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诗歌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2018-02-24 01:26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8年13期
关键词:历史课诗歌历史

(蚌埠市龙子湖实验学校 安徽蚌埠 233000)

“文史相通”是人们的共识,诗歌运用于历史教学,也是贯穿于历史教材始终的一大特色。如何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好诗歌,以增加历史学科的趣味性及知识性、思想性,有助于更好地完成历史教学的任务,是值得历史教学探讨的一个问题。

一、诗歌运用于历史教学的作用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运用诗歌,能够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诗歌文学,具有词语优美、情感充沛、句子整齐押韵的特点,将它适当地运用于历史教学中,能起到激发学生兴趣和热情的良好效果。如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教学中,导言就可以引用曹操的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抒发曹操的什么感情?写出他年老志不衰,意欲完成天下统一的志愿,充满着积极向上进取的精神。那么,曹操是怎样将自己的雄心壮志付之于实施的,在历史上有何功过?学完本课就可以有所了解了。一首诗将学生引入兴趣盎然的历史课堂上来。在讲授《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这节课时, 可以先打出一首诗的投影:“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然后告诉学生:“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城外10公里处,有一座著名的昭君墓。刚才那首诗就是著名学者翦伯赞所写,赞颂的是一位叫王昭君的女子。墓前竖立着董必武《谒昭君墓》的诗碑,诗中赞扬王昭君促进汉族和匈奴友好相处的历史贡献。说:‘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见识高’。这里的胡是指匈奴族,匈奴是怎样崛起的?昭君出塞与胡汉和亲是怎么回事?”由此导入课文,这就唤起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将学生引入课堂学习中。

便于学生掌握重点知识。诗歌与其它文学作品一样受一定的社会背景影响,许多优秀的古代诗歌都深刻地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现实,历史上像杜甫、白居易、陆游等现实主义诗人写出大量的“史诗”来,将此类型的诗歌运用于历史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重点知识的记忆。

如在《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的教学中,引入杜甫的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安史之乱给当时社会经济造成的破坏和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进一步加深对安史之乱的严重危害、是唐朝由强盛到衰落的转折点的理解。

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难点。历史知识不单纯要机械记忆,还需要理解记忆,如果适当地利用诗歌简洁的语言,可以对教材的难点起到淡化的作用。例元曲最著名的作家关汉卿,他的代表作《窦娥冤》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文学价值,其中的唱词便能体现:“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作天!”字词精炼且铿锵有力地呼出窦娥巨大的冤情及毫无所助、悲痛已极的心理,充满着对封建神权的疑问和强烈不满,这就使作品不但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还带有很浓的反封建皇权、神权的意识,以此加强对关汉卿艺术成就和元朝残酷的阶级压迫的社会现实的认识。

锻炼学生阅读欣赏能力。诗歌艺术,语言优美,可适当引导学生朗读一些脍炙人口的名篇。例李白的诗:“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格调高昂,豪迈奔放,一如飞泻喷涌的庐山瀑布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深为祖国山河的壮美所陶醉,也给学生以文学美的享受,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历史教学的人文色彩。

用诗歌作为史料,可引出相关的问题。例:“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太急。”作者是谁,何时何事所作?“相煎”者有何结局?用周恩来的一首诗作资料分析题巩固了皖南事迹的基础知识,其方式也显得灵活多变。

运用诗歌作为课后小结。为了巩固全课新知识的需要,选择既能概括全课内容,又能体现一课重点的诗歌,运用到课后作全课的小结。例如在讲完“甲午中日战争”一课,可选用谭嗣同的一首诗:“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中日战争和列强的瓜分,给中国带来的是山河即破,国将不国的局面,若大的国土,哪儿是中国人的立足之地?中国人该怎么办?加深了学生对学过知识的记忆,又启迪了新课的内容。

二、诗歌运用于历史教学的方法

其方法多以运用诗歌的作用为标准。如果将诗歌用作授课导言,成为了增加历史课的趣味性、生动性及作为思想教育的内容。如果诗歌是帮助学生记忆基础知识或理解重难点,及作为课后小结的,则需用多媒体或其他形式展示,以增加诗歌的直观性,使学生知道、看到、甚至记下来,才能达到运用诗歌的作用。如果从锻炼学生的阅读和欣赏能力的角度出发,诗歌则让擅长阅读的学生充满感情地朗诵出来,以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文学的美,理解其作品的意境及在历史上的价值。选择何种方式,应随教材的需要而自如的运用,是教材需要诗歌,而不是诗歌需要教材,避免给学生留下死搬硬套的感觉。

三、诗歌运用于历史教学的原则

运用的诗歌要以教材中的已有材料为主,自己从教材外选用的为辅。教材中选用的诗歌,多是思想性、文学性、史实性较强的作品,而且与教材内容接近、吻合,课后还有与其相适应的解释,辅助教学方便,也能使教材编排的内容发挥更大的作用。

运用诗歌时要注意作品的内容与教材及学生水平的接近。高中学生宜选用定于哲理性的诗歌,初中的学生必须通俗易懂,脱离教材的需要,成了死搬硬套,脱离学生的需要,老师便成了吃力不讨好的卖弄,其教学效果将适得其反。运用诗歌还不宜太多、太滥,以防止诗歌喧宾夺主。而且对诗歌要从历史课需要的角度来分析,而不是从文学的角度分析。紧密配合历史课的需要才能达到辅助历史教学的目的。

中国的文学成就与史学成就一样浩如烟海,完全可以充分地挖掘和选用。如果诗歌素材能与历史教学结合的十分自然和谐,那么我们的历史教学就会真正显示出“文史相通”的特色来,我们的整个教学过程就会如同欣赏一部宏大的历史剧,多姿多彩,情景并茂,我们的历史课将会倍受学生的喜爱。

猜你喜欢
历史课诗歌历史
诗歌不除外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诗歌岛·八面来风
“五味杂陈”——让历史课充满“历史味”
历史课点评的意蕴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三十六计第二计:围魏救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