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浦城县梦笔学校 叶友军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研究自然界物质结构及变化、一切物质的运动以及相互作用且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这门基础学科具有很强的创新性和广泛的运用性。因此,作为一名生物教师,想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要符合生物学的特点。
在生物教学中,笔者经常发现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因此,教师应将其当做突破口,探索和寻找激发初中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创设富有趣味性的教学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生物教学效率。与生物相关且能激发学生兴趣的事物有很多,例如,成语“飞蛾扑火”其主要反映的是生物知识中昆虫的趋光性;“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反映的是生物的遗传性;谚语“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则讲的是生物中的条件反射。所以,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可以巧妙地将生物知识和与生物相关的事物结合起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能有效地锻炼学生对生物知识运用的综合能力,进而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效率。
以往的实践对人的认识过程进行了充分验证,理性认识是在感性认识之后。而初中生初次学习生物时,形象思维仍是其主要思维阶段,并未完成抽象思维的过渡。然而生物这一学科实验内容大部分都以抽象为主,此时若是将实验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则无法取得预期教学效果。对此,教师可先借助多媒体课件将与教材内容相对应的图片或动画以实物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观看,使学生能够直观地观看抽象内容,更便于他们理解。
如部分学生在学习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观察心脏”中,会产生心脏心房、心室左右两部分相同这一错误认识。对此,教师可利用PPT将心脏剖面模式展示给学生观看,并在心脏组成讲解中询问学生:心脏两侧是否相通、同侧心房与心室是否相同等,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思考,进而作出正确判断。而在将“心脏内血液是以什么方向流动的”这类问题提出后,学生可借助箭头指向对血液流动方向进行判断。教师采用这类方式进行教学,能使学生更直观地观看抽象知识,有助于学生科学概念的形成。
“做中学”是我国大部分教育家都十分推荐的,要求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对知识内容学习。然而,现阶段所开展的教学通常都是以间接经验的传授为主,缺乏直接性。初中生物教师可将“做中学”这一教学理念融入到教学中,引导学生亲手操作,以此将实验操作要领掌握,完成知识的学习。
如在教学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练习使用显微镜”时,部分学生将显微镜结构有了一定认识,并了解如何使用后,教师可询问学生,“通过显微镜,我们在视野左下方看到一个图像,要想将其移至视野中间,该如何移动装片?”大部分学生都会给出“以右上方的方向移动装片”这一错误答案,对此,教师可引导学生动手实践,使学生能够认识到显微镜中的影像是与实际相反的,要想将左下方的图像移至中央视野出,就必须以左上方的方向移动装片。因此,借助实践操作能使学生突破认知障碍,教学效果更为理想。
在教授生物时,教师应对教材不断进行挖掘,在教学中融入创新元素,使学生在课堂中带着疑问去听课,并在疑问得到解决之后探索另一个问题,使其离开课堂后也带着疑问。这样不但能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培养,还能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
如在对“观察叶片的结构”这一内容进行教学时,叶片表皮上气孔结构与功能这一知识点对于学生而言难以理解。气孔是微观结构,是以两个半月形构成的保卫细胞的空腔,而教师又应以怎样的方式使学生对植物叶片的气孔具有更直观的认识呢?对此,笔者在对植物叶片气孔进行教学时借助了创新演示实验进行探究。植物的叶与茎之间有着相通的导管,当茎内有大量气体充入时,气体能从茎通往叶,而达到一定量的气体后,气孔就会释放出叶片内的气体,而此时叶片若是在水中,便会有气泡产生,以此便能得知气孔的存在。以这类直观性的创新实验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在植物气孔的探究过程中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有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植物气孔的存在和作用。同时,也是引导学生在对植物气孔的感性认识不足时,面对这一问题可借助宏观的、间接的方式,转换角度,采用不同的思维对问题进行思考,进而解决该问题。课堂教学有效性得到提高后,不但能丰富学生的知识,还能使学生在学习中积极、主动地探索与实践,进而将素质教育的目标得以实现。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当我们完成任意一堂课程的教学并在课后进行反思时,都会发现总有部分缺陷与不足的存在,这也恰好说明了“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但是,也正是在这一寻找问题、探索策略,将缺陷弥补,将不足完善的过程中,课堂教学成果才能得到不断地提升,学生也才能收获更丰富的知识。
参考文献:
[1]肖倩倩.用实验做“犁”,耕种那块不肥沃的土地——新课改环境下农村初中生物教学面临的问题及探讨[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4(27):168-169.
[2]杨立芹.浅谈优化教学设计在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