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本科人文教育价值定位与回归路径

2018-02-24 15:50张晓文
现代教育论丛 2018年4期
关键词:一流人文科学

张晓文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断增强和走向成熟的伟大时代,更是我国教育迈向新台阶、焕发新生命、成就新辉煌的时代。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重申了新时期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明确了新时代本科教育人才培养重任,更彰显了全面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历史使命。为充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人才,在新时代我们不得不审思本科人文教育的价值和回归路径。

一、新时代本科人文教育的价值定位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本科教育是服务社会、培养人才的重要抓手。然而目前本科人文教育尚未引起重视,引发人才塑造扭曲,社会发展畸型等诸多弊病。因而,如何思考本科人文教育的时代价值与育人价值乃现实所需。

(一)本科人文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基石

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是党和国家一直关注的教育问题。2018年5月2日,习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的讲话中强调了四个“重要论断”:高等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各级各类学校的共同使命;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而本科教育在高等教育中体量最大,而且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基础。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教育阶段,本科教育是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国的基础工程。要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就应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挥人文教育的内在指引作用。本科教育的根本目标也是培养人,如何将“立德”与“树人”紧密结合,是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现代化人才、提高本科教育人才培养能力的重要指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新时代,伴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快速发展,我国本科教育自然会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高校本科教育必将受到新一轮社会经济大变革的影响。因此,要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现阶段理应重视人文教育的真正价值,将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评价的第一指标,营造以德立身、以德施教、以德立学的良好学风,提高教师的文化修养、理论修养和道德修养,培养具有人文素养、人文情怀、人文精神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本科人文教育是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必备要素

高等教育是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保障,同时肩负着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高素质人才的重任。新时代对高等教育提出的目标更高、需求更急,新形势下教育强才能人才强,人才强才可国家强。一流本科教育是建设一流大学的重要体现,一流人才是一流本科教育的根本目标,也只有培养了一流人才才能建设一流本科,进而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大学必须拥有一流的本科教育,必须拥有一流的本科特色,必须拥有大学的底色和根基。这就需要在一流专业、一流学科建设中强化人文教育,关注人文专业、人文学科的奠基作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必须坚持建设“四个一流”:一流大学、一流本科、一流学科、一流专业。世界一流大学发展史告诫我们:一流大学必定拥有雄厚的人文基础,一流本科必定拥有坚实的人文底蕴,一流学科必定拥有悠久的人文历史,一流专业必定拥有深厚的人文情怀。世界一流大学斯坦福大学提出了 21 世纪本科教育的目标:掌握知识(Owning Knowledge),磨炼能力(Honing Skills and Capacities),培养责任感(Cultivating Responsibility),自适应学习(Adaptive Learning)。从一流大学本科教育目标以及发展史可知,一流大学不但关注培养学生广博知识与超强能力,而且还重视学生知识应用、自我学习、具有社会责任感及人文情怀。因此,在新时代本科教育发展中,既要以国际一流大学本科教育为参照,又要关注我国特色国情,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贡献中国人文教育之智慧与方案。

(三)本科人文教育是新时代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发展的应然诉求

纵观古今中外,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间的关系时而对立、时而融合,二者处于一种同时存在的客观实在,代表着教育发展的不同侧面,且存在一种互补的关系。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历史进程展示了两者发展的相辅相成、互相依存关系,是社会发展和教育自身发展的历史选择。20世纪以来,自然科学与技术发展突飞猛进,分科化、专门化的学科发展倾向,使得科学教育、专业教育、技术教育日渐突出,人文教育逐渐衰落。这种片面追求社会经济的发展致使涌现了诸多社会难以想象的现实难题。而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必须以新视野、新思维、新境界以观教育发展的新面貌。人的全面发展要求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机融合,两者的融合发展是人生存发展的需要,既满足了人的物质需求,又可以满足人的精神需求。推动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是科学不断前行、社会不断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教育综合化发展的应然诉求。此外,教育系统是社会系统的子系统,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经济的整体进步和发展,社会经济的持续进步需要科学与人文教育并驾齐驱,两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两个车轮,缺一不可。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发展是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教育保障,是现代化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机融合是从外部形式到内涵实质的完全糅合和一体化整合,其最终目的在于培养既要具有自然科学知识,又要具备人文素养、完整人格的全面发展的人。

二、新时代本科人文教育的回归路径

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新时代必将面临新问题。因此,我们要树立新思维,站在新高度审视本科人文教育的现实难题,并积极乐观审思人文教育的回归理路。

(一)厘清本科教育的性质和职能,重视人文教育的育人价值

新时代必将是一个人才竞争的时代。21世纪各国发展战略中都高度重视人才培养,一流大学始终将本科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位置,因此,“回归本科教育”,以本为本已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行动纲领。从国内外大学发展历史和现实要求看,人才培养始终是本科教育的重要属性。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领域中纲举目张的教育阶段,是人才成长的重要奠基时期。然而,受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思潮的蛊惑,本科教育也逐渐被异化为输送精致利己主义者的加工渠道,本科教育工具价值远超于其育人价值。为此,我们需要站在历史高度,坚持以本为本,呼唤本科人文教育。在本科塑造人才的过程中,重新审视人文教育的价值和目的,深入理解人文教育的三层内涵。首先,挖掘人文主义教育作为一种理念存在的独特价值和功能。由古及今,人文主义思想在中西方有关对人性思考和社会人类发展中起到积极作用。其次,发挥人文学科教育的育人功能。在人文社会科学教育中,诸如历史、文学、哲学、艺术、教育等要彰显其学科的人文性、社会性,逐步培养本科学生的人文思想和人文精神。再次,强化人文素养教育。大学本科教育不是简单的职业训练,而需教人向善、追求生命的完整,在不断探求真理的同时,培育人格善(personal good)或人性善(human good),让大学成为完整人格塑造、鲜活生命体养成的神圣殿堂。

(二)重塑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发展的教育理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伴随我国现代化科学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学教育呈现科学化倾向,人文教育式微。我们必须思考在大学本科教育中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二者的关系——究竟是人文教育为主还是科学教育为主,还是两者并驾齐驱。这就涉及本科教育培养人才的标准与目标。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全面发展的学说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人永远是发展的目的而不是手段,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人自由、全面、和谐的发展,只有实施全面发展的教育才能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因此,为培养全面发展的本科生,必须开展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的本科教育,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断推进人由依附性到独立性再到自由个性的发展。教育理念影响着教育政策和教育活动。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发展需要更新传统教育理念,重新认识新时代背景下两者间的关系,明确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标准与现实培养困境,反推变革现实本科教育中重科学轻人文的教育理念。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提供强大人力资源保障。现代本科教育无论是从其性质或是目标来看,都应该是培养人、塑造人、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在新时代社会现代化进程中不得不走科学与人文教育融合发展的道路。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提出的:“把一个人的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使他成为一个完善的人。”

(三)科学设置本科人文教育课程,营造人文教育的良好氛围

当前大学本科课程的设置重在迎合现代化的社会经济发展之需,而严重忽略了人在教育中的主体性、人文性地位,是一种重手段而轻目的、重结果而轻过程的工具性价值追求。究其原因,现在主要将大学定位为知识技能的传授与习得场所,证书与职业获得的培训机构,而轻视了本科教育在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培育中起到的积极作用。因此,本科课程的设置既需要考虑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又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新斯多葛派”政治、道德哲学家玛莎•纳斯鲍姆在《培养人性:从古典学角度辩护通识教育改革》中强调通识教育培养人性的重要性,并主张在大学开设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基于此,我国目前大学本科教育应该在人文教育课程设置方面彰显其时代性与独特性。在设置课程之前,理应明晰两大问题:人文教育目标以及人文专业的“人文性”;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育人价值。首先,更新现代化人才培养理念,匡正现实人文课程认识误区。在课程设置中应避免单纯追求科学技术的“物性”而忽视人文学科的“人性”,应全面培育人才,塑造完整人性。其次,重塑人文教育课程机制,开发适时的人文教育课程。开发新型的人文教育课程素材,显性与隐性课程相结合,创造多样化的、开放自由的课程习得机制。最后,全方位营造人文教育课的“人文性”培育环境。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突显隐性课程的涵养濡化功能,让人文教育成为一种润物细无声的生活化教育形式。

猜你喜欢
一流人文科学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