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 媛
(甘肃省兰州市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兰州分校,甘肃 兰州)
不管是对学校还是教师而言,班级是一个重要的学习与活动单位,其需要班主任的统一领导才能得以良好发展。而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是对每一个班级进行管理与领导的带头者与组织者,也是班级凝聚力的中心所在。因此,班主任是小学高年级班级管理中的一大核心要素。同时,教育活动的接收者——学生在班级管理中也占重要地位,其不仅是与教师共同参与班级管理活动的重要分子,也是引导班级优良发展,促进班级不断进步的一大推动力量。因此,笔者认为在小学高年级班级管理中最主要的核心要素有两点,分别为班主任(领导者)与学生(接收者)。下面,笔者主要从班主任与学生这两个主体角度入手展开分析。
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管理制度、管理准则与管理惩戒是缺一不可的,这也是构成整体管理机制的重要部分。而在小学高年级的班级管理中,笔者推崇的是一种“从宽就严”的管理机制,在适当的时候可以“放宽处理”,而在必要的时候则要秉持管理原则进行“从严处理”。而直面班级管理活动时,不少班主任都会反映这样一个问题,加强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习成绩以及课堂表现等各方面的管理,极易给学生留下“严格”的反感情绪与负面情绪,这不利于日后班级管理工作的实施与开展。基于此,笔者建议班主任可以构建出有效、可调节的班级管理机制,可以借助班级规章制度来间接实施对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管理,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学生对班主任的抵触情绪,还能更好地管理班级。
同时,班主任在实施班级管理的过程中,也应积极地根据本班同学的实际状况制定出适合班级整体进步与发展的规章制度,并将班级的文化与特色充分展示出来。如在面对班级优等生与学困生差距较大的状况时,班主任可以抓住这一分布不均、差距较大的特性,采取全新的“优扶差”小组合作模式,并可以将班级全部学生组建为不同的小组,并经过班级学生内部推举,选出最具有领导力与管理力的小组长,由小组长全权负责组员的日常行为规范与学习情况,并做好每日的值班与检查工作,将检查结果通过日志的方式记录下来,并以阶段性总结的方式上交给班主任,班主任则可以根据每个小组不同的状况提出可行性的改进意见,以此来更好地促进班级整体的全面发展。
在班级管理开展的过程中,学生并不是处于完全被管理的被动状态,而也是班级日常事务管理的参与者与组织者。因此,笔者建议学生应积极加强与教师的交流与沟通,只有通过深层次的交流与沟通,学生才能更好地将自己对班级日常建设与管理的意见告诉教师,教师才能根据所提的建议更好地进行创新与改进。同时,班主任在开展日常班级事务管理的过程中,也要积极运用多种方式来鼓励学生大胆提出班级建设的意见,并用爱心促进班级的管理。不管是成绩较好的学生,还是成绩差的学生,都很注重教师对自己的综合评价,包括课堂的表演、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以及日常的行为规范等。如果教师欣赏并喜爱学生,那么则会给予学生更多敢于表现自己的勇气与动力,也会积极敞开心扉与教师展开深入的交流,有利于教师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学习需求与状态。
另外,在遵守班级规章制度与守则方面,这是一个学生的基本职责所在。不管是教师,还是家长,都希望学生能够在学校接受到优良的教育,掌握优秀的学习与生活习惯,并能更好地学会如何在这个社会中生存并发展。因此,作为与学生有着密切接触的教师,更应积极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在充分得到学生的信任之后,走进学生的内心,更好地带领他们感受知识的魅力。
总结而言,班级管理是一项系统性、全面性与科学性的工作,其不仅要求班主任积极主动地投身于班级的日常管理与建设中,要以“教育者”“奉献者”与“关爱者”的姿态去更好地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教育机会,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还要求学生也要以积极的姿态去为班级的建设与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更好地在班级建设的活动中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在优良的环境与氛围中更好地去学习、去成长,这才是班级管理的最终目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