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玉福
(湖北省房县姚坪乡姚坪中心小学,湖北 房县)
说起数感,老师们总感到神秘,认为它作为教学目标不好把握。那么什么是数感呢?数感和语文的语感、美术的美感、音乐的乐感等非常相似,是一种自觉地或主动地理解并运用数的意识。良好数感的发挥,不需要人有意识地去开启,要达到自然开启的境界,需要用较长时间逐步培养。作为新时代的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把发展数感作为核心目标,让数学教学跟着学生的感觉走。
儿童好奇心强,对生活充满幻想。数学从生活中来,培养数感离不开生活体验。数是一种符号,是对数量的抽象,很多学生不能在头脑中建立清晰的表象,也不能很好地理解数的意义。培养数感不能像学习知识那样直接传授,要与学生的生活体验联系起来,让学生自主感悟,自觉建立数感。教师在引导学生认数的过程中,要努力唤醒他们的生活经验,从而帮助他们建立数的概念。例如在教学“0”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什么地方见过“0”。学生很快会想起固定电话上有0、手机号码中有0、直尺上有0、温度计上有0、计算器上有0等等。通过老师引导和联系生活实际,学生还很有可能感知到0除了表示没有,还能表示温度计上的分界点和直尺上的起点,从而实现在具体生活情境中逐步构建数感。又如,教师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时,课前可以让学生寻找面积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实物,并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图像,然后以这些图像为标准去估计生活中其他物体的面积。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面积单位的认识。为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感知数学信息与现实生活的对应性,体悟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的关系,从而感知数学的应用价值。
数学家波利亚曾经说过,学习知识的最好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自我发现的知识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把握内在的联系。儿童天性好动好奇,对活动有着原始的心理冲动,为此课堂中教师要顺应学生的心理需求,积极开展各种有趣的活动,帮助学生自己去体验数的内涵和作用,为构建数感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在一年级可以开展“比比谁的眼力好”的活动。开始,教师抓一把玉米,让孩子们估计粒数,引导学生数出粒数。接着引导学生猜想假如自己也抓一把可能是多少粒。并追问为什么觉得没有老师抓得多。这样做旨在引导学生感知物体大小不变,手的大小变了会影响所抓物体的数目。然后又问:“假如把玉米换成棋子,猜猜自己一把抓多少呢?”“为什么数目会变少呢?”通过讨论验证,让学生感知到手的大小不变,所抓物体大小变了,所抓物体数量也会随之变化。在此过程中渗透了控制变量思想。通过具体活动,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紧密了,数字在学生头脑中也变成了一个个鲜明的表象,再遇到类似情境时,头脑中就有了具体的参照物。可见,数感的培养需要实践活动,学生操作、观察、猜测、交流等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其建立良好的数感。又如,在教学11到20各数认识的时候,为了在学生头脑中建立十进制概念,教师可以让学生先思考,怎样摆放才能让别人很快看出是12根。然后引导学生1根1根地摆,2根2根地摆,10根10根地摆,学生很快发现10根10根地摆容易看出是12根。这样学生对计数单位“十”有了深刻理解。
课程标准指出,估算在数学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让他们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要多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例,运用自己的直觉进行估算,从而形成较高的量化能力和良好的数感。例如在教完计量单位后,可设计一些估算练习。如数学老师身高大约多少米,教学楼大约有多高,铅笔大约有多长等等。提取和加工数据也能培养学生的数感和量化能力。例如,爷爷养鸭每年收入497元,养鸡每年收入837元,估计爷爷养鸡养鸭每年总收入多少元?不同层次的学生估算策略也有所不同,有人可能说,500加800等于1300,97加37大于100,因此和是1300多一点。也有同学可能说,497接近500,837接近850,因此和比1350少。还有的可能说,和比500+800大,比500+900小。这些估算方法都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与其重视知识和技能、策略与方法的获取,不如首先让学生拥有一双数感的慧眼,引导孩子们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和认识世界,从而叩响数学王国之铃铛,这应该成为新时代数学教师追求的目标。