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华侨中学 龙 敏
本文就议论文中保持核心概念的始终如 “一”做一探讨。
什么是核心概念?议论文的论点表述中,往往有对全文行文起到统领作用的词语,它在文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这样的词语就是文章的“核心概念”。人们也常常称其为“关键词”。
“始终如一”即逻辑学中“同一律”的要求,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概念的判断和运用必须保持同一性,不能在不同意义上使用概念和判断,否则就会产生混淆概念、偷换概念和转移论题等错误。
中国语言文字,其魅力之一在于词义的多义性。但这对于学生议论文写作来说,增加了审题和论述的难度。以2003年上海高考作文为例:
“杂”的含义很广,有褒有贬。请联系生活、科学、文化、艺术,以“杂”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文章,文体不限(不要写成诗歌)。
如果体裁为议论文,首先要明确“杂”在文中的具体内涵。
1.常言道:“无欲德乃大。”一个为官者不能有私心杂念,一旦私欲膨胀,必然会有损于德。
“杂”是指不纯正的、不合乎道德的。
2.面对纷繁复杂的言论,认清自我的内心、坚守初心就显得尤为重要。
“杂”是“繁多”“杂乱”之意。
3.春秋战国时期,各类学说风起云涌,而正是这种“杂”,催生了一个欣欣向荣、百家争鸣的时代。
“杂”是“驳杂”“丰富”之意。
以上仅仅是列举“杂”在不同具体语境中的三种意义。词语具有多义性,再加之语境赋予的特定意义,更是使词义的内涵得以丰富,外延得到扩展,由此而带来因词语内涵和外延的不确定性,可能引发“转移话题”“偏题”等问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印度诗人泰戈尔说:“生命当如灿烂的夏日之花,不凋不败,妖冶如火。”中国诗人汪国真说:“生命可以没有灿烂,不能失去的是平凡。”
以上两句寓有深意的诗,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1.“形同”引发概念混乱。词义有本义、引申义、比喻义等多种类型,而它一旦进入具体语境中,词义就变得单一化、具体化,有时乃至是其常用意义之外的临时性意义。明明是一模一样的词,偏偏就会产生这样的问题。
例1:平凡使人幸福。北大毕业学子刘平放弃国外百万年薪工作,选择回乡,只为陪伴患有糖尿病的母亲,或者说是为了平凡。别人问他甘不甘心那百万年薪的工作,他总微笑回答:“我选择平凡的幸福,幸福便选择了平凡的我。”一语道千意,万意暖人心。刘平用自己的选择,向别人诠释了何为平凡的幸福,何为幸福的平凡。
“我选择平凡的幸福,幸福便选择了平凡的我。”“平凡的幸福”是指粗茶淡饭式的家常幸福,它倾向于物质生活的平民化、大众化和葆有与普通人家一样的良好亲情。对于“平凡的我”这一说法,用世俗成名得利的成功标准衡量“我”,“百万年薪”无疑是成功的,我是出类拔萃的;而此时舍弃这优厚的报酬,归于普通大众中的一员,我是平凡的。这两处的“平凡”是形容词,作定语,修饰限定一个人生活和贡献的层次水平,已与原材料中“平凡”的词性、功能不一样,内涵也不一样;而原材料中“平凡”是名词,做宾语,是指“安于并干好本分的生活态度”。
以上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忽视了同形词的辨析。在相同字形的掩盖下,我们常常只关注例证是否能融入核心观念,至于对这一概念在文本中的同一性的推敲,往往被省略,因此带来“转移话题”的混乱。
2.“近义”造成似是而非。现代汉语词汇有“同义”“近义”现象,一般情况下,它们可以互相替换,使语言灵动多变。但在议论文中,同义、近义使用需谨慎而为。
例2:懂得平淡是一种智慧,是能够透视生活本质的智者。某小区的一位女清洁工,她每天将自己打扮得朴素得体,每天哼着欢快的歌,精心地清扫每一个角落,对每一个人都问好,并且常在小区组织各种健身活动。她虽然是小区那平凡的清洁工,然而她将自己平凡的生活整理得有滋有味,品尝着平凡生活的美味,这难道不是一种智慧吗?
以上文段中,“平凡”“平淡”交替使用,而“平淡”出现的频率更高。一般情况下,我们将“平淡”与“平凡”看成是近义词,它们都有“平常”之意。可一旦进入具体的语境,尤其是要求逻辑严谨的议论文,近义词的细微差别,有可能带来“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危害。“平淡”强调“平常,没有曲折,没有特异之处”;而“平凡”,主要针对人的社会价值而言,“普通,不出众”。在“生命可以没有灿烂,不能失去的是平凡”一句中,“平凡”指“安于并干好自己的本分”。汪国真意在指出,人生不一定能辉煌,但踏实认真、干好本分这一生活态度不可或缺。
女清洁工干的虽是一份极平凡的工作,但她尽心尽责,可以用“平凡”来评价其工作及贡献;但她的生活并不平淡。相较于我们日常所见的其他清洁工,她唱歌、组织活动,实在是活得别有一番滋味。所以,无论是立足全篇,还是就女清洁工这一局部论证,使用“平淡”都不妥帖。
3.“诠释”失当导致改弦易辙。很多时候,有必要对论题的核心概念做出解释,帮助我们从另一侧面或角度理解它。
例3:想要活出人生的灿烂,则需以平凡做基底,用甘于寂寞的态度,潜心专注于一件事。小有名气后也不骄不躁,保持着生命从容与淡定,拥有这种平凡,方可实现人生真正的灿烂。
莫泊桑师从福楼拜,在十年时间里刻苦练笔,写成了一篇又一篇文章,但是全部都没能发表,一直到完成短篇小说《羊脂球》。作品一面世,即震动法国文坛。成名后的莫泊桑仍能沉寂下来刻苦写作,终成19世纪法国“短篇小说之王”。
用十年时间,刻苦练笔,这无疑是一个需要耐得住寂寞的过程。小有名气后不被名利所迷惑,保持生命的从容淡泊,沉寂下去继续写作。若是缺了这种平凡的态度,也就成就不了后来的莫泊桑。莫泊桑人生的灿烂是建立在平凡的基础上的。
从原文“小有名气后也不骄不躁,保持着生命的从容与淡定,拥有这种平凡,方可实现人生真正的灿烂”一句来看,作者用“从容淡定”诠释“平凡”的内涵,“平凡”改头换面为“从容淡定”,成了论段中的关键词。是否合适呢?这就涉及到“从容淡定”和“平凡”概念的差异性问题。追根溯源,原材料中,“平凡”为“安于本分”之意;而“从容淡定”,在以上语境中是指“对名利不沾沾自喜、得意忘形,而是镇定,保持内心平和”的一种态度。“平凡”强调的是个体自身行为举止、生活方式与平日无二,成就“归零”的一种姿态;而“从容淡定”侧重于个体对待名利的心态。二者内涵迥异。因此,该文段在对核心概念进行阐释时,犯了误入“歧途”的错误。
议论文论点的表述常常是以判断句或祈使句的形式呈现。在中心论点中,一定有不少于一个核心概念,对这一核心概念的界定尤为重要,它是议论文写作成功与否的基础。
举例说明如下:
如何与同学相处?高一新生李萍临行前,爸爸给了她诸多建议,其一是:要学会宽恕,甚至是对曾经伤害过你的人,因为只有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请结合上述建议,谈谈自己的体会和看法。
爸爸的建议中,“宽恕”(“放下”)是核心概念,考虑到一词多义易导致转移论题和混淆概念等,我们有必要对特定语境中的核心概念做更深入、细致、周全的了解。对核心概念的界定,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
1.分解概念,明确具体语境中核心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宽:宽大有气量,不计较或追究。恕:饶恕,免于责罚。“宽恕”适用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这一范畴。
2.寻找核心概念的同义或近义概念。“宽恕”的同义(近义)概念有“宽容”“包容”“谅解”“原谅”“海涵”等。
3.寻找核心概念的对立概念或相反概念。“宽恕”的对立(相反)概念有“怨恨”“报复”“斤斤计较”“睚眦必报”“以牙还牙”等。
以上“三重门”有什么意义?且看下面的举例。
俞灏明之前因拍戏毁容,复出后的他在新戏中演技爆发而备受观众瞩目。在一次采访中,俞灏明说道:“我如今演技能得到如此大的提升,关键在于我能宽恕过去,懂得放下,心态得以调整,演技得以积淀提升,才有了现在站在公众面前自信的我。”
宽恕过去,懂得放下对过去的感情包袱,才能让自己心态平和,变得更加轻松快乐;相反,如若不能宽恕他人,懂得放下,会让自己总是心怀对他人的恶意,心情变得抑郁不堪,最终甚至影响到生活、事业的前进。
以上片段中,“宽恕”和“放下”出现共计六次,关键词的频频亮相,彰显作者的扣题意识很强,能紧紧围绕论题来阐释论证。但美中不足的是,“宽恕”“放下”并非完全切合论题。俞灏明言语中的“宽恕过去,懂得放下”,其对象是自己过去拍戏毁容的不幸遭际。“宽恕”和“放下”意为不纠结于挫折与不幸,不囿于失意怨叹的樊篱,即以此时此地为起跑线,着眼于提升演艺技能,再次出发。这同原材料中核心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比较,出现了偏差。
同时运用对立(相反)概念和同义(近义)概念去检验,也能发现这一选材的明显漏洞。“斤斤计较——过去”尚说得通,但“报复——过去”“睚眦必报——过去”等完全不能成立;若借用同义(近义)概念检验,“谅解——过去的不幸经历”,也是行不通的。
需要提醒的是,“分解概念,明确具体语境中核心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前提,是根本,是寻找同义(近义)和对立(相反)概念的基础,不可偏废。否则,失去内涵和外延的限制,就有可能因概念外延的扩大而引发似是而非的错误。寻找同义(近义)和对立(相反)概念,对“‘形同’引发概念混乱”等有较好的检验作用。
至此,“三重门”的作用和意义逐渐浮出水面:审题时,它可以用来加深我们对核心概念的认识与了解;谋篇布局时,可用于检验并规范议论文的选材与论述是否切合材料和论点,避免出现似是而非、旁逸斜出等偏题甚至离题的严重后果。
由此看来,如果是正面论证,往往可以找到核心概念的近似语意词句;如果是反面论证,一般可以找到对立语意词句。如果论述中,近似或对立关系不存在,很可能是论证出现了偏差。因此,审题立意环节中,对核心概念的斟酌和审慎就变得举足轻重,明确其适用范围,找出其同义(近义)概念或对立(相反)概念,使核心概念一步步鲜明起来,为论证的严谨、保持概念的始终如一,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