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洁琼
(四川省阆中师范附属实验小学校,四川 阆中)
提倡阅读,最重要的目的是让儿童重新体会阅读故事的美好,让儿童享受阅读的乐趣。因此,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发儿童的阅读兴趣,是教师最重要的课题。在众多的阅读教学方式中,书谈是一个很好的方式。本文将先探讨小学阅读教学的现状,以厘清儿童阅读兴趣低落的原因,再分别从书谈的定义、特色以及实施的方式等说明其在阅读教学上运用的途径。
根据一项对小学一、二年级学生进行的阅读看法访问调查,问儿童“为什么要看书”,大部分儿童都回答“因为要写字,要写作文,要考试”,很少人回答“因为喜欢看故事书或因为看书很有乐趣”。在儿童未进入学校前,通过父母或家中成人讲述故事,让儿童早期的语文经验建构在整篇故事意义的理解及相关的事物上,那时儿童对于阅读的经验是美好的,往往对于书本爱不释手。为什么儿童进入学校,学会许多阅读本领后反而不喜欢看书了?虽然我国的语文课程包含听、说、读、写四大部分,但语文教学中“读”所教导的内容仅限于教材中课文的理解上。当儿童进入学校后,他们的语文经验常被窄化成如何去读而已,因此,原本充满趣味的阅读活动变成枯燥的技巧练习。
书谈,包括两种范畴,一种是在阅读前的引言,就像电影的预告片一样,抓取出故事中最精彩的部分先向儿童做介绍,以引起学生的好奇,但不能说出大意、结局或故事中的重点部分,撩起他们的兴趣,促使他们愿意打开书本去看;另一种则是强调在阅读后针对故事内容的交谈,以语言讨论的方式进行,针对书中故事的内容让儿童说出自己所看到的内容,包括故事人物、情节、与生活上相关的经验及其感想等。
当听完或看完故事后,给儿童机会将其感觉和想法写出来或画出来,不需强迫学生按一定的格式书写。若学生不知道写什么,也可改为提问,“看完这个故事你最想和谁分享?为什么?你想告诉他什么?”或是“你最喜欢这个故事中的哪一个角色?为什么?”在进行对话之前先让学生自由地去写或画出自己的感觉,将会使接下来的书谈内容更加丰富,确保每个成员都能衷心地交换意见。
教师在书谈之前需要一个内容计划大纲,这个计划是来自故事本身,根据其内容延伸而来的,但并非不可改变。随着儿童对话内容改变,这个计划随时可以修改。换言之,这个计划内容虽是事先预定的,但并非固定不变,它可以随着儿童对话的走向而随时调整,以适应整个情景及儿童需求。
通常这个楷模是教师,他(她)已经读过这个故事,事先标记出想和儿童分享的想法和洞见。在书谈一开始,即由教师先引发对故事的感想,将自己融为分享故事的成员之一,诚恳开放地说出自己的感觉,一方面让儿童也能敞开心怀,愿意说出自己的心声,另一方面也可学习教师思考的方式。
阅读之前的引言目的在引起儿童对该本书的好奇心与兴趣,教师进行时可兼用提问及说明的方式,由教师自己来说或提问让学生讨论皆可,除了口头说明之外也需要兼顾视觉效果,例如制作海报或直接运用书本漂亮的封面。
一是建立指导方针。由于书谈不同于儿童经验中的讨论模式,在书谈中儿童可以直接和其他人对谈,也可直接介绍自己想说的主题,不需通过老师的提问或指定。教师应建立清楚的指导方针,引导儿童学习这种新的互动模式,包括一次只有一个人说话、别人说话时仔细聆听别人的发言、围绕主题每个人最少需发言一次。二是引导对话。有时学生会提出问题来问或对内容作一些评论,教师可因势利导开启对话窗口。若儿童都沉默时,教师可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打开话匣子。例如:你有什么看法?对这个故事谁想说说自己的感想?有没有人要说些什么?整个对话的过程,教师的角色不是主导的,让对话自然地随着儿童的想法和评论去流动。
在书谈之后,学生通常还热切地持续思考着,教师可把握这个机会,设计多元的活动延续阅读的效果,鼓励他们将故事画下来,用笔记下感想或自己也写一个故事。让儿童自由选择他喜欢的方式来回应,教师若要使用“阅读心得报告”需考量表达方式的多样化,不可强迫规定统一格式化的文字书写,或要求过多,反而让阅读心得报告变成儿童阅读的枷锁。教师也可将故事设计成戏剧表演活动,让儿童扮演故事中的角色,来持续儿童对故事的探索。
书谈可以提供儿童探索文学的内在反应,参与建构意义以及分享文学的优美内涵,她不只是挑起儿童阅读的渴望,更是教师扩展儿童文学反应,提高阅读教学品质的有力工具。希望经由教师的努力与付出,让好书里的智慧深植于每个孩子的心灵之中,成为一颗幸福的种子,为孩子的生命绽放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