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专业特色的中职学校人文素养课程体系构建①

2018-02-24 13:31:58张颖梅
现代教育 2018年5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人文中职

■张颖梅

一、当前中职学校人文素养课程体系所存在问题

只有准确把握当前中职学校人文素养课程体系的“症结”所在,才能科学构建中职学校人文素养课程体系。鉴于此,笔者对枣庄市18所中职学校课程体系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证调查。为使调查更具有针对性,重点对护理、旅游、学前教育三个专业中职学生的人文素养课程体系进行了调研。并对滕州市护理学会、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枣庄实验幼儿园、枣庄旅行社等11个企业进行访谈,了解企事业单位对中职毕业生人文素养的认知度,以点带面,阐述中职学校人文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成因,为合理构建中职人文素养课程体系提供现实依据。通过调研报告分析,探究影响我市中职学校人文素养的问题及原因主要有:

一是人文素养理念上存在缺失。由于当前不少中职学校认为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在于使学生习得一技之长,“唯专业教育论”观念僵化,认为职业教育主要致力于专业教育,不必在人文教育上浪费时间,结果造成学校不太重视人文课程开设。

二是人文素养课程缺乏整体规划,人文素养课程结构尚未搭建。大多数中职课程体系均遵循以专业能力与职业技能为主的培养模式,按照“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基础课+专业技能课”为主的模式进行课程体系构建,人文素养课程开设随意,且不少课程内容雷同。

三是人文素养课程缺少专业特色,课程资源开发不够系统。调查发现,我市的中职学校人文素养课程资源类型单一、局限,主要包括语文、普通话、艺术赏析课程等,部分学校甚至只设有语文课程,不能很好地与专业相结合。

二、人文素养课程的内涵及内容

人文素养是指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的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包括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和人文行为三个方面的内容。

职业教育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具有一定人文素养的“职业人”,而不是只懂得技术、片面发展的“工具人”,要求所培养的学生不仅具备职业活动所要求的知识、技术和能力,而且必须具备与其职业活动相适应的职业思想、职业道德、职业态度和职业精神。

中职人文素养课程就是指以课程为载体,传授中职生人文知识,培养中职生人文精神,陶冶锤炼中职生人文行为,最终提升中职生的人文素养。

三、构建中职学校人文素养课程体系的对策和建议

(一)明确层次化的课程目标

首先,课程目标设定应该以《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和《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教学大纲》等为依据,结合民族精神、理想信念、遵纪守法、心理健康等教育内容进行设定,将人文素养教育较好地融入其中,有目的地实施渗透教育;二是结合当前中职生年龄、认知水平、需求状况来有阶段、有步骤地进行,将人文素养教育的总体目标分解到各个年级,分年级、有层次地组织实施。

(二)构建健全的课程体系

第一,专业课程。专业课程往往基于很强的逻辑学和系统性,但是专业知识背后却蕴藏着丰富的人文素材。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训实习等专业课程教学中要善于就地取材,敏锐地捕捉人文信息,结合课程教学内容。

第二,传统人文课程。中国文化意境幽远、博大精深,以德育为线索,以人文精神为线索,将文化资源与现代社会结合起来,将经典内涵与时代特征联系起来,达到理论性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民族性与时代性的有机联系。

第三,德育课程。德育课程作为一门显性的课程,是进行人文素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主要担负爱国主义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两个方面的内容。作为一门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核心价值的学科,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素材,对于丰富学生人文知识、提升人文素养具有重要作用。

(三)开发多样化的课程资源

第一,必修课程。按照国家、省各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在原有必修文化基础课课程基础之上,强化公共艺术与历史课。将语文、数学、英语、德育、公共艺术与历史这些基础课程划列为必修课程,按照必修课程目标标准进行授课。

第二,选修课程。结合专业需求,根据学生的专业兴趣、爱好,可以自由地选择礼仪、普通话、企业文化、书法欣赏、心理健康等课程。这些课程有利于拓宽人文视野、开启思想闸门、形成良好的精神风貌、养成良好的言谈举止习惯和职业素养、个性化发展,对于学生未来更好地生活与工作具有重要推进作用,从而培养为时代所需要的劳动者和全面发展的技能性人才。

第三,活动课程。结合不同的专业特色,开展经典诵读等活动,可以有效丰富校园人文氛围、增强学生人文体验,使学生受到更加浓厚的人文熏陶。此外,还可以通过开展专业社会调查、专业实习等社会活动,更多地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社会现象,提高学生运用人文知识的能力。

(四)强化人文素养的课程教学

“课程实施是将课程理论转化为课程实践的活动,是决定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环节。但是课程实施不会自行规划、启动或推行,必须依靠教师将课程具体化到实践中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结合学生专业实际,有针对性地将人文素养教育渗透到教学过程改革环节中去。

第一,注重引领作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人文素养教育是一个长期性、渐进性的启迪感悟过程,教师的思想倾向、学识底蕴、教学态度、道德境界和气质修养等,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起着引领、示范作用,直接影响着人文素质教育的成效。

第二,融入教学之中。校内实训教学时,通过模拟职业环境、对接生产过程、融合企业文化等途径来培养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在校企合作教学时通过学生与企业“零距离”接触,体验岗位性质,完成职业转化。

第三,引入学分制评价。学分制是指以选课为核心,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学生所学学科进行绩点和学分,来衡量学生质和量的综合教学管理制度。作为教育模式的一种,与学年制相比,具有自由选择课程、强调个性发展、实施目标管理、学制弹性化等基本特征,极大提高了教学效果和质量。

四、结束语

中职学校“四位一体”人文素养课程的构建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四个学期后,笔者再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水平评估。结果显示,学生在思想道德水平与行为习惯方面均得到较好的改善与提升。在思想道德修养方面,学生开始注重自我修养的提升,注重对自身人文气息的塑造,并开始规划自己的人生,为之努力;在行为习惯方面,学生较之前更加有礼貌、讲文明,能够更好地遵守纪律,参与课堂,学习积极性也较之前得到了提高,学生自身的精神风貌更加积极阳光,任课教师表示课堂体验良好。

然而,中职学校所具有的人才培养目标特点、中职学生所具有的身心发展和人文素养特征,决定了中职学校人文素养课程模式构建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且要随着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而发生改变。同时,由于人文素养课程模式构建受到内在与外部多种因素的影响,呈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这就要求对中职学校人文素养课程的模式构建研究要更加深入和细化。

参考文献:

[1]高月春.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10,(05).

[2]黄菲蒂.高校人文通识课程的定位与教学[J].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03).

[3]徐继存,段兆兵,陈琼.论课程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J].学科教育,2002,(02).

[4]何军华.教师与课程实施[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4.

[5]蔡金.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与学生评价体系之间关系的探究[J].消费电子,2014,(18).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人文中职
人文
北京纪事(2024年1期)2024-01-03 03:16:55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辅导员(2017年18期)2017-10-16 01:14:48
人文绍兴
中国三峡(2017年3期)2017-06-09 08:14:59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人文社科
全国新书目(2016年5期)2016-06-08 08:54:10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浅谈中职英语教育三部曲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7:08
果真是“误了百万中职生”吗?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