作探究,形成共识的良好的局面,教师应给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在具体问题情境中,小组每个成员积极主动参与,乐于合作,人人有事可干,有意见发表,有疑难共同解决,才能呈现一个良好的合作探究的氛围。如五年级上册研究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时,创设一个可供学生探索的具体问题:两个完全一样的两个锐角三角形,你能把它拼成什么图形?看看哪个小组拼的图形多,比比看。各小组成员纷纷拿出以准备好的三角形图片进行拼图,合作气氛非常热烈,有的小组拼成平行四边形,有的小组拼成长方形,有的小组拼成普通的四边形,有的小组拼成菱形,有的小组拼成了正方形,最后由小组长展示小组成果,再在全班范围内交流,这种合作学习,全员都在积极参与,真正将合作学习的实效发挥得淋漓尽致。
三、忽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片面追求学生思维的活跃性。
课堂教学疑难问题的解决,讨论交流是较有效的途径,一些问题通过师生的共同探讨、学生的相互交流便可迎刃而解。在这里合理引导,缺点合适的讨论主题直接影响讨论交流的效果。透过自主、活跃和独特的学生思维的背后,我们是否还注意到:数学课堂还缺乏深层次的思维,学生缺乏了实实在在的挑战。一年级数学连加中有这样一题,阳光少年组发出号召——把校园变成小鸟的乐园,多媒体呈现:树上有2只小鸟,又飞来5只,最后又飞来1只,问现在树上一共有几只小鸟?小组合作探究有几种不同的方法列式,学生的探究是活跃的,学生列出了能够列出的全部算式2+5+1,5+2+1,1+2+5,2+1+5等算式。但是这就足够了吗?认真观察这些算式,你会发现这些算式无非如出一辙的同一思维策略的不同表达,都是把原来的、又飞来的,最后又飞来的小鸟的和,学生变换的只是形式,思维的实质没有丝毫的改变。不利于学生建构“各部分的和就是整体”的认识。追求这种思维的活跃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的品质无多大的益处,只能认为是一种肤浅的活跃。
这里的连加,可以设计成这样:地上有一群小动物在觅食,让学生认真观察,你能给他们分一下类吗?由于学生观察的角度与观察习惯的不同,学生的分类标准自然不同:有按动物的种类来分的,2只小猫,5只鸡,1只小鸟;有按颜色来分的:4只白的,2只黑的,2只黄的;有按大小来分的,3只大的,5只小的。那么一共有几只小动物?学生分类的标准不一样,列的算式自然也不同:2+5+1,4+2+2,3+5.这样不仅实现了多样与独特的统一,同时也有利于思维的活跃性和深刻性的统一,学生在对比、辨析、交流讨论中很容易明白“整体被分成了哪几个部分,那么整体就应该等于这几个部分的和”。
思维的深刻性是一切思维品质的基础,教师若缺乏对数学本质的深刻揭示,学生就会缺少对数学本质的深刻理解。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批判性自然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我们要谨防“去数学化”的倾向,因为这种倾向会危及数学教育的生命,数学教师要把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数学规律的“根”留给课堂。
在新课程理念的摸索中,有待教师进一步保持我们谦虚好学的精神,运用传统教育的“朴实无华”来修正新课堂中的“华而不实”,使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真正发扬光大,让我们的学生爱上数学,学会学习,真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再好教学模式也需要教师活学活用。如果不反思及时修正自己的教学思想与行为,就会出现“戴着镣铐跳舞”的尴尬。肩负着重大历史使命的教育工作者,需要在不断的深刻反思中奋然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