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艳青
(河南省太康县常营镇中心校,河南 周口)
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定义为:学生为适应未来生活、满足个人发展需求所必备的数学知识能力、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品格。也就是说,核心素养理念下的数学课堂的任务不再局限于给学生传授解答数学题的方式方法,而是要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数学作为学生的必修课,它所蕴含的能量不容小觑,学好数学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理性思辨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自我钻研的能力等,这些都是学生在未来所需要的生活能力。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做到精心备课的基础上还需要数学教师能够认真讲授,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浓厚而强烈的兴趣是促进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可以让学生从无效、低效学习的状态转变为有效、高效的学习状态。比如在讲解“一元二次方程”这一知识点时,可以利用典故来进行课堂导入从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如“在唐朝时,唐太宗准备选拔一名朝廷官员,然后用一道数学题来进行考核:几个人一起出资买羊,但是在买回之后进行具体分配时出现了问题,如果每个人分6只羊就会剩下5只,如果每个人分7只羊就还差8只,问这里一共有多少人、有多少羊?”最后一个在职官员很快运用方程来计算,得出了答案。那么他是如何算出的?这样将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从典故中思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数学教师还可以利用生活情境进行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任何知识都来源于生活,数学知识也不例外,很多数学知识都与我们周围的生活紧密相关。因此,合理地进行情境化教学,有益于学生掌握知识点,并且更好地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数学情境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问题情境,另一种是活动情境。问题情境是指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积累,结合教学目标,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地提出数学问题,利用相关的数学知识去表示其中蕴含着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求出结果并讨论结果意义的过程。而活动情境是指从日常生活中,从商品生产以及其他学科当中抽象地提出数学概念,并运用数学中学到的规律、法则、公式等解决现实中的问题。而不管是哪一种情境教学,我们的目的都只有一个,那就是让学生善于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会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并通过一定的数学知识去解决问题。
初中的数学课堂情境化教学,需要我们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生动的教学方案,抓住学生的兴趣点,通过挖掘学生的心理而设计题目和教学流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以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例如,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演示图形的变化,在讲立体几何的知识点时,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出几何图形,然后在课堂上拆分,观察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区别与联系,这样不仅在做手工的过程中得到了乐趣,而且更为直观地感受到了图形的变化和特点,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呢?但需要强调的是,课堂活动要合理有效,不能毫无节制,只注重活动而忽略了知识的掌握,这样就失去了情境化教学的真正目的。
学以致用是我们学习知识所要达到的最佳状态,而对于数学老师来说,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是我们的终极目标。因为数学核心素养就是学生通过学习数学,逐渐建立和具备的理解和处理周围事物的方法和能力。通常表现为人们在处理问题时候所表现出来的思维方式和解决策略,这些问题不一定是数学问题,但是一个具备一定数学素养的人,就可以用数学的眼光或者角度去看待这个问题,并且用数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所以,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十分必要,这也是提高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关键。
教师应该多方搜集一些现实生活当中或者是其他学科当中与数学知识想联系的背景资料,创设问题情境,在学生掌握了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之后,再引导学生构造数学模型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这样就在教学过程中将理论与实际充分结合,逐渐培养学生灵活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例如,概率问题、统计图等,这些都是与实际联系较为紧密的知识点,我们在讲授和学生练习的过程中,要大量地设计问题并练习,然后让学生在有了一定基础之后,自己设计问题和创设情境,在被动接受后通过主动探究,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也在不断地实践探索中逐渐具备一定的应用能力。
传统的数学教学总是过分地强调数学的严谨性、逻辑性、系统性和理论性,但是忽略了数学本身所存在的精神与价值,而学习数学所获得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索精神则是核心素养理念下数学教学的重点。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把重点放在对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的培养上,而不是一味地强调和重复死板的数学概念和法则,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努力尝试有效的课堂情境,开拓学生的思维,锻炼他们的应用能力,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