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银丽
(太原市尖草坪区教育教学服务中心,山西 太原)
我国于2014年提出特殊教育提升计划,要求统筹安排我国的特殊教育学校资源,为那些因疾病和身体障碍不能正常到学校就读的残疾儿童和少年提供送教上门服务,采取融合教育,尽力为这些特殊孩子提供学籍和受教育的机会,提高残疾儿童的义务教育入学率。由于各地送教上门工作开展受到地域、对象、时间和送教内容等众多因素影响,差异较大,在实践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1.送教对象的选择方面缺乏完善的审查程序
我国在送教上门服务开展方面起步较晚,在送教对象的选择和审核方面还缺乏一套全面完整的审查程序。送教对象主要是通过残联进行摸底和认定统计,再由教育机构、卫计部门配合对残疾儿童少年进行教育能力评估,然后提供给区教育局。区教育局根据残联的指导性建议和残疾程度选择和安排教育方式。由于缺乏完善的审查程序,在资格限定方面易导致不合理。申请的人往往较多,容易造成人力和财力的双重浪费。
2.特殊儿童家长缺乏相应的教育
我国施行针对特殊儿童送教上门服务的时间有限制,儿童接受教育的时间也是有限的,而与特殊儿童接触时间最长的是他们的家长,家长在特殊儿童教育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送教上门服务在实践过程中缺乏对特殊儿童家长的帮助和教育,有限的时间内不利于教学成果的巩固和深化。只有借助家长的辅助教育,才能更好地实现送教效果。
当前针对特殊儿童送教教师队伍建设没有统一标准,由于各类残疾儿童的种类较多,需要帮助的重点和难点存在差异,教师队伍一般由地方教育机构来选择,以特殊教育类的教师为主,有些特殊情况需要选择有医疗经验的医生来提供服务。由于我国在这方面的教师资源相对缺乏,送教教师队伍不规范。很多地方选用的都是普通教师,对于特殊孩子的教学缺乏经验,也缺乏专业的技能,对特殊学生的实际状况不了解,一堂课下来往往收效甚微。
特殊儿童本身身体和智力方面存在残疾,其能够参与的学习活动有限,而且每个孩子特殊性和差异性各不相同,送教的内容选择存在很大难度。具体实施送教时缺乏针对性,没有对送教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送教的内容实用性不强。
完善和健全我国的送教上门对象选择程序,由特殊儿童家长进行自愿申请,根据程序和标准要求进行严格审核,最终确定需要进行送教上门服务的对象。保障将资源提供给真正需要服务的人。送教上门服务提供教学活动时需要残疾儿童少年的家长积极配合,针对每个孩子的不同情况为特殊家庭制定特殊教育计划。按学期学时划分,建立长效机制,真正实现特殊教育送教上门的目的。
送教教师的情况直接影响送教的效果。送教过程中有医学专家、爱心人士、特教教师等很多行业的人参与其中。对这些教师进行专业化培训,按照帮助儿童的实际情况进行分配,完善送教队伍建设,教师之间相互沟通了解特殊儿童的状况和需要,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送教教师对特殊儿童的心智、身体状况需要进行了解和学习,提高专业化教学水平,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利用网络教学的便利资源,有针对性地设计送教内容,对特殊儿童开展有效的网上远程授课,提高送教上门的教学效率,帮助家长更好地辅导教学。
送教上门政策要想更好地开展和实施,离不开相关政策的支持。对于具体的送教工作模式,政府部门应提供有效的政策依据,确保送教的每一个流程都有保障。送教上门工作还离不开财政方面的支持,需要各地的政府机构和特殊教育学校提供合适的教具和辅助设备,还需要为教师提供相应的福利和补贴,鼓励教师认真完成工作。还需要政府相关机构为特殊儿童家庭提供帮助,减轻他们的家庭负担。财政经费的投入更有利于实现送教上门的服务宗旨:教师送知识、医疗送健康、社会送温暖,让身患残疾的特殊儿童都能享受到受教育的权力。
特殊教育送教上门工作要顺利开展,首先要对送教对象进行明确规定,制定长效的执行机制,便于送教工作有计划地完成。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送教教师,提供专业化的送教服务,根据帮助儿童的实际情况适当选择网络远程教育方式为特殊儿童进行个性化教学。地方教育部门还应制定一些支持保障政策,投入经费作为送教上门工作的财政支持,减轻特殊儿童家庭负担,为教师提供补助,鼓励更多的爱心人士投入到送教上门工作中,为有需要的孩子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