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融合背景下我国新闻教育与改革的思考

2018-02-24 02:09王蔚蔚
新疆职业大学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媒介融合专业

王蔚蔚

(新疆大学 图书馆,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6)

“媒介融合”是美国学者伊契尔·索尔·普尔教授在其著作《自由的科技》中所提出的,他在专著中提出了“传播形态融合”的概念,即传播形态融合的主要原因是电子数码科技的高速发展,不同形态的媒介所呈现出日趋融合的趋势,这一趋势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不同的媒介组织中表现形式各异。国内外著名的学者对媒介融合的定义都不太相同,美国密苏里学院的麦克·麦金教授主要从媒介经营、新闻报道以及社会关系等三个方面对这一现象进行阐述。[1]而我国首先引进这一概念的是中国人民大学的蔡雯教授,她主要是从媒介融合以及融合新闻的角度来解读这一概念。

笔者认为,在数字技术的大力推动下,各种传统媒介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不仅出现了传播功能方面的融合,而且在媒介组织、报道方式、传授关系等方面都出现了交叉重叠、相互融合的现象。因此,媒介融合不仅对整个媒介生态带来变革,而且对新闻专业教育也带来了很大变革。在当前形势下,我国的新闻学专业教育也要打破原有按照媒介类型授课的方法,要以培养学生技能和就业需求为目标,重点培养学生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处理多元化信息的综合能力,让学生更能够适应不同的媒介工作环境,让新闻教育更加合理,更加符合实际应用。

一、媒介融合背景下对新闻人才需求的变化

技术消融传统媒介的分众化的压力,媒介融合时代对当代的媒介人的需求状况有着重要的影响,最突出的就是新闻媒介组织机构和工作流程发生的变化,这一切呼唤“融合新闻”人才的出现。以前,传统的媒介组织机构各自为政,各种媒介在形态上融合性不强,传播技术上也有局限性。媒介融合后产生了“融合新闻”。新的媒介融合组织中的采编管理方面打破以往各行其是局面,要求跨媒介团队合作,通过采用先进技术,对新闻资源进行整合,对工作流程进行重构,从而对参与其中的各位媒介工作人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1.掌握“全媒体”业务技能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传统新闻媒体之间的界限日益淡化。例如,美国设立的“帕坦新闻中心”建立了多种媒体相互融合的平台,负责融合各种不同媒介的新闻报道,从而实现新闻采编的联动。在这种媒介融合的新闻编辑部里,记者的工作程序由单纯变为复杂,由只为某一种媒体提供报道,到现在同时为融合传统媒介和新媒介的多种平台服务。这就要求记者应该是技术全面的多面手:同时具备操作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手段的能力,完成的工作将体现媒介融合的特性,如报纸稿件的撰写、图片的采集、电视节目的创作、网站节目编排等将在同一的流程下进行。这就对新闻记者的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他们需要能同时将文本、图片、表格、音频和视频整合起来处理,还能掌握各种现代化的编录传设备的使用技术,这种多面手的记者会受到各个媒体集团的青睐。

2.具有纵深复合型的知识结构

随着新闻信息渠道的剧增,传统媒体的优势不再是对新闻信源的垄断和发布,只有把新闻做深、做精、能够提供专业的新闻角度,从而引导受众的关注。在新型的媒介融合的新闻编辑部中,记者、编辑的核心价值早已不再是单纯的采集新闻信息,而是用专业的标准对大量的信息进行筛选、整合、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这些新闻信息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深刻的含义,提供出具有价值的解释和观点。帮助受众更加系统地、深刻地了解和把握这些新的新闻信息。施拉姆曾经在“媒介或然率”中所言:媒介既要降低受众阅读的障碍和成本,又要提供受众最需要的信息咨讯,只有两手都要硬,受众才有可能选择这样的媒体。

对受众来说最重要的是信息的质量,这就要求从业者有良好的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这就对其知识体系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他们不仅要掌握本领域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有深厚的文史哲百科知识,在此基础上要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意识,密切把握时代特征,深刻理解和掌握政治、法律、文化、经济、社会知识,用专业的新闻知识满足当代受众的信息消费要求。

3.具备整合传播策划能力

由于媒介融合背景下的传媒记者所提供的新闻资讯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报纸、电视、电台这样单一的信息发布平台,而是同时出现在网络、手机、微信等多渠道新媒体,记者整合传播的多思维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新闻记者在采写新闻信息时,就必须考虑到同一条新闻怎样满足不同的受众需求,在网络、手机、微信上该以什么样形式发布,从而能根据不同的媒介传播效果包装成不同的媒介作品。与此同时,记者还要对所报道问题的深度、高度、广度以及未来的问题发展具备更高度的把握水准,以防新闻发布后,可能由新媒体不当传播所带来的广泛关注、讨论、置疑等后果。面对高度细化的媒介市场,新闻记者应该以整合思维传播力来高屋建瓴,通过组合不同的媒介来使原本分散的受众聚合在一起。

二、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专业教育的现状

我国高校传统的新闻人才培养模式下大批量生产的人才培养模式普遍存在着诸如课程融合性不足、脱离社会需求、教师重视科研而轻视实践经验等弊端,这样的培养模式已经落后于当今媒介的社会需求。

1.注重新闻专业教育,忽视通识教育。《礼记》和《中庸》是我国古代著名的专著,这两本书均强调人文教育,博学贯通。“通”实际上就是在强调不同领域知识之间的融合,这是实现学科交流的基础,也是思想解放和思维创新的基石。学术先辈们对通识教育都持有认可态度,梁衡先生指出:“新闻有学,学在无中……它的学问被化掉了,化在似有似无,化在政治、经济、文学、艺术、哲学、科学以及各种专业知识和生活之中。”[2]在当前时代背景下,媒体对复合型人才需求日益增加,这就要求新闻传播类教育必须要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拓展通识教育,做到人文、科学、专业的相互统一,拓展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

但是,目前我国高校的普遍情况是过分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而对通识教育缺乏重视。例如新闻类专业课程的学分占据的比例太大,而培养学生通识能力的课程太少,这就容易导致学生在人文素养、科学素养等方面的基础欠缺,他们虽然掌握了扎实的专业技能,但是发展的潜力却十分有限。

2.融合新闻专业,学科架构不健全。在媒介融合时代,受众的文化素质和修养也日益提高,他们对专业深度的报道需求不断增强,这就对新闻从业人员提出了很多挑战,其中重要的挑战之一就是对复合型人才需求的日益增加。这就要求新闻从业者在新闻报道中必须要融合其他领域的专业知识,同时将新闻报道的专业化内容融合其中,而当今我国新闻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相对落后,新闻教育缺乏与其他学科的沟通交流,造成学生的知识面过于单一,学科背景过于狭窄,在职业中缺乏发展潜力和核心竞争力。

另外,原先媒介分离的局面对高校新闻专业人才培养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我国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科划分基本是按照某一媒介类型划分。虽然这种培养方式能够让学生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但是这也同时忽略了各个学科之间的贯通性,学生的视野只能局限于其所在的范围之内,无法适应当前媒介融合背景下社会对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3.师资队伍的知识结构跟不上媒介融合时代的需求。我国新闻学著名学者童兵认为:现在的新闻媒介最需要的是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既要有良好的文化底蕴,又要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受当前教育管理机制的影响,目前我国高校教师招聘中主要注重学历层次和科研成果,很多教师刚从学校毕业后就直接走上工作岗位,这些教师虽然具有学历层次高、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都非常突出的优点,但是他们普遍缺乏新闻职业的实际操作能力,造成了新闻教育中眼高手低的现象。虽然目前很多高校也从新闻从业人员中招聘了部分教师,但是这些人的经验也只是局限在单一媒介中,对其它媒介的运作同样缺乏经验。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讲解理论知识,缺乏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很多教师教学使用的案例过于陈旧,跟当今时代已经严重脱节,这样学生虽然学到了很多理论知识,但是走向社会后却发现很难找到用武之地,而社会真正需要的技能他们却没有掌握,这就极大地制约了他们在新闻领域中发展的潜力。

4.媒介融合实践经验教学情况堪忧。当前我国高校在新闻实践教学方面的情况不容乐观,许多高校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受办学理念和客观条件的制约,我国高校在实践教学资源方面十分缺乏,由于资金、观念等原因,我国当前的新闻实践教学设备是基于原有的新闻传播理念建设出来的,远远落后与当下的媒介融合语境下的实践需求。这种状况导致了学生在业务实践方面只能依赖课堂教学与专业实习相结合的传统模式,学生的实践基本上是自己去联系实习媒体,而在管理方面学校缺乏有效控制,导致很多专业实习流于形式,很难起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实践证明当前的新闻实践实习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媒介融合背景下对新闻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很多学生由于客观原因不能进入正规媒体实习,他们很多只能去非专业媒体实习,很多学生的实习实际上是形同虚设[3]。这样的实践教学模式已经显然无法满足媒介融合背景下的行业需求。

三、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教育改革及应对策略

1.更新教育理念,调整教学模式

(1)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要并重。通识教育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通识教育的实施并不意味着弱化原有的专业教育,而是做到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并重,两者相互促进,相互融合。这就意味着课程设置必须要从学生的长远全面发展出发,做到厚基础、宽专业。

这主要包括几个方面的: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的培养;按照媒介融合模式加强专业基础知识学习;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科学思维模式的引导;必须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引导学生树立高度社会责任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在以上五个方面的基础上,应当研究课程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探索各门课程的融合教学模式,培育一批核心课程和特色课程。

(2)实现跨学科、跨专业的课程调整。当前高校新闻专业课程设置是在传统媒介时代形成的,因此迫切需要打破这种专业壁垒的束缚,关注媒介融合的时代背景,根据当下媒体和社会所需设置新的新闻学专业,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学科优势,培养专业面宽、基础扎实的新闻专业人才。国内很多著名高校如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汕头大学等做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些高校对我国高校新闻院系进一步加强跨媒介思维方式,打破专业壁垒,更好迎接媒介融合时代具有借鉴作用。

(3)加强媒介技术教育。全媒体时代召唤媒介融合人才,高校新闻传播学专业必须关注新媒体、新技术的发展变革。

因此,当下我国高校新闻专业课程设置中应该加强与新兴媒介有关系的课程,例如网络技术课程、大数据技术、新媒体编辑、传感器新闻等课程。培养学生的全媒体意识和相关能力。我国的新闻专业教育只有按照厚基础、宽口径、懂技术、精专业、跨媒介、跨行业的标准来建设课程体系。才能培养高质量优秀的新闻传播人才。

2.建设“实务”和“学术”兼优的师资队伍

随着媒介融合趋势的不断加强,我国新闻院系应逐渐改变教育观念,不断对新闻学院系的教师队伍进行优化和调整。(1)拥有着不同专业背景的新闻学科的高校教师,要不断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建立媒介融合的思维观念,重新对自己的专业定位。(2)逐步适应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专业教育的发展,积极争取到新闻业界进行锻炼,满足新闻专业学生对媒介融合知识的需求。(3)积极引进媒体资深人士、专家学者,加强与新闻业界的联系,定期为学生举办技能讲座和培训,逐步提高新闻业务教学和新闻理论课程的质量和水平。(4)通过国外新闻院校和知名的研究所进行长期合作等模式,努力拓展教师的学术视野和创新能力,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模式的革新。

3.完善媒介融合实践体系

目前,各媒介集团在媒介融合的大趋势下,纷纷建立了媒介融合的平台,实现了电视、报纸、广播、网站,手机等不同媒介产品的贯通与融合,并针对不同受众群体的需求选择适合的新闻发布。我国新闻专业教育也应面对业界的不断变化,进一步打破实验教学和课堂教学平台的界限,建设更多的跨媒介、多功能技能平台。当前,国内很多高校已设立了媒介融合实验室,其中浙江大学2011年新开设了媒介融合的课程,并投入巨资重点建设媒介融合的实践实验室。[4]很多高校也在媒介融合实验室建设方面进行了创新探索,在这些平台上,实现了各种传播媒介新闻内容的共享,并且为学生提供了高度仿真的媒介融合实验环境,有助于学生提高其实践能力。

另外,高校还应在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上同前沿的科技企业和主流的新闻机构合作,结合媒介融合业务的具体需求重点打造数字化媒介实践平台,使新闻专业的学生能够到现实的新闻媒体中,开放性地体验新闻传播工作的完整过程,并进行全面的团队合作锻炼,从而为真正走向新闻行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结语

当前媒介融合是大势所趋,在学术界我们也应当谨慎看待这一问题。无论媒介融合发展趋势如何,都要遵循相应的道德约束与行业规范,当前的人才培养模式虽然有很多问题,但是其中也不乏精华之处,因此我们必须要处理好去和留的关系,把握好变和不变的尺度。

猜你喜欢
媒介融合专业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书,最优雅的媒介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