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思雨,方鸿志
新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发展
潘思雨,方鸿志
(渤海大学,辽宁 锦州 121013)
在新时代条件下,中国的发展翻开了崭新的一页,我国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基本路线得到了补充,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发展。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主要矛盾变化使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更加明确,报告的主题以及关于“意识形态教育”、“建设美丽中国”、“德治和法治相结合”等的提出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加完善,“树立文化自信”则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有了鲜明的重点。文章从以上三个方面进行研究,进而分析新时代条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发展。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
十九大是在我国踏进“新时代”的重要时期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召开的一次举足轻重的大会,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具有重要的作用。报告着重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指明了青年在新时代背景下的作用不可小觑。[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提高大学生思想素质、促进其全方面发展的教学实践活动,要关注十九大报告并理解报告中的具体内容,并在报告新的提法与举措中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走进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成“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表明了我国在总体上已经实现了小康社会,人们的追求逐渐从以物质生活为重心转向对精神文明的渴求,此时,思想政治教育就显得更为重要。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清醒看到,我们的工作还存在许多不足……社会文明水平尚需提高。”[2]提高社会文明水平,必须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同时也是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在要求。”[3]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必要途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是青年,即大学生群体。因此,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首先要重视大学生的道德教育,教育者要对大学生进行引导和教化,使其树立良好的道德观,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通过提升高校的精神文明高度来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其次,高校要提高大学生文化水平,积极开展与优秀传统文化和西方先进文化相结合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大学生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借鉴西方有益文化,从而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构筑并弘扬“中国精神”。最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大学生道德修养的同时也不能忘记“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要使大学生将“德”与“才”完美结合,实现个人平衡充分的发展,并通过“大学生”这个部分带动“社会”这一整体,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一代代相继传下来的优良传统,是我国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保证,所以即使当今我们已然走进了一个与以往有所不同的“新时代”,也仍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我国新的主要矛盾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这个任务更加明确,因此国家和政府要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予以重视。高校要加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力度,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具体任务顺利完成,进而推动社会良性稳定的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会议中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这表明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墨守成规、一成不变,它要随着时态、形势的发展不断得以更新。十九大的召开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理论和更多的研究视角,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十九大报告的主题是:“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这个主题告诫我们在前进发展的道路上,必须牢记踏上这条征程的目的。遥想当年,中国共产党以一点星火掀起了燎原之势并最终带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走向胜利,凭借的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使我国人民幸福生活的坚定决心。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做为一项稳步发展的事业,也必须牢记这个初心,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要以科学的思想武装大学生的头脑。同时,不忘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以为了让大学生健康快乐成长为宗旨、以培养德行兼备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为目标。道德品质是大学生为人处事的基石,我国古代就极为注重培养人的“君子之风”讲求“养浩然之气”,现如今的思想政治教育仍要以培养大学生的德行为出发点。当前,我国迈进了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不断变化发展且呈现出多元化趋势,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要坚定初心,抓住主线,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实现学科的历史性飞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既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又要根据具体实际进行创新,这正是“新时代”赋予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随着我国理论研究的深入而得到补充,但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大学生现有的思想品德水准仍然达不到社会发展所要求的层次,因此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视意识形态方面的教育工作,并把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视为重中之重。十九大提出了意识形态的教育,推动大学生逐渐形成符合新时代的思想品德。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指出:“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在大时代的课题下,我们依然要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这是对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的根本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要与时俱进,与不断发展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一同进步,在基本意识形态教育的基础上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的教育,这是新时代赋予思想政治教育的又一新内容,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里增添了“美丽”这个新内容,并把其提升到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均等的地位,足以证明我国对建成“美丽中国”的重视程度,证明我国正在不断努力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环境的向往和追求,证明我国要建设的是人文社会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现代化国家。我国要建成“美丽中国”,不能只依靠制度强制规定,最根本的是要改变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认知,提升人们对美丽中国的向往和热爱,这时有必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加强生态道德教育。对高校来说,首先要建立一支与生态道德有关的师资队伍,并开设生态文明教育的课程,带领大学生进行建设“美丽中国”的实践活动,使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生态道德观,加强其对大自然的喜爱和敬畏之情。其次,应培养高校大学生保护环境、节能减排的意识,使大学生将环保意识内化为自己心中的道德律,再自觉外化成对待自然的行为,更好地保护中国的绿水青山。最后,高校应开展以“保护环境”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做到真正的将环保意识外化于行。“美丽”是新时代赋予党的路线的新内容,也是新时代赋予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课题,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要牢记建设“美丽中国”这个目标,指引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恪守“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准则,为中国山常绿、水长清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和道德素质”也是十九大报告重点指出的内容,它进一步明确了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必要性,也为高校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新的指导。法律是我们无论何时都要遵循的准绳,道德是我们不可忽视的法则,二者对于社会治理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治理国家的措施之一,要运用思想道德的内在制约力协调和规范社会,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因此,可以把德治和法治看作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左右臂膀。以德为先、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一个重点,而法治,即学校相关规则的制定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保驾护航。法治和德治是相得益彰、相互促进的,德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而法治的开展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得以更好地运用。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将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先,将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思想融入到课堂教育以及日常教化之中。但同时务必要突出法治的内涵,积极推进法治教育,注重培养人们的法制观念和法律信仰。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的“德治”和“法治”相结合的观点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研究视角,使其内容更加全面且得以顺利实施。
改革开放以来,贫穷落后的旧中国日益繁荣昌盛,经济、政治、文化方面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变化也不尽然全是好的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一些陈旧朽败的思想侵袭着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有一部分大学生觉得国外的事物比本国的好,崇洋媚外、数典忘祖的现象屡见不鲜,这就是典型的文化自信缺失。党的十九大指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4]由此可以看出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原动力,提升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因此需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特色文化相结合的背景中产生并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就是对受教育者进行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文化自信正好是意识形态领域的内容,因此在新时代条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以文化自信为重要向度[5]。邓小平曾说过:“我荣幸地从中华民族一员的资格,而成为世界公民。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6]中国人,必须首先是中华民族的一员,之后才属于这个世界。融入这个多样化的世界并没有错,但是必须以认同本国特有文化为前提。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亟待解决的重点,即提高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培养其对本国文化的认同感。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力量和底气,每个人都应该认同本民族文化并以此为傲。首先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应该以优秀传统文化为重点,并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我国千百年来得以传承下来的理论观点,已经潜移默化的成为了我国人民的价值观。但由于传统文化产生的时代与当今所面临的国情不同,有些内容不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因此要去掉传统文化中的糟粕,汲取其中的有益成分,并将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开展与新时代相适应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补齐思想文化方面的短板。其次要引导受教育者正确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提升大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喜爱,从而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当今世界文化发展愈加多元化,中西方文化相互交融。当代大学生处在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年代,更易于接受新奇的事物,因此不能抑制西方文化的传播,大学生可以借鉴西方优秀文化为自己所用,但不能把西方文化当成主流文化而忘了根本。可能有些西方的文化并非是不好的、错误的,但是我们要考虑这些文化到底适合不适合自己国家发展,并以此为评判标准对西方知识进行吸收借鉴。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要突出文化自信教育这个鲜明重点,积极主动地抢占世界文化高地,为受教育者普及本国文化,使其了解并掌握自身的文化优势。最后高校要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将思想政治教育课与中国特有文化相结合,彰显其人文关怀。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对受教育者的教化与文化环境的潜移默化,培养大学生的精神风貌和文化素养,使其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7]这是党的十九大对大学生寄予的殷切希望,也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团队要结合党的具体方针政策和十九大报告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明确其目标和任务,努力培养一批符合”新时代”的理想远大、道德高尚、学识渊博、遵纪守法的社会主义新人。
[1][2][4][7]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18.
[3]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79.
[5]段海超.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培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向度[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01):47-50.
[6]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5.
New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PAN Si-yu,FANG Hong-zhi
(Bohai University, Jinzhou, Liaoning, 121013, China)
Xi Jinping pointed out in the 19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has entered a new era."In the new era,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 has opened up a new page. The main contradictions in our country have changed and the basic line has been supplemented. At the same tim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has also developed. The changes in the major contradictions pointed out in the report have made the task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learer. The content of political education become more prefect because of the theme of the report as well as the proposals on ideological education, building a beautiful China, combining moral education with the rule of law, and the "establishing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makes the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ave a distinct focus. This article conducts studies from the above three aspects of research, and analyzes the new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
new era;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G641
A
1008—6129(2018)01—0032—04
2018—01—23
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课题——“新时期大学生挫折教育的创新思考”,项目编号:JG15DB030;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与路径研究”,项目编号:L16BZZ001。
潘思雨(1995 —),女,辽宁锦州人,渤海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17级在读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