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辉 刘爱华 王婵 李能亿
2018年西藏高考文综采用的是全国卷三卷,其中政治试题满分100分,客观题48分,主观题52分。分值分布、试题结构和往年相比保持平稳,试题设问方式稳中求变,力求有所创新,且体现思想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和德育功能。
1.不仅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考查,更加注重考查理论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政治试题无论选择题选项设置还是主观题问题设计无不以课程标准为基本依据,以教材为依托,对考试内容和要求进行优化与整合,避免“繁、难、偏、旧”,强调考查必备主干知识。如15题,用某国2013~2017年对外贸易差额变化图为材料引导考生思考该国平衡总体贸易收支的政策,考查学生从经济数据图中获取关键数据进行判断推理,考查教材基础知识。试题还注重考查学生理论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20、21题,以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为背景,通过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以及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依存度日益加深,分析不断改革开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引导学生增强理论思维能力,学会运用唯物史观深刻把握中国的发展和变化以及世界的发展和变化,这两者间的变化如何相融相长,树立要不断改革和开放的战略眼光和战略格局。
2.紧扣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紧扣国家发展战略,体现学科实效性特色。2018年政治试题材料70%以上来自2017年4月至2018年3月时事政治,材料实效性强,设问角度新颖。命题突出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等融入命题,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的新转变,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认知中国社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所发生的变化。如22题,以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以及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等材料,使学生能从认识论角度思考中国发生的新变化。如38题,“2014年,中国推出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将智能制造作为国家战略主攻方向,提出到2025年中国迈入世界制造强国行列的战略目标”。使学生了解和认知国家发展战略,树立对国家和民族的自信和认同具有积极意义,同时也考察了学生对国家发展的认同以及对国家未来发展的积极融入和发展定位。培养学生运用发展的战略眼光来更深入地认识国家,增强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
3.紧扣传承和弘扬艰苦奋斗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政治学科的德育功能。如40题,材料选取了甘祖昌将军“共产党人不能享清福,要艰苦奋斗一辈子”的英雄事迹为材料,引导学生如何树立、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积极意义,通过材料的解读使学生认识到新时代传承和弘扬艰苦奋斗精神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试题将艰苦奋斗精神的丰富内涵融入考试内容中,增强试题试卷的文化感染力,发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引导学生树立勇于实践、甘于奉献的精神,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下基础。使学生在思想上、行动上有了行动的指南和参考,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和进步,对艰苦奋斗精神的传承和弘扬具有积极意义。
4.增强试题灵活性开放性,突出思维考查,体现创新性要求。通过增强试题灵活性开放性,多角度提问、鼓励创造性作答等方式,考查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以此引导学生关注思维能力训练,从题海战术、机械刷题中解放出来。如40题,选取了甘祖昌将军“共产党人不能享清福,要艰苦奋斗一辈子”的英雄事迹为材料,要求班级举办学习甘祖昌精神演讲会,围绕“青春、奋斗”为主题列出演讲提纲的三个要点,这种对问题的考查方式,使学生能够从标准答案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独立思考,从而培养个性化、创新性思维能力。
1.课程主干知识不扎实。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政府知识、价值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等,今年高考三卷的主观题都是教学大纲要求考生掌握的基本知识,但仍有不少学生掌握得不牢固。如38题分析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主要考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容;39题分析追责问责的重要意义,问题中虽然没有主体,但材料中出现了党和政府,实际考察的是政府的知识;40(1)运用价值观的知识,难度系数低的题目得分率却不高。
2.分析理解能力较弱。部分考生对材料的理解、概括和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很薄弱,还有不少考生直接抄写材料作为答案。39、40(2)两题都为意义类的题型,但大多数考生不会从有利于的角度分析;40(3)要求学生围绕“青春、奋斗”的主题列出演讲提纲的三个要点,但不少考生不懂得如何写提纲。
3.审题答题抓不住关键。部分考生审题不仔细,在问题的理解和判断上把握有误,导致思路混乱、条理不清,偏离答题要求,没有结合题目分析,观点游离散乱,或者答错了知识要点,失分很可惜。如40(2)弘扬艰苦奋斗精神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什么意义,落脚点在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相关知识,考生答偏的现象却非常多。
4.组织答案的能力较差。部分考生答卷凌乱,毫无整洁可言,虽然有少数正确的说法,但逻辑性差,东拉西扯,答非所问;抓不住关键词,要点不突出,语句不通,用词不当;未按要求在规定的答题框内答题,存在逾框或错位的现象。尤其是40题的三个小题,因为三个题目之间没有分割线,导致不少考生将上个题目的答案写到下个题目,问题卷90%以上都是这种情况,这是需要引起考生重视的。
5.卷面格式比较差。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考生书写混乱,字体潦草,卷面不清、错别字较多;字体太小,行间距、字间距太小,阅卷老师根本无法看清楚;考生答卷书写模糊,涂改很多;答案不分行,没有序号,不分要点。
1.固本强基,抓好基础知识。课本是课堂教学的基本依据,参照课本、归纳总结、夯实基础是重要途径。梳理教材的知识脉络,牢固掌握基本知识,通晓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可以保证答题中就地取材、信手拈来。不仅要做到知识线索清晰,关键知识点也必须掌握到位,并能围绕核心知识点适度延伸发散,从而实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
2.以纲为首,把握命题方向。如果在平时的教学中只重教材不重考纲,埋头拉车而不抬头看路,结果只会事倍功半,甚至南辕北辙。今年高考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命题的核心,以突出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科核心素养为命题的着力点,增强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探究性和开放性。
3.关注时事,理论联系实际。时事素材引入是政治命题的重要内容,注意培养学生日常关心时政的习惯,特别是关于国家层面重大战略的话题,要有一定深度的思考。在课堂上应适当拓展知识面,开拓学生视野,启发人文思考,丰富学生的知识涵养。同时,还要注意把握政、史、地学科之间的知识关联和内在结合。今年高考中,十九大报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脱贫攻坚、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人工智能、《经典咏流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等热点均出现在试题中。
4.强化训练,提高解题能力。高考真题是考生最可信的备考资料,通过演练、研究高考试题,特别是研究高考试题参考答案,可以做到日常练习、单元检测、月考分析、模拟冲刺相结合,确保习题训练的选择性、层次性、阶段性和实效性。逐步培养解题程序、审题方法、答题技巧、行文格式,让学生把握命题思路,掌握表述方法,提炼关键信息点,增强做题训练的兴趣和信心。应对主观性试题要注意“八个化”:解题过程程序化;审题环节精细化;答案组织要点化;文字表达术语化;语言结构逻辑化;知识要点完整化;材料结合关联化;字迹书写整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