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固原市五原中学 闫世秀
我从教十多年了,自以为是一名优秀教师,对教育教学问题都能得心应手地处理,但是,长期以来,我也发现了一些自己处理起来比较头痛,而且很棘手的事——情绪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影响问题——它比一个学生的文化成绩还要重要。
孩子一进入初中,开学的前几个月,学生内心都很单纯,思想单一。但是,随着学业压力的增加逐步地会出现一些问题。其主要表现为:厌学型;作业应付、抄袭、不动脑得过且过型;与家长老师对抗叛逆型;玩手机、迷恋游戏爱看小说崇尚不良文化型。这些问题大多都是由个人情绪引起的。
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副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楚,一旦产生不良情绪,就会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我们作为教师必须了解其原因,找到解决办法,帮助孩子成长。产生不良情绪的原因很多,总体有两个方面:主观和客观原因。
主观原因:
1.个人性格。性格的外向和内向型,后者由于做事谨慎,顾虑多,交往较少,不甚言谈,容易产生焦虑情绪。
2.个人素养。身体素质(身体残缺或体能低下等)、文化素质不及别人,同样会产生自卑心理,出现不良情,他们遇事不自信,总会往坏处想,久而久之就会出现不良情绪。
3.个人兴趣爱好和特长。没有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学生,一旦产生不良情绪,他们便无法依托它法或它物来排除,日久积多,不好的情绪随之而生。就是所谓的郁闷生。反之,有兴趣特长的学生,他们可以借助这些兴趣来调节自己,使自己开朗起来,这样就不会产生不良情绪,而快乐阳光地生活。
客观原因:
1.家庭环境。(1)单亲、离异、孤儿类。这类学生大都因为家庭环境不好,缺少关爱,对周围的事物比较敏感,再加上管束不力或无人管束,逐步就会扭曲自己的人格,出现扭曲性不良情绪,抱怨、埋怨、憎恨他人。(2)少爷公主类。溺爱助长了孩子的恶习,形成唯我独尊,自大狂妄的个性,对事和人略有不满就会产生不良情绪。
2.教育环境 。学校教育的不均衡,往往也忽略心理教育,有时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致使一些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3.朋友环境。孩子往往交往不慎,结交一些不良朋友,恶习逐渐形成,不良情绪马上表现。
4.社会环境。网吧、小说、影视、游戏、手机等大量媒体的介入,使一些学生出现了心理不健康,对社会有不满感,出现消极、悲观、暴力等行为。
如何调节这些不良情绪呢?
1.寻找根源。帮助学生分析自身的不良情绪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然后根据学生的情绪特点找到解决办法。做好跟踪记录,经常督促向正面发展。
2.引导学生树立自信心,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3.多和孩子家长沟通,建立良好的家校教育关系。
4.找典型案例,进行正面教育,开导学生并指出如若不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将来能够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5.正确释放不良情绪。可以给学生创造条件,让他们有地倾诉,释放情绪,减少压力。
6.正确转移不良情绪。一是转移环境,二是转移注意力,三是转移事件。
7.重新正视自我。引导学生剖析自己,借鉴他人,弃其糟粕,重新认识自我,树立信心,阳光生活。
中学生的不良情绪影响个人的成长,也影响社会的发展,是教育中的头等问题。必须找根源,找方法帮助孩子调节、释放、改变,使其成为一个优秀的社会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