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报纸新闻言论的写作

2018-02-24 09:14:19关海山
新闻采编 2018年2期
关键词:评论员社论言论

◇ 关海山

什么是报纸新闻言论?我们先来看一下各种新闻书籍上约定俗成的定义:“新闻言论是关于政治和一般公共事物的议论,由报纸、广播、期刊等新闻媒体就当前重大问题、新闻事件发表议论或做解释或提批评或谈意见或发号召的一种新闻体裁。”应该说,此定义还是较为全面和客观的。

当然,仅就报纸上所发表的言论,仍有诸多细的分类。从横向来说,可分为社论、短评、编者按、本报评论员、述评,以及新闻评论;从纵向来说,则可分为政治评论、经济评论、法制评论、教育评论、文化评论、一般性新闻评论等。

许多媒体从业人员把言论形象地比喻为报纸的灵魂,此话确有一定的道理。尤其在目前互联网空前发展时期,媒体竞争激烈,发生一件新闻事件,当地数家媒体便蜂拥而至,新闻写作只求准确,又不欢迎比喻、形容等修辞手法,因此,刊登出来的新闻全都是大同小异的;更何况,由于平台的因素,网络、电台,以及手机微信、朋友圈等,刊登速度又大大地超越报纸,这样一来,与其他各媒体相比,在新闻方面,报纸并不占优势——反而远远地落后于其他媒体;言论却不同,由新闻事件而派生出来的新闻言论,因作者的学识、思维、观点、文笔、性格等的不同,便显示出极大的差异性——只要不是抄袭和转载,哪怕针对的是同一个事件、同一个问题,新闻评论的作者即使站在同一个立场,不同的报纸刊登出来的言论都千差万别,存在着巨大的差距,甚至有人认为,“言论是媒体的主要声音,是衡量一个媒体水平高低、质量优劣的标准之一,关系到媒体功能的发挥,是媒体的旗帜和灵魂”。更有人因此而总结出媒体言论的八大特征:“很强的政治性,准确的针对性,强烈的时效性,鲜明的思想性,独特的新鲜性,严密的逻辑性,广泛的群众性,高度的简洁性。”而根据自己多年来写作新闻言论的经验,在此八大特征的基础上,我认为,应该再加上两条特征才更加完善:盎然的可读性,浓郁的文化性。

下面,我就各类型新闻言论的写作,进行解释。

社论是报纸就重大新闻事件而刊登的新闻言论,一般由报社内部有着坚定的政治立场、丰富的新闻经验与过硬的文字功底的报人主笔,如,元旦来临之际,报社往往会刊登一篇“元旦社论”。美国新闻人史本沙尔在《社论写作》一书中认为:“社论是一种事实与意见的精确、合理与系统的表白,为了娱乐,并影响公众,也为了要解释新闻,使一般读者能够了解其重要性。”而在甘惜分主编的《新闻学大辞典》中又对社论的写作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补充:“(社论)集中反映并传播一定政党、社会政治集团或社会群众团体对当前重大事件和迫切问题的立场、观点、主张。”“政党机关报的社论一般代表同级党组织的意见。”一般来说,社论都有着极强的政治性,在社论的内容中,多会总结去年的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领域等各项工作,展望来年的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领域等各项目标。当然,刊登社论的一般都是党报,或叫主流报纸,比如:《人民日报》;或者其他虽是专业性报纸,但属于国家级的媒体,比如:《经济日报》《农民日报》《工人日报》等,其他媒体即使刊登社论,也多为转载。像都市类报纸、体育类报纸、娱乐类报纸等,就连转载社论也不会很多。

本报评论员文章,是仅次于社论的一种新闻评论。因为社论的特殊性质,报纸不宜发表得过于频繁,因而,其他一些重要的新闻事件,就配以本报评论员文章。一般来说,本报评论员文章大多都代表新闻评论作者所在媒体的立场,并不由执笔人完全按照自己对新闻事件的看法而进行评论,因此,本报评论员文章也有着较强的导向性与政治性。本报评论员文章所评论的事件,一般都是媒体属地所发生的较为重大或有较大影响的新闻,由新闻事件引申开去,把一些政策性的东西贯穿其中,让读者能更为直接地了解。

新闻评论与短评大致比较接近,都是针对一些比较重要,或者是需要进一步挖掘其意义的新闻事件而写的评论,两者没有太大的区别,只是前者篇幅相对长些,且发表时独立成章;而后者相对篇幅较短,甚至不需要再拟文章标题,多附于新闻之后,而且,写作也较为随意,对文本的结构及完整性等,都没有太为具体的要求。

述评其实也叫评述。按我的理解,这是一种新闻与评论杂糅的体裁:既有新闻性质,又有评论性质;虽有新闻性质,却又不像一般意义上的新闻,它甚至可以用不长时间之前的新闻素材。说是评论,它又没有严格意义上的评论格式及语言要求。这种体裁为许多新闻从业者所喜爱,因为它写法灵活,边叙边议,新闻之中有评论,评论之中夹新闻,既能在一件事情的面上展开,又能就一件事情的某点深入进去,能够把新闻评论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和话语较为全面、较为清晰地表达出来。

编者按当然是编辑所写的了。也就是说,编辑在编辑稿件或组版过程中,针对某篇稿件或者针对整个版面所写的解释性文字,主要是阐明编辑思想或叫编辑意图,换句话说,就是,我为什么要编辑这篇稿件,或者为什么要编辑这样一块版面;或者,也有编者按是对报纸版面上新开设的栏目进行必要的解释(这样的编者按有时也叫“开栏语”),以便读者和作者能够明白该栏目的宗旨和要求,从而按照编辑思路去解读栏目稿件,或者为栏目量身定做写作稿件。从文章体裁和写作风格,与编者按较为接近的是“编后语”和“记者手记”、“采访手记”。以“采访手记”为例,记者采访并写完一篇新闻作品后,意犹未尽,可是,许多感慨和触动又明显地不属于新闻的范畴,当然也就不能写进新闻作品里了。那么,怎么办呢?就写一篇“采访手记”,一吐为快。

文化评论是所有新闻评论里比较特殊的一种。一般来说,它虽然是针对文化新闻或文化事件所写的评论,但毕竟是新闻评论里的一个分类;反过来,它虽然也具有新闻评论的诸多特征,但毕竟是属于“文化”的评论。除过少数政治性强的文化评论,大多文化评论是针对文化事件所发出的声音,这就对评论语言有了约定俗成的要求:不需要像写作其他新闻评论,要使用一些非常准确的、几乎没有多大自由余地的词语,文化评论的写作相对可以“软”一些,也就是说,从结构上,文化评论可以借鉴文学写作里的随笔、杂文和文学评论;从语言上,文化评论甚至可以借鉴文学语言的使用规律,幽默,风趣,或一针见血,或指桑骂槐,或声东击西,总之,对于文化评论的写作,最高的境界是能让读者从文章中感觉出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来。当然,要想写好文化评论,作者本身必须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作品中,要能够把文化的、文学的、历史的、新闻的等等要素有机地组合起来,由于媒体(特别是报纸)的版面特点,同时也由于种种其他原因,文化评论的语言更生活化,幽默俏皮,观点犀利,不拘风格,有的放矢。往往是,一张报纸里面,文化评论是非常受读者欢迎的作品之一。

当然,以上对各种新闻评论的理解,也只是我个人在实际写作中得出的一点感悟,尤其写文章,“文似看山不喜平”,最坚决的不变就是在发展中不断地追求创新和改变。但愿以后的新闻评论写作中,我还能够总结出更多、更有用的经验来。□

猜你喜欢
评论员社论言论
新民周刊首届青少年社论大赛获奖名单
新民周刊(2023年16期)2023-05-30 10:48:04
重要言论
重要言论
2020,化工跃上风口
广州化工(2020年1期)2020-02-14 07:13:54
“十四五”财政改革 更多关注支出划分
山西财税(2019年7期)2019-08-23 02:11:04
改革创新谋发展奋发有为谱新篇
山西财税(2019年2期)2019-04-03 06:54:10
关于社论报道的批评话语分析综述
山西青年(2019年22期)2019-01-15 20:24:30
他们的言论
智族GQ(2019年12期)2019-01-07 09:08:57
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推进改革
言论集纳
对外传播(2009年11期)2009-03-11 08:1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